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通市通州区委组织部
2022年07月26日15:0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南通市通州区农业农村局的下属事业单位——区农林综合执法大队是推进护渔巡查工作的主力部队之一,2021年1月和2月,中国海监江苏总队和江苏省政府长江办分别发来《长江禁捕表扬信》。近年来,该大队获评第二批“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窗口”,参与承办全国和省级现场会推进会3次,相关工作两次被中央电视台报道,特色做法被农业农村部专刊专版推介,获得市级以上荣誉和表彰13次,被省级以上媒体报道89次,推动111艘长江渔船退捕工作,160名渔民“洗脚上岸”,“昔日捕鱼人”成为“今朝护渔员”,绘就了一副“党群同心、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该大队也被称为新时代“护江突击队”。
一、背景和起因
党员干部精神特质熔铸在历史、实践和团队中,是信念、目标、毅力、勇气、能力与责任的统一,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独特基因,是激励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2022年3月起,通州区部署开展“新时代通州干部精神特质”大讨论活动,全区2000多名党员干部、企业家、群众代表围绕党员干部精神特质进行了广泛深入讨论。作为通州党员干部的典型代表,区农林综合执法大队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接续奋进,打造了一支不畏艰辛、能征善战、情系百姓的“护江突击队”,培养了具有典型性、时代性、群体性特征的精神特质。
源远流长的江边文化,打造了“护江突击队”不畏艰辛的精神内核。通州是黄海中的一片沙洲,是无数先辈艰苦拼搏、奋勇“拓荒”而来。北宋天圣年间,名臣范仲淹在此筑堰挡潮,开启了通州围海造田的先河,清末张謇在范堤外造田数百万亩,成为兴实业、垦滩涂的先驱。先民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勇气,是“护江突击队”的重要精神来源。翻天覆地的发展变迁,深化了“护江突击队”能征善战的底蕴内涵。上世纪60年代,通州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一起同甘共苦、人挑肩扛,开挖和疏浚九圩港、通吕运河、通启河、通扬运河四条大型骨干河道;上世纪90年代,综艺股份成为农业农村部推荐的乡镇企业第一股;进入新时代,通州干部持续推进建筑业、家纺业转型升级,不断开拓新的产业空间。作为党员干部队伍的一份子,“护江突击队”把“份外之事”作为“份内之责”,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征地搬迁、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淬炼了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增强了善作善成的攻坚本领。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赋予了“护江突击队”情系百姓的职责使命。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政策性强、专业要求高、突发情况多,守护的是广大农民的“粮袋子”“钱袋子”,与人民“舌尖上安全”息息相关,需要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基层一线,付出艰苦努力。“护江突击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推动行政执法从“管、罚”向“服务”转变,以为民尽责、为民谋利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二、主要做法
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历史、现在、未来相融合,围绕干部队伍“有什么、缺什么、要什么”,既继承弘扬、又系统集成,既抓在当下、又久久为功,着力打造体现自身特点、党员普遍认可、能够传承发扬的精神特质。
(一)坚持目标同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精神特质。以目标凝聚人心,用事业汇聚力量,在长期酝酿、形成、发展中逐步形成党员干部队伍精神特质。一是在追根溯源中“萌芽”。紧扣东临黄海、南濒长江的地域特色,挖掘盐民、垦民、渔民的创业史、奋斗史,把先民艰难的垦荒之路作为课堂,把农业执法人员服务群众的现实案例作为教材,连续四年开展“情系三农证初心,栉风沐雨我当先”党建品牌建设,教育引导干部从煮盐为业、凿河运盐的创业史中培养艰苦奋斗的毅力干劲,从筑坝圩、培土壤、植麦黍的奋斗史中提振励志图强的斗志作风。二是在同频共振中“成长”。近年来,针对农、林、渔、种、动物、农机等职能“多合一”的局面,先后提出了利剑护农行动、“铁牛卫士”执法、“服务三农,我当先锋”惠民助企行动等目标任务,激励党员干部把爱农、兴农、护农之志转化为奋斗之行、创新之效,以思想融合引领队伍、业务、行动和工作融合,顺利完成机构改革各项任务,发掘了独特“精神基因”。三是在同心共筑中“开花”。今年以来,深入开展党员干部精神特质大讨论活动,党群结合、全员参与,邀请上级领导、离退休老同志、服务对象、专家学者等集中研讨,组织年轻干部论坛、离退休老同志“奋斗回忆谈”等活动,找准“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最大程度增强干部精神特质的认可度、传播度和感染力。
