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话剧《香山之夜》:舞台上的一堂鲜活党课

2021年04月02日08:21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舞台上的一堂鲜活党课

1949年4月23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解放南京。在香山双清别墅的毛泽东同志挥毫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而彼时下野在老家奉化溪口的蒋介石早已寝不安席。若是二人在这样的早春夜晚发生一场交谈,会是怎样的场景?

3月25日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进驻北京香山72周年纪念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合推出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剧目《香山之夜》当日在北京开始首轮演出。该剧用艺术的手段使两位历史人物在舞台上展开了一场“超时空心灵对话”。用大胆的艺术构思和新颖的舞台呈现,让观众在短短一个半小时的观演中,与两位主演一同回望党史、感悟当下,通过艺术的舞台触摸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现场掌声不断。

“超时空心灵对话”回顾共产党发展历程

与其他同类题材不同,《香山之夜》没有选择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某一个片段讲故事。“这部戏展现的是1949年4月的香山一夜。当天,毛泽东在双清别墅接到南京解放的捷报,已下野的蒋介石则是在浙江奉化溪口听到了这一消息。通过二人的彻夜对话,回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编剧李宝群介绍。

对于原创话剧来说,要想突破题材同质化、创作模式化,达到叫好又叫座的效果,首先就是要突破剧本关。“《香山之夜》把中国共产党经历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各个时期的斗争历程都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梳理。台词中充满了具有符号意义的艺术呈现,比如同样是下着雨的春夜,在毛泽东口中是‘风雨送春归’,蒋介石却觉得溪口的春天‘春寒料峭,让人颇感凄凉’。”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说。

“这样两位历史人物,一个即将取得全面胜利建立新中国,另一个失去江山不久便败走台湾,如何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这次创作用了两年时间,主创团队分别到香山双清别墅和溪口蒋介石旧居采风,阅读了大量史料,剧本也是数易其稿。”对李宝群来说,《香山之夜》展现的不仅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不眠之夜,也包含了他度过的无数个不眠夜。

“这部剧充分利用了戏剧舞台的假定性,实现了一种隔空对话。”导演任鸣介绍,以史实为内容基础,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段,用诗意化的想象作为外部形式,是《香山之夜》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作品的艺术特色。

舞台呈现上,《香山之夜》采用了“影像+框架”的形式,分别用旧台灯、矮茶几、中山装和留声机、高脚沙发椅、国民党军装营造出毛泽东所在的双清别墅和蒋介石溪口老家卧室两个空间,实现了时空的并置。“这些道具很好地起到了时空分割的作用,同时点明了两个人的政治身份。远景处的屏幕上呈现出的毛泽东诗词以及《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革命歌曲,包括如杨开慧、陈布雷的照片,作战指挥图等很多历史文献资料,丰富了舞台内容,这在开展党史教育的创作背景下是十分必要的。”宋宝珍说。

“一桌二椅”思想交锋阐释初心使命

“我们知道老百姓锅里缺的是什么,知道老百姓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靠的不是铁腕权术,而是人民的拥护!”当面对败北的蒋介石愤懑之问时,舞台上的毛泽东说出了这样的话。

“整部戏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赢,国民党为什么失败。通过两位历史人物的对话,展现出他们对人民态度、立场上的不同,表达出‘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样的一个主旨,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任鸣说。

《香山之夜》在舞台前景中,设置了中国戏曲舞台上最常见的“一桌二椅”,正是由它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一番激烈的语言、思想和理想信念交锋。“‘一桌二椅’让舞台转换变得十分自由,它和后方屏幕投影又构成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手段的结合。”任鸣介绍。在剧中,这张桌子既可以是重庆谈判的谈判桌,也可以是延安革命根据地的一张小石桌;既能用来展现毛泽东指挥战役的场景,也能让蒋介石忆起在黄埔军校走廊与孙中山先生合影的昔日时光。同时“一桌二椅”还承担着让两位主演随时“跳出”角色的功能。

