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江苏句容:现代农业产业党建联合体赋能产业振兴

中共句容市委组织部

2022年07月26日15:2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句容市认真贯彻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要求,注重适应区域产业联合发展需要,创新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党建联合体建设,推动党建工作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同步推进、深度融合,形成了“党建链”串联“产业链”共建“致富链”的乡村振兴“句容模式”。

一、背景起因

句容紧邻南京,总面积1385平方公里,人口62.76万,下辖8个镇、3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3个风景区,共有162个行政村(涉农社区)、14个城市社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比例为13%、53%、34%,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是传统的农业大市,2020年度排名全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第五位。近年来,句容市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逐步壮大了稻米、葡萄、草莓、苗木等支柱性产业,形成了“戴庄经验”“丁庄模式”“唐陵路径”等一批实践成果。但是,站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新起点上,对照现代农业高科技、高投入、高标准、高效益的四“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产业化程度偏低、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素质偏低、产出效益偏低的“四个偏低”问题和党建引领力不够强、融合度不够高,先锋作用发挥不够好、带动效应不够大的“四个不够”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句容市委坚持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融合发展思路,聚焦党建工作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如何结合、怎样结合”,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径依赖,在尊重市场“无形之手”基础上,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党建联合体这一“有力抓手”,统筹整合生态、金融、科技、人才等各类资源,引导汇聚市镇村三级党组织和机关部门、“两新”组织等多方力量,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让政府“有形之手”在发展中更有为,凝聚发展强大合力。

二、主要做法

为有效破解党建工作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双弱困境”,句容市先后召开30余场调研座谈会,深入12个镇(街道、园区)和60余个村(涉农社区)走访调研,听取镇村党组织书记、班子成员和种植大户、党员中心户等570余人次,以及农业农村、地方金融等20余个机关部门的意见建议,找准找实制约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针对性出台“1+4”文件体系,通过“一建四联三助力”,打造“条块融合、区域统筹、抱团发展、共享共赢”的现代农业产业党建联合体,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农业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乡村振兴“兴业红堡”。

(一)突出“三级贯通、覆盖到户”,提升组织引领力。深入构建“党建‘句’力联盟-合作联社党委-合作社党支部”三级组织体系,突出发挥合作联社党委“1+1>2”的作用,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是市级“统筹到位”。强化市委乡村振兴“一线指挥部”作用,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现代农业产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集聚14家涉农部门、单位和驻句高校院所力量,共同组建党建“句”力联盟,搭建联盟“三会一报”议事协调平台,定期研究讨论农业产业发展重大事项、调度重点项目、解决发展难题,推动形成了市委全面统筹、组织部牵头协调、多部门共同参与的以党建促发展乡村振兴工作格局。

二是镇级“链接到社”。突出镇党委“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主体责任,立足有机稻米、葡萄、草莓三大主导产业,成立了3家合作联社并建立合作联社党委,持续提升党组织“上链入社”水平,推动规模农业发展由“户户合作”转向更高层次的“村村联合”“社社抱团”。围绕组织引领、协调服务、典型示范、监督保证,明确合作联社党委4个方面12条具体责任,推行产业大事、项目要事、助农实事、群众难事、生产急事“五事联动”机制,努力实现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

三是村级“组织到户”。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动合作社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和推动村级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等加入镇级合作联社发展平台,全市有38个村级合作社党支部按照有机稻米、葡萄、草莓三条产业链连点成线,实现了391名从业党员管理全覆盖,带动了3600余户农户抱团发展。

(二)突出“四联共促、抱团兴业”,提升产业发展力。围绕农业高质高效发展要求,精准构建“资源联用、人才联育、服务联动、品牌联创”四联机制,以服务提质引领产业升级,努力形成“地标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群。

一是把资源“整”在产业链上。强化党建联合体规划统筹,围绕优化金融服务、促进产销对接、发展数字农业等,出台助农政策“红8条”,系统整合涉农政策库、资金库、项目库、人才库“四库”,按照优先支持合作联社发展、优先扶持产业重点村社、优先保障产业重点项目“三个优先”原则,全力引导和推动优势资源向农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集聚。

二是把人才“聚”在产业链上。围绕建设以“懂农业、懂农村、懂农民”为标准的现代农业人才体系,深入推进村书记专职化管理,实施村干部素能提升、党员中心户典型选树、营农指导员选派培养“三项行动”,积极探索乡土人才引进培养、职称评聘、薪酬待遇等有效激励机制和莓二代、葡二代培养机制,村干部高中及以上学历达89.9%,125名优秀党员种养大户进入村“两委”班子,300余名产业党员中心户、科技特派员、营农指导员长期服务农业农村,乡村振兴“人才引擎”强劲动力持续释放。

三是把服务“融”在产业链上。坚持标准化理念和信息化手段,依托镇级合作联社,大力推动“一站式”产业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配置“一厅五区一平台”,整合下沉10余项镇级涉农公共服务职能,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三品”工程为重点,推广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物流、统一服务、统一标准的“六统一”经营管理模式,全力提升党组织引领服务产业发展水平。