(二)凝聚思想共识,在润物无声中传承精神特质。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让党员干部在对照、深学、笃行中潜移默化传承精神特质。一是把政治教育和精神培育相结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统筹“三会一课”、每月25日主题党日、“农业农村业务大讲堂”等载体资源,先后开展“重走总书记南通考察之路”、我和党旗合个影、党史我来讲、向党说句心里话、翰墨飘香学党史、“重走长征路”健步走等一系列活动,推动政治思想教育和干部精神培育高度融合、齐头并进。探索开放式组织生活,开展与帮扶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到所在社区志愿服务、现场党性教育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在实地实景中补钙充电。二是把传授经验和传递精神相结合。建立“导师帮带制”,开展师徒结对、同上“入职第一课”等、集中签订《帮带责任书》等活动,导师既管8小时内的“田间管理”、又管8小时外的“修枝剪叶”,既传授了专业技能、业务能力,又通过口耳相传、身体力行的方式,传递了思想认识、优良传统、职业操守。大队法制科科长季宏军是“90后”年轻干部吴芸的老师,季宏军“手把手”教小吴做好初审、执法数据报送、违法案件移送、行政处罚案件公示等工作,先后获评全省农机“以案释法”优秀案例1个、全省农业行政处罚“优秀案卷”1个,吴芸在南通市组织的行政处罚执法技能竞赛中获得个人三等奖。三是把文化滋养和精神养成相结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举办“我的单位观”征文演讲比赛、“不忘初心跟党走,逐梦前行三农人”朗诵比赛、“通州最美三农人”评选等活动,着力把党建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担当文化融为一体,以文化“软实力”锻造干部“硬实力”。大队2020年在“新时代乡村阅读季”之“我爱阅读100天”活动中排名“全国十强”,被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授予优秀组织奖荣誉。
(三)推动力量共融,在攻坚克难中锤炼精神特质。把大事难事作为考验党员干部的“试金石”、磨炼党员干部的“练兵场”,在攻坚克难中推动党员干部队伍从“有形”向“有神”转变。一是淬炼“拉得出、打得响”的尖兵队伍。按照条块结合、先条后块的原则,整合执法业务,优化资源配置,细化岗位职责,按业务设置3个内设机构,按片区设置5个中队。按照“支部面向一线、小组建在一线、党员冲锋一线”的要求,组建1个综合服务型党小组和3个一线攻坚型党小组,根据年度重点工作、阶段性任务灵活调配人员力量。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期间,抽调7名党员干部成立联合攻坚党小组,分片包干全区124家养殖户、8178亩养殖面积,经过一年攻坚,复耕转产占比82.5%,全市考核排名第一。二是增强“争第一、创唯一”的标杆意识。以考核为先、创新为先、干事为先为目标,大力倡导“要干就拿第一”的工作标准。例如,在全省率先建设惠农直播平台,举办“通字号”特色农产品销售45场,近20万人观看,制作大宗农作物的培管技术等网络微课程16节,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等点击观看超过1万人次;植保站从2015年起连续7年获评全省测报先进集体,病虫情报准确率在99%以上,成为行业内参考的“金标准”。三是打造“有难题、让我来”的鲜明标签。近年来,通州区创新“1+1+N”工作机制,面对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采取1个属地、1个牵头部门、N个协同部门共同参与的模式,通过联合攻坚解决发展难题。区农林综合执法大队主动请缨,在大战大考中培养“有难题就上、见红旗就抗”的过硬作风,2020年作为牵头部门参与南通高新区城市环境提升工程,承接拆迁量大、安置难度高的8号地块,制定了“领导带头、每日签到、全员上阵、全程无休、先难后易、切块包干”的工作计划,率先与6家企业签订拆迁补偿协议,签约率100%,签约面积4.96万平方米,圆满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任务。
(四)注重情感共鸣,在执法为民中检验精神特质。坚持把厚植为民情怀、提升执法水平放在关键位置,强化问题导向,着眼长远考虑,解决农民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一是真诚沟通听民意。以打造“民意直通车”为抓手,开通“通州三农热线”微信公众号,每月召开1次新闻发布会,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建立微信群,畅通服务农民的“最后一公里”,努力让农民的事情更好办,将农民的事情办得更好。近年来,通过新媒体开展“通州好大米”、“最美庭院”等网络投票评选活动,“最美庭院”评选活动访问超过400万人次。二是真情服务赢民心。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很多服务对象年纪较大,对政策法规不熟悉、不掌握。大队坚持融情于法、融理于法,在认真履职、严格执法的同时,把耐心宣讲政策、帮助解决问题融入执法全过程,努力让执法有温度有温情,近三年来服务对象总体满意率在95%以上,群众对执法工作的知晓度、支持度大幅提升。某农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某曾因农药肥料质量问题多次被处罚,经过反复谈心教育,不但其本人主动报名担任乡镇农资监管信息员,所在公司还创成学法普法基地,成为普法宣传的“义务员”。三是真心为民解民忧。把坚持群众路线、站稳群众立场作为生命线,从长远、从群众角度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2019年以来,大队实施长江退捕禁捕工作,坚持把“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相结合,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占总量64.16%的111艘长江渔船退捕工作,实现了“四清四无”(清船、清网、清江、清河,无渔船、无网具、无渔民、无捕捞行为)目标,36位专业渔民享受专项社保资金,124位兼业渔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更有3位渔民“洗脚上岸”担任护渔员,既积极完成长江大保护的任务,又改善了渔民的生产生活。从事渔业捕捞20多年的陆宝华第一次以“护渔员”的身份巡江时,感慨地说,“以前我们是长江上的捕捞者,现在成为长江的保护人,心情格外不同,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
