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烟台市福山区委组织部
2022年07月14日15: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山东烟台福山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部署要求,从2018年开始探索创建“农村党建示范区”,久久为功、逐年深化,逐步提升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区”,着力探索农村全域化党建融合式发展路径,有效破解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集体经济单打独斗、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基层治理存在短板等问题,全力打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红色新引擎”。
一、背景动因
农村领域一直是党建工作的主阵地,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才外流趋势加剧、群众服务需求多样化,新形势下农村工作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突破提升的瓶颈,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平衡”:一是村级班子建设不平衡。目前,在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中普遍存在就村抓村的惯性思维,缺乏统筹整合的理念,导致村庄单打独斗、强弱不均,尤其是一些后进村陷入“瘫了整、整了瘫”的怪圈,整治成效不明显。二是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一个片区中的不同村居,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条件、资源、要素等分散不均、缺乏整合,发展模式还处于低水平、低层次,大多依靠简单发包、闲置资产租赁等粗放方式。三是服务群众能力不平衡。福山区共有326个行政村,1000人以下的(含500人以下)259个,占79.4%。这种状况导致区镇公共服务资源难以全面覆盖。同时,乡镇人员偏少,工作力量下沉难,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组织联建,凝聚强大合力
打破单一抓典型、逐个抓帮扶的传统工作方式,紧扣组织、制度、队伍三项重点,按照辐射2—4公里半径区域、覆盖3—8个村,连线成片打造党建融合发展区,凝聚抱团发展合力。一是夯实组织基础。统筹融合发展区内农村、驻地企业、包帮部门、社会组织等资源成立片区联合党委,立足区域实际成立环境卫生、农技推广、志愿服务等特色党支部,形成以联合党委为核心、村党支部为支撑、特色党支部为拓展的“1+N+X”乡村振兴组织体系。目前,结合村庄规模优化调整试点工作,规划建设片区联合党委21个,引导78家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高校院所资源向乡村振兴一线汇聚。二是健全制度规范。由联合党委牵头,每月召开1次联席会议,定期组织乡村振兴“支部书记论坛”,通过大事共议、急事共商、要事共决、难事共解,累计开展农技改良、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120余项。印发加强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的《实施方案》,制定《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手册》,汇总6类42项村级事务清单,逐项明确主管部门、具体要求、文件依据、程序流程,建立健全每月14日或15日“集中议事日”、村级财务“五笔会签”等制度,全域推进村级事务“阳光平台”暨“村事通”平台建设,全面规范“三资”管理和“三务”公开。三是壮大人才队伍。强化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筛选29名在职或退休干部担任融合发展区联合党委书记或重点村第一书记,面向社会公开遴选11名优秀党员到村任职,指导镇街、片区广泛开展人才回引活动,聚焦种养大户、能工巧匠、创业青年、民俗艺人等“土专家”“田秀才”重点回引,每村储备至少1名40岁以下后备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二)突出产业联育,激发内生动力
以全域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主路径,坚持产业联育、抱团发展,放大强村带动、片区联动效应,助力弱村稳定增收,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一是聚焦全域提升,系统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高标准成立大樱桃产业党建联盟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盟“双联盟”发展共同体,以福山区159家大樱桃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基础,吸纳涉农企业、社区、高校等54家单位组建联盟理事会,明确机构、人员、场所、经费“四项保障”,搭建起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大平台”和推动特色产业升级发展的本土“智库”。实施品牌驱动、电商推动、订单拉动“三大战略”,开展线上签约以及合作社农产品进商超、进企业、进社区“三进”系列活动,达成合作意向45个,拉动农产品电商订单增长20%,全区大樱桃产值突破10亿元,品牌价值达22亿元。二是聚焦强村带动,精心打造集体经济示范村。针对集体经济强村,坚持一村一策做优特色产业,鼓励联合周边村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南庄、文家、东北桥等集体经济示范村先后带动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特色种养、田园采摘、休闲民宿等现代化农业产业,有力推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张格庄镇库区融合发展区文家、权家、东水夼、西水夼4个村组建“三同”教育联合社,2021年承接政、校、企各类培训23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8万元、社员年均增收5000元。三是聚焦弱村增收,有序发展“低风险保障型”集体经济。针对片区集体经济薄弱村,出台低风险保障型集体经济扶持政策,区财政配套200万元,抽调农业、财政等部门12名业务骨干组成“顾问团”,帮助片区村盘活现有资源、选准产业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先后成功运营闲置资产托管、光伏发电等村集体增收项目,实现以较低风险获得稳定收入。门楼街道斗余融合发展区整合驻地开发改造资金500余万元,为7个村统一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和集体门市房,在屋顶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各村年均增收7万元。
