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陇西县委组织部
2022年07月14日13:4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甘肃陇西县立足破解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村民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大力实施“1+4”党建引领“双构建双提高”工程,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融合互促,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双向进位,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一、背景起因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和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群众收入、村集体经济壮大方面作用发挥不到位。以甘肃陇西为例,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基层党组织设置缺乏创新。近年来,随着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大型经济组织,由于受限于地界等客观因素制约,传统的基层党组织无法全覆盖这些经济组织。同时以地缘为主的党组织设置相当程度上造成了资源、人才、服务等要素的自我封闭,产业党组织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难以跨行业、跨乡镇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致使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在产业链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特色产业难以实现集群抱团发展。
二是特色产业发展亟待转型提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基层党组织努力培育挖掘出了一批特色产业。但还存在发展方式不够新、产业链条不够长、品牌影响力不够大、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多数农济产品精深加工薄弱,技术含量与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的差异化和独占性不突出,农村产业发展缺乏科技、经营等各类人才支撑,且特色产业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完善,距离构建“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基层治理效能未能充分释放。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群众诉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但在工作实践中,大部分基层党组织更多注重组织领导和催化协同作用发挥,基层党建资源与基层治理资源缺乏有效整合,致使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不够充分,组织力贯穿不够,加之网格划分存在重复交叉设置、多头管理的现象,导致管理和服务不够精准,群众自治组织建立不够完善,难以形成融合互促的治理新格局。
四是联农带农发展模式方式单一。“党建链”“产业链”与“致富链”缺乏有效串联,群众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大多以劳务就业为主,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培育、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关键环节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缺乏深度融合,探索联农带农的模式不够开拓创新,群众自主发展的内生动能未能得到有效激发。基层党组织更多注重班子成员作用发挥,在党员致富能人效能转化上不够充分。
五是集体经济积累仍需消薄攻坚。虽然全面消除了“空壳”村,但大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发展依靠上级项目资金。挖掘村内资源禀赋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出村级集体资源资产的潜力和效益,且村集体经营管理者普遍综合素质较低,缺乏对市场规律、人才支撑、经营管理等重要因素分析研判,致使村级集体经济有分无统,低水平发展、低效益运行的局面尚未根本根治,提升薄弱村的任务依然巨大。
二、探索实践
一是创新组织设置,筑牢产业发展战斗堡垒。积极适应区域联合发展需要,深入开展产业党组织“提档升级”行动,探索推行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人才育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四链”发展模式,坚持“一产业一党委”,打破行政边界和区域阻隔壁垒,依托陇西经济开发区组建成立产城融合片区党委1个,围绕中药材产业、施设农业、食用菌产业、农机社会化服务组建成立产业带党委4个,以乡村建设示范村和产业基础较好的村为中心村,引导乡镇组建成立中药材、果菜、草畜等产业联合党委17个,促进区域资源、要素、服务等优化配置,着力打造区域型、产业型、服务型党建共同体,推动形成整体协调发展效应。
二是健全发展体系,推动农业产业转型提质。充分发挥产业党组织引领聚合作用,扎实开展农业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立足“强园区”,推进中药材现代产业园和渭北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园区提档升级,实施云上田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示范园、巩昌镇河那坡村生态农业产业园等12个重点项目;立足“强龙头”,加大“外引内培”力度,新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2家;立足“强营销”,巩固提升和新培育各类营销市场40个、电商企业60家、电商个体510家,加大“陇味西有”“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等“甘味”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立足“强服务”,统筹协调20家农机服务合作社,建设高标准农田3.2万亩、整治撂荒地2.1万亩、机耕机种农作物33.55万亩,主要农作物种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
三是加强乡村治理,营造和谐宜居发展环境。大力实施“村级服务”提升工程,健全完善“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村党组织体系,深化“每名驻村干部包一个村民小组、包村民小组内的全体农户,对所包农户每月至少走访1遍以上,重点特殊人员走访2遍以上”的“双包一访”和“马上办、代着办、领着办、流动办”“四办”便民服务工作法,引导3000多名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1500多名农村党员,深入开展“民意代言、帮反映诉求,事务代办、帮解决需求,便民代理、帮兴办实事”的“三代三帮”服务。深化拓展“三委治村、五会理事”模式,建立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社会治安大防控机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四是深化帮带模式,持续增加农民工资收入。精心组织实施“书记党建项目”,指导乡村党组织书记领办产业发展项目或难点堵点项目241个;深入开展“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的“双培养”活动,从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102名,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1567名,鼓励支持党员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新型经营主体202个;健全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内联合作社带农户,建设创业孵化基地1个,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60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778个,带动群众就业人数增长2%以上。