(三)突出“党群同心、强村富民”,提升共富带动力。积极探索以组织化“造血”带动为重点、帮扶式“输血”拉动为补充的强村富民机制,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着力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奏响党建与产业发展“和旋律”。

一是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探索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行新机制,鼓励和引导村级合作社积极参与合作联社生产经营全过程,通过土地资金入股合作联社、承接合作联社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等方式,构建“管理费+服务费+股金分红”收益增长机制,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力和活力。

二是探索“三位一体”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将构建租金、股金、薪金“三位一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作为农民从土地和产业发展中持续稳定获益的“金钥匙”,让农民“土地流转金、集体收入股金分红、就近就业的工资”三份收入一起拿,17个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2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万元,共同富裕道路越走越宽。

三是完善“三领三帮”帮带机制。建立村干部领路帮富、党员中心户领干帮扶、营农指导员领学帮带“三领三帮”制度,广泛建立“田间课堂”“党员示范棚”“党员示范田”等联系服务群众微阵地、微载体,136名产业党员中心户结对帮带402户农户,28位农业科技人才“牵手”80名本土营农指导员,实现从业农户农技指导服务全覆盖,成功培育出戴庄大米、丁庄葡萄、白兔草莓等一批本土特色农业金字招牌,使农业产业逐步壮大的同时,促进广大农户增收致富。

三、取得成效

一是从“单向贯通”到“合纵连横”,组织体系更加严密。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党建联合体建设,通过延伸合作社党组织链条,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党建“句”力联盟和合作联社党委横向到边抓互联互通,市镇村三级党组织纵向到底抓密切衔接,从而打破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行政壁垒”,交织形成了以合作联社党委为核心、上下协调联动、条块双向用力地党建促乡村振兴新格局,124个合作联社党委等各类型合作社党组织先后建立,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凸显。

二是从“单一分散”到“市级统筹”,资源整合更加有力。现代农业产业党建“句”力联盟作为市级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轴心”机构,通过出台“红8条”、建立“四库”等“一揽子”举措,有效整合现有资源、盘活闲散资源、争取上级资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按照优先支持合作联社发展、优先扶持产业重点村社、优先保障产业重点项目“三个优先”原则,引导和推动优势资源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集聚,最大程度挖掘发展潜力。全市累计整合扶贫资金2286万元、争取省级扶持项目资金2380万元、村企合作投资约15.07亿元。

三是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力”,产业发展更加兴旺。持续强化合作联社党委“统”的功能,放大“引”的效应,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改变了以往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把分散的群众组织在产业链上,把先锋的作用发挥在产业链上,形成了一批具备一定规模效益、市场前景看好的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截至目前,村年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44.4万元,建成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6个,2个合作社入选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丁庄葡萄合作联社成为江苏唯一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四是从“单雁高飞”到“群雁振翅”,人才培育更加全面。始终抓住“人才兴业”这个关键,实施“名书记”培育工程、“123人才”培育工程、“双百双兴”计划和党员骨干“双培养”计划,发挥赵亚夫、糜林、刘树安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多措并举”建强村干部、乡土人才、党员中心户等关键队伍,“筑巢引凤”吸引更多退役军人、大学生、企业家等返乡兴业,以“人才活”推动乡村振兴“满盘活”。先后成立亚夫团队工作室、村书记培训学院等教育基地12个,其中省级农民实训基地(田间学校)2个,培育出乡土人才2100多名,1名村书记获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四、相关启示

一是推动产业振兴,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站在“三农”工作重心转移的关键时期,面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任务,结合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善用“有形的手”,激活“无形的手”,更加注重优质、绿色、生态和高效,坚持不懈强优势创特色、攻弱项补短板、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增数量”向“提质量”转变。

二是推动产业振兴,必须突出基层党建“强引领”。坚持党建引领,是实现产业振兴的根本保障,必须健全党领导农业发展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从市委角度加强顶层设计,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纳入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健全“三级书记抓振兴”的责任体系,建立统一领导、协调各方、有序推进的工作机制,提升党组织“上链入社”水平,压实“要发展”的责任链,切实把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发挥出来,把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一盘棋”谋划、“一张图”作战、“一股劲”推动,切实把党建资源转化为产业振兴资源,把党建成效转化为产业振兴成果。

三是推动产业振兴,必须抓住人才支撑“牛鼻子”。推动产业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必须要把人力资源开发摆在突出位置,注重健全农村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效衔接,人才的培养培训、评价激励、创业扶持、服务保障等环节共同提升的农村人才开发政策体系,加快以村干部、农技专家、党员中心户、新型职业农民等为主体的乡村实用型人才培养,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念好“人才经”、引来“金凤凰”、培育“土专家”,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四是推动产业振兴,必须迈出改革创新“大步子”。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方法。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聚焦富民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由此可见,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必须跳出“农”字制约,加大政策、资金、平台等资源整合力度,持续推进产学技、产学研成果转化,引导资源要素向农业产业流动,安排发展项目向农村建设倾斜,打好产业结构调整仗,不断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推动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增强产业振兴的后劲,实现共同富裕。

(责编:王珂园、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