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四个全面”擘宏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13))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

2021年08月04日08: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5.如何理解打赢脱贫攻坚战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2020年11月23日,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不平凡的日子,我国最后9个贫困县宣布摘帽。至此,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现行标准下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彻底解决。一步千年,梦圆今朝。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伟业,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在历史上,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为摆脱贫困作出过不懈努力,但始终没有改变贫困的命运,即便一些封建盛世也仍然是“饥饿的盛世”。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确立了为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1982年开始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行动,1986年确立开发式扶贫方针,1994年以来先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两个十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等,扶贫开发力度之大世所罕见。以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末的7.7亿人减少到2012年末的989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末的97.5%下降到2012年末的10.2%。我国扶贫开发取得重大成就,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经过长期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党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如果还没有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那党的宗旨怎么体现、我们的承诺怎么兑现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上首次整体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从减贫规模看,我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8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超过欧洲国家的人口总和。从减贫速度看,我国仅仅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继续走在全球减贫事业前列。我国扶贫开发取得的伟大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这一伟大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前,全球仍然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对很多家庭而言,拥有温暖住房、充足食物、稳定工作还是一种奢望。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实现全球减贫目标任重道远。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在长期实践探索中,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这条道路凝结着中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独特智慧和制度成果,为国际减贫治理特别是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摆脱贫困的进程提供了借鉴。比如,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一套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精准识别机制,对国际减贫方法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强调发挥脱贫主体的能动性,“志”、“智”双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为国际贫困治理理论创新提供了有益启示;等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评价道,中国的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们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要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保障好群众的基本生活,着力缩小收入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知识链接

我国脱贫攻坚的宝贵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

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

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

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

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26.如何理解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

一百年,在人类历史上只是一个短暂的片段,然而对一个古老民族而言,却是一场由衰转盛、奋起复兴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党的十九大提出,在从十九大到二十大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息。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站在接续历史的更高起点上,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

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这一跨越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之后,踏上朝着更加宏伟目标奋进的新征程,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回望历史,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现代化,始终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近代以来,在外国列强入侵和封建腐朽统治下,我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幅落后于时代,中华民族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孜孜以求,带领人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目标。由于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当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没有完全展开。尽管如此,从1949年到1978年,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战略,即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从那以后,我们党在每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聚焦和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进入21世纪,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我们党明确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进一步明晰了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体现了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既要把握实践发展的连续性,又要把握时代发展的阶段性,既要抓住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又要准备迎接一系列新挑战,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新奋进征程,我们即将在新时代长征路上迈出新的步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团结一心、接续奋斗,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进军,不断创造更值得骄傲的新的伟大胜利。

知识链接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04日 05 版)

(责编:王子锋、王珂园)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