五是壮大集体经济,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区域党建联建优势,深入开展村集体经济强化行动,坚持每季度召开1次村集体经济联席会议,专题研判分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协调解决发展难题58个。全面推行“党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指导乡村党组织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以35个中央和省财政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村、年收入1万元左右的14个集体经济薄弱村为重点,通过持续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集聚资金、资源、人才等发展要素,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三、工作成效
一是实现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打破行政边界和区域阻隔壁垒的方式,在示范村、经济重镇、产业园区分别建立联合党委、片区党委、产业带党委,着力打造产业型、区域型、服务型党建共同体,实现产业连乡成片、集群成链、抱团发展,推动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是实现服务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通过构建村有便民服务室、组有便民服务点、户有民事代办员的“三级”网格化服务体系;打造由村组干部、乡土人才、驻村帮扶工作队、农村党员为主体专业化服务队伍;搭建党群服务中心、网络平台、图书室等服务场所为主的多元服务平台,推动服务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三是实现群众收入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通过“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精准对接生产经营特点规律和农民群众所求所需,在市场信息、政策法规、资金技术、产业技能等方面及时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转变群众发展观念,带动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不断拓宽增收渠道,推动群众增收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四是实现集体经济由“小散弱”向“高精优”转变。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要素,按照产业提升型、资产盘活型、资源开发型、项目带动型、为农服务型、多元合作型等类型,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加强对村集体经济收入、支出和扶持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规范资金使用方式,确保村集体经济服务发展、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确保实现集体经济由“增收入”向“见效益”转变。
四、思考启示
一要推动党建链串联产业链,着力解决党组织引领不强的问题。坚持改革发展推进到哪,党的基层组织就跟进到哪。当前,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持续推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各类经营主体不断涌现,部分经营主体规模较大,经营范围涉及好几个村、甚至好几个乡镇。而受限于行政区域等客观条件限制,党的组织建设还没有很好的跟进。通过因地制宜设置功能型党组织,建立联合党委、片区党委和产业带党委,将党的组织建在产业第一线,实现党建链串联产业链,引领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二要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着力解决治理效能不充分的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对民主、公平、法治、文化、安全、环境等需要日益增长,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一些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这些情况,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直接影响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和执政基础的巩固。这就要不断的筑牢基层党组织,着力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和监委会为基础、群团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为补充的“一核多元”村级治理服务体系,推动形成“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党群互动”治理服务新格局。
三要聚焦群众增收这一根本,着力解决群众收入不稳定的问题。乡村振兴,农民群众是主体,群众收入增加是关键。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县域内部分群众无法外出务工、经营、就业,收入下降和不稳定现象越来越明显。提高群众收入,就要着力解决群众增收难这一问题,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发展富民产业。通过健全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就业岗位,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带动群众就业人数每年增长。鼓励龙头企业内联合作社带农户,全面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健全完善返乡创业机制,支持鼓励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通过创办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实体,带动群众就业人数每年增长。同时鼓励群众发展中药材、马铃薯、林果等特色产业种植和牛羊养殖,持续增加经营性收入。
四要充分发挥村内资源禀赋,着力解决无钱为百姓办事的问题。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带领群众奔小康,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物质基础,也是党支部提高自身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条件。要加强村集体“三资”管理,坚持应清尽清、应统尽统、应用尽用,对村集体所有的各类经营性资产和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机动地等资源性资产,以及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清理,确保村级闲置资产资源保值增值。引导支农、惠农、产业等项目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村级集体经济项目,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与企业合作兴办加工企业和服务企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相关专题 |
· 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