(三)突出资源联享,提升服务效力
依托全域化党群服务阵地,以资源联享推动服务联做,有力促进公共服务下沉、专业服务延伸,构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一是建立全域服务阵地。按照片区原则上不低于1000平米、村庄不低于90平米标准,规划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和服务驿站361个,健全“区—镇—融合发展区—村”四级服务阵地体系。区级成立副科级事业单位党群服务中心,统筹抓好管理指导,完善项目化服务、常态化会商、规范化管理“三化”运行机制和“专职+兼职+轮值”管理方式,确保党群服务阵地建得起来、管的规范、用得顺畅。二是推动资源力量下沉。在融合发展区党群服务中心明确1名机关干部定期下沉坐班,集中接待群众来访;同步配套片区内至少2名村干部上提轮值办公,专门负责便民事务代办和相关审核工作。系统梳理党组织关系转接、低保审核、养老保险等30余项服务清单,明确办理条件、提报材料、程序流程、办理期限,实行全程代办服务,真正让群众“只跑一次”。三是延伸专业服务触角。由镇街党(工)委牵头对接社会组织党工委,在各片区定期举办“社联+”项目对接会,按照双向选择原则,精准对接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区财政投入资金200万元,每年举办“党建引领·创益福山”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在农村各片区落地“四点半”学校、“启明星”公益助学、“幸福小院”为老服务等优质项目14个,让农村群众享受到了同城市居民一样的优质服务。
(四)突出治理联抓,释放发展活力
以融合发展区联合党委为龙头,推进多元化治理、网格化治理、信息化治理“三化融合”、协同用力,全面打造共建共享、精准高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一是提升多元化治理“广度”。深入发掘村民自治潜力,积极培育“能人帮”“和事佬”、广场舞协会等自治互助型团队,通过串门拉家常、组织文体活动等形式,确保平时访到位、用时帮到位。持续深化“联村联户心连心”这一群众工作的“老品牌”,积极开展“机关+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引导司法、公安、教育等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农村一线,扎实开展“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警务助理”“一村一实践中心”等特色工作,以上下联治、法德共治助力乡村善治。二是提升网格化治理“精度”。做实做优全域全科网格化管理机制,区级成立正科级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综合地域、村民小组等因素,在农村精准划分“双全”网格1436个,每个网格配备1名党员网格长、1名网格员,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明确“一户一见面、一职一兑现、一月一汇报、一年一评议”职责要求,卡实工作责任,提升服务质量。去年以来,先后搜集、解决问题1.6万余条,帮助调处纠纷1400余次,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三是提升信息化治理“深度”。建立区、镇、融合发展区、村四级互联互通的可视党建管理服务系统,整合资源打造镇域网格化管理指挥中心,上线运行网格化管理手机APP,对基层治理、议事决策、民生诉求等进行全程跟踪掌握,有效破解信息“中梗阻”、服务不到底等问题。疫情防控期间,依托可视化党建系统平台和网格化管理APP,上级各项工作部署迅速贯彻落实到位、基层情况第一时间上传,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经验启示
一是强化了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建立党建融合发展区,不仅创新了农村党组织设置方式,打破了以往“村居党建”的单一模式,使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更加灵活、组织覆盖更加广泛;同时,通过强弱结合、大小组合等组织联建的方式,把以往村庄特别是后进村党组织自我转化模式,转变为以强带弱、互学互帮、齐头并进的共建格局,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明显提升。
二是推动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互促融合。以建设党建融合发展区为载体,把党建工作放到乡村振兴大局中去谋划、推动落实,有效对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乡村连片治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和组织资源、人才资源、干部资源充分转化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集体经济发展的优势和资源,有效解决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障碍,形成生产要素的“聚焦效应”。
三是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能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区不仅能通过区域化党群服务中心直接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更能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组织各方面力量一起为群众服务,推动了过去的分村“管理”逐步向区域“治理”、分片连治、综合施治转变,服务方式也由过去的点对点服务变为现在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增加了服务群众的手段和资源,推动了社会治理重心进一步向农村下移。
相关专题 |
· 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