《香山之夜》大胆采用了“跳进跳出”的形式,“演员在舞台上既是历史人物,又是演员自己,同时还是历史的叙述人,这三重身份,有清晰的转换。”任鸣认为,这三重身份一方面给观众再现了历史,带领观众进入戏剧情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和观众站在同样的角度去解读剧中人的所思所想,从而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两位演员在三重身份中“跳进跳出”,不仅对主创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尝试,对观众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来自山东聊城的刘建喜在子女推荐下观看了《香山之夜》,他感慨道:“这种形式很有趣,用方言时他们是历史人物,用普通话时他们演的就是自己,更解释清楚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走到今天并不断发展壮大。”三重角色的叠加令北京交通大学传播系讲师王靖雨感到震撼:“面对蒋介石问出的‘这难道就是天意吗’,毛泽东掷地有声地说‘这不是天意,这是历史’,这既是作为伟人的毛泽东的回答,也是后世历史的回答,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宋宝珍认为,正是这样“跳入跳出”的形式,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戏剧的思辨性,增加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对兴衰的体察。

形神兼备讲好党史故事

“扮演好毛泽东难的不是外形上的接近,而是如何传递他的思想。演员作为一个传递者,自身必须先搞懂弄通,这样才能让观众信服。”王斑感到,这部戏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堂党史学习课。

在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之际,主题创作频出,想要把历史人物演“活”,就必须找准创作者与创作对象的“灵魂对接”。“这部戏的创作立意其实不在惟妙惟肖地展示两个历史人物的外在形象,而是通过他们的对话,展现出共产党人的韬略与胸襟,以此来感染观众,通过对比让观众体会到革命奋斗历程的艰苦不易。”宋宝珍说。

为此,王斑把《毛泽东选集》摆在了自己的床头,每天早上都要朗读一段。“不断地去读去念,才能找到主席的口吻和说话的语境,你会发现他的语言有着鲜明的特点——常常十分洗练,往往又一语中的,言语间充满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为了尽量去领会毛泽东的心境,王斑3次前往双清别墅,还特地在那里待了一个晚上。舞台上,当王斑吟诵出一首《沁园春·雪》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观众仿佛从他的声音中看到了毛泽东眼中的江山。

《香山之夜》靠两名演员撑起90分钟,不仅考验的是演员的功力,更考验演员在戏外做的功课。蒋介石的扮演者方旭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在拿到剧本的第一时间,就联系到一位宁波的同行录了一版宁波普通话的台词,每天边听边揣摩蒋介石说话的语感和节奏。“为了能把握好蒋介石的情绪,我读了三个版本的蒋介石传记和他的日记,还看了多部纪录片、专题片,尝试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人物。”方旭说。他在书中读到:宋美龄曾从美国给蒋介石打来电话称,白宫方面明确表示,只要国民政府在大陆再坚守半年,他们就不会承认中共政府。美国人无论如何都不希望看到在苏联之后再出现一个红色中国,他们绝不会袖手旁观、坐视不管。“这不正是给我们解读当今世界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吗?”这个灵感让方旭兴奋得睡不着觉,第二天他就和团队商量,在剧中加入了这个情节。

“这场对话是一次不同政治思想追求的较量,《香山之夜》用朴实而又创意的演出方式让我们体会到如今和平富饶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传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革命年代中展现的英姿与信仰,因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2019级学生陈欣宜说。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国戏曲学院国际交流系在剧场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少学生观看后都感到心潮澎湃,对党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为让更多党员通过舞台艺术这一鲜活载体去学习党史、了解党史,北京人艺在首轮7场常规演出之外,特意在下午时段加开了6场党史学习教育专场,让更多党员有机会走进剧场,一起上一堂特殊的党课。

4月1日,《香山之夜》首轮13场演出告一段落。据悉,6月17日至7月4日,该剧将开启第二轮演出。

(本报记者 李笑萌 李晋荣 张景华 董 城)

(责编:谢倩、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