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1日13:23 来源:光明日报
【一线讲述】
我的父母是扎根大陈岛的第一代垦荒人,上世纪5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这里,和那代人一起创造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
从小,我就非常崇拜能够轻松爬上电线杆的电力工人,也感激他们为千家万户守护光明,向往成为其中一员。1987年,一听说大陈岛电力建设需要人才,19岁的我立即去应聘,进入大陈岛电力系统做学徒工。靠着一股冲劲,一个月后就成长为能完成整套作业的电力工人,和老师傅们一道,晒着太阳立杆子,吹着海风爬线杆,成了海岛上一个平凡的“光明使者”。
在上一代电力工人的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大陈岛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供电,为岛上居民带来了很大便利。但上大陈岛的电网建设依旧薄弱,建设上大陈岛电力系统的重任落到了我们这一批电力工人肩上。扛着三四十斤重的锚桩上山、立起10米高的杆子、打下1.7米深的杆洞……队伍里没人叫苦叫累,一心只想让大陈岛的居民用上“安心电”。
1995年,我当上了线路班长,肩上的责任更加重了。架线、抄表、故障抢修……为了守护上大陈岛、下大陈岛的用电安全,我时常带着队伍,坐上摆渡船往返抢修。居民们待我们像亲人一样,还给我起了个外号——“海鲫板”,这是我名字的土话谐音。我觉得“海鲫板”这种鱼敢于斗浪、激流勇进的特点很符合我的工作——岛上阴晴不定,天气越是恶劣就越需要我们;顶着风浪出海,冒着雨雪抢修,更是家常便饭。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大潮让很多电力工人产生了转行的想法。我也曾动摇过,但始终觉得应该做对国家、对人民更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使命,更是“垦二代”责任担当的传承。那段时间,我和妻子长时间两地分居。2001年,单位把我调离了海岛,可我最牵挂的还是大陈岛居民的用电安全。2011年,带着从其他供电所学到的先进经验,我主动要求调回大陈岛工作。11年间,大陈岛上的供电体系具备了抗台风、抗腐蚀的能力,电网建设的目标也从有保障向高质量转变,居民真正过上了现代化生活。
未来,大陈岛的“光明梦”将传递到下一代青年电工手上。希望他们继续守护光明,照亮更多人的美好生活。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