三、成效
精神特质是一个地区党员干部队伍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是党员干部的灵魂、名片和核心竞争力。通州区农林综合执法大队以涵养干部精神特质为抓手,聚合了党员干部的奋斗目标,营造了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氛围,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一)以精神特质引发“群体效应”,培养了优秀骨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立足党员干部精神特质的带动、导向、激励、辐射作用,培养了素质相当、气质接近、作风一致的党员干部队伍,形成了“连锁效应”。该部门共有38人,近五年来先后有8名干部走上中层岗位,3名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多名干部荣获县级以上党委政府或省级以上工作部门表彰,其中获得“全国安全监理示范岗位标兵”1人,江苏省农机安全监理示范岗位标兵1人,全区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农业农村等工作先进个人4人。在此基础上,党员干部教育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三年来在农牧渔民中发展党员604人,形成党群同心、携手共进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以精神特质破除“洗碗效应”,营造了争先氛围。干部精神特质是由党员干部创造出来的,也会在干部身上更好地展现出来。近年来,区农林综合执法大队用干部精神特质凝聚、激励、感召党员干部,打消了“做得多、错得多”的顾虑,创造了鲜明独特的“精神标识”,夺取了多个领域的单项冠军。2020年,全国农机事故应急处置演练现场会、全省农业领域安全生产现场推进会在通州举办后,农业农村部领导在现场给出了“没有瑕疵、无与伦比”的评价。2021年,江苏省厅有关领导在禁捕退捕复评考核汇报会上听取汇报后,当场评价“禁捕退捕工作,江苏看南通、南通看通州”。
(三)以精神特质放大“头雁效应”,创造了一流业绩。在精神特质的引领下,党员干部以高昂的热情、奋斗的激情持续奋进、久久为功,17项工作领跑同领域、同条线。2022年春季疫情发生后,先后派出900多人次深入抗疫一线助力复工复产,为农业经营主体解决急难愁盼事项100多件;扛起长江“十年禁渔”政治责任,岸线巡查24小时不间断,先后查处办理长江违法案件27起;狠抓“平安农机”建设,有序做好农机报废认定,上牌、转入、年检投保率100%;开展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监督工作,畜禽产地申报检疫率、定点屠宰检疫率、病害(死)畜禽及畜禽产品无害化处理率、畜禽定点屠宰场监管率、病害产品无害化处理率、出场猪肉产品合格率等6个100%,实现高位突破、持续领跑。
四、探讨
(一)党员干部群体的精神特质能够转化为个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精神特质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认同精神特质意味着形成了共同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这是一种深刻而持久的精神力量,是团结一心向前进的强大驱动力,对党员干部队伍的铸魂、凝神、赋能具有强大的引领促进作用。研究党员干部的精神特质,对于科学把握干部队伍建设规律,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党员精神特质是在长期的实践和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可积累、可持续、可传承和可复制的特征。党员干部的精神基于党员干部实践,同样的实践可以造就同样的干部。《亮剑》中李云龙曾经说过一段话: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的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的形式出现。这揭示了精神特质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可以源源不断产生同类型、同气质的干部。人民军队在长期实践中,积极探索了这一做法,比如以烈士的姓名命名了董存瑞班、雷锋班、杨根思连、杜凤瑞大队等一批英雄的战斗集体,这些源自先烈的精神特质,一直到几十年之后仍在闪闪发光、熠熠生辉,产生了一大批优秀解放军战士。
(三)党员干部的精神特质与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息息相关,是新时代推动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精神特质是党员干部的“软实力”,对思想自觉、能力素质、作风形象都具有引领性、决定性、基础性作用,能够转化为党员干部的“硬担当”。凝练党员干部队伍的精神特质,既要注重总结提炼,又要坚持常讲常新,在时代变迁中与时俱进,在传承创新中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既要讲“好故事”,又要讲“真细节”,用实实在在的案例说服人、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引起共鸣,达到共情;既要结合“大事件”,又要融入“小作为”,让精神特质在考验中淬炼、在工作中闪光。
相关专题 |
· 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