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4日08:27 来源:光明日报
全国中小学“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阅读点击量超过1.35亿次。
十年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由100余家增长到1400余家,思政课教师从几万人增至12.7万人。
37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及北京、天津、黑龙江等省市部分本科院校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初夏的清华园,松青柳绿。如茵的草地上,一面鲜艳党旗迎风招展,20多名青年促膝长谈。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同心战疫”特别党日活动。
疫情下如何更好学习生活?怎样为抗击疫情提供志愿服务?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朱安东的带领下,该院马博212党支部的学子们一起展开深入交流。
“主动担当作为,勇于攻坚克难,做砥砺奋进、善作善成的有为青年。”马博212党支部书记马小涵说,他们中不少人已积极投身校内保障、抗疫宣讲等校内志愿服务。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广大教育工作者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铸魂育人,持续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汇聚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磅礴力量。
打造思政教育大课堂
“太震撼了,第一次离梦想如此近!”
2021年6月17日,当看到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小卫星班学生刘峙麟兴奋地跳了起来:“当火箭拖着长长的尾焰冲向九天时,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奉献一切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满了我全身!”
信仰的种子,深埋在学校的思政实践课堂上。
刚入学时,他在校党委书记熊四皓讲授的思政实践课中了解到“哈工大是世界首个将微小型航天器送入月球轨道的高校”,就和同学自发组成了“逐梦航天”思政实践团队。“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总书记对青年一代‘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的嘱托。”刘峙麟说。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
十年来,各地各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推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第一时间系统融入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凸显。十年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不断健全完善。37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及北京、天津、黑龙江等省市部分本科院校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社会大课堂形式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开展。教育部连续多年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主题活动,近1000所高校师生参与。田间地头、工厂社区、红色地标等成为立德树人的不竭资源,北京在“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城市副中心等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内蒙古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博物馆、街道社区、牧民家“同上一堂课”。
方法改革创新,思政教育亲和力、针对性不断提升。教育部深入开展“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我们都是收信人”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持续举办“开学第一课”“新时代好少年”等一系列德育主题活动,引导大中小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中央戏剧学院实施“马克思主义与戏剧人生”历史情境课堂教学,北京体育大学开设“冰雪场上的思政课”。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建成优质思政课慕课。
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如何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前不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一场“惠园课程思政讲习活动”中,学生们的现实困惑成为英语学院教师们研讨的重点。“教师既要有‘愿教’的动力,也要有‘会教’的能力,还应不断提升思政资源的挖掘能力,培养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力,提升言传身教的示范能力,肩负起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使命担当。”主讲人英语学院副院长江春教授的分享,让在场教师频频点头。
高品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十年来,教育部门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努力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坚持正确方向,把牢师德师风建设“方向舵”。从把“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列为首要任务,到以建党百年为重大契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开展覆盖全体教师的师德专题教育,再到开展海外归国青年教师国情教育研修班,教师队伍建设突出思想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坚持德法并举,锚定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坐标系”。十年来,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励惩处工作长效机制不断健全,教师中的“时代楷模”以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最美高校辅导员、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的评选表彰连续开展,于漪、高铭暄、卫兴华等三位“人民教育家”和“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以及李保国、黄大年、钟扬、曲建武、卢永根、刘永坦等一大批师者典范相继涌现。
坚持提升本领,按下教师育人素养提升“加速键”。中宣部、教育部推动构建部省校三级培训体系,调动40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41个全国思政课教师研修(学)基地、32个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开展常态化培训。黑龙江、内蒙古、四川、福建、甘肃等省份开展省级课程思政建设师资培训研讨、教学大赛、案例展演等,充分激发教师积极性。
十年来,广大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做“大先生”、教“大学问”、育“大英才”的生动局面。
构筑协同育人新格局
“在冶金熔炼技术讲解过程中可以把工匠精神融进来,将执着奉献、精益求精、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传递给学生们……”这是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联合教研室中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集体备课的一幕。这样协同育人的场景在该校已是普遍现象。
职业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更要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态度,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品质,忠诚奉献、为国为民的担当。该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师与全校15个专业群结对组建联合教研室,不断强化“育人共同体”建设。
在铸魂育人道路上同向同行的,还有大中小不同学段的教师们。
宁波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宁波市实验小学打造“大手牵小手跟着榜样走”思政实践教育创新课。课上,大学生导演和布景,小学生表演彰显爱国、诚信价值的榜样人物短剧,大学生分享宁波榜样人物采编实践作品,小学生集体朗诵等体验项目环环相扣,让学生、教师收获颇丰。
十年来,各地教育部门坚持思政课在育人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切实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保障。
北京实施《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上海制定行动计划,建立“讲台上的新思想”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观摩交流长效机制;天津等组织本地高校马院与县市区及所辖高中、初中、小学开展结对共商……携手并肩时,多方协同育人的崭新格局已经构筑。
新时代新征程,也向立德树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与要求。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系统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各方面,全面谋划实施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教育优异答卷。
(本报记者 邓晖)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