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学雷锋志愿服务进行时)

上海市“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队——传承红色文化,义务讲解润人心

本报记者  张  贺

2020年08月06日08:0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有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义务为参观者讲解。他们之中既有退休干部,也有在校学生,既有高校教师,也有社区居民,他们身份虽然不同,但对义务讲解的热爱却是一致的。2018年以来,共有571名志愿者为观众义务讲解2857批次,服务时长2.8万小时,接待观众296万人次。“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队成为一大会址纪念馆一张闪亮的名片。

今年66岁的沈潮涌就是志愿者之一。老沈退休前是国企干部,做过15年党委书记,1979年入党的他于2017年加入钱学森图书馆,担任志愿者讲解员。2018年,当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首次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时,老沈第一时间报名。他用了26天时间背下2万多字的讲解词,熟悉了278件馆藏文物的历史背景,最终顺利通过考试,成了一名志愿者讲解员。沈潮涌说自己的普通话并不太好,但是参观者听他用一口上海味儿的普通话讲党史故事,反倒觉得格外亲切。“在一大会址讲解,不同于其他地方,要更严肃、更准确、更系统,更要注意不能有口误。”老沈认真地说。

有一次,一名参观者在参观完毕时对他说,“您今天的讲解太好了,我们全程录音,拿回去做党课资料。”“那时我就觉得作为一名志愿者,一名党员,我实现了个人价值,特别自豪!”沈潮涌笑着说。

目前在同济大学工作的张桁嘉,读高中时就是中共一大会址的学生志愿者讲解员。考入同济大学后,他组织发动身边的同学一起来党的诞生地做志愿者。大学毕业后,他留校担任辅导员,又带领更多的同济学子加入一大会址的志愿者队伍。“我的成长和一大会址纪念馆密不可分。”张桁嘉说,正是通过在纪念馆担任讲解员,他对党史更加熟悉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党的许多理论,于是,他在高三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还记得2009年除夕,我第一次为观众讲解时的情景,虽然早就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但面对四五十位观众,我还是有些紧张。很多参观者年纪比我大,不少人是老教师、老干部,他们有时提出的问题,我回答不上来。”张桁嘉说,从那以后,他下功夫研读历史,搜集与馆藏文物相关的资料,不断学习。如今,对很多党史故事,张桁嘉都能如数家珍,讲得生动感人,赢得了参观者的点赞。

从2015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成为上海市首批高中生社会实践基地以来,已有9所学校、980人次中学生在党的诞生地参与志愿服务。很多同学就是在这里通过一次次的讲解,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或党员。

党的十九大以来,千千万万党员群众来到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的参观接待量连续两年超过140万人次。在接待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正是志愿者们的出色表现,有效缓解了场馆的接待压力,确保了服务水平不降低。目前,从讲解接待、宣誓教育到场馆服务、活动执行,各个岗位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上海社区防疫也面临巨大考验。“与其宅家闷得慌,不如志愿邻里帮。”“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积极响应号召,发挥各自专长,广泛参与社区防疫志愿服务,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每当想起党员们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场景,我就浑身充满了力量,想为疫情防控做点什么。”宣誓教育岗位志愿者韦小琳,春节刚过就报名参加普陀区长寿路街道的社区防疫志愿服务工作。场馆服务岗位志愿者严艺苗已届花甲之年,同样是第一时间参加社区防疫,在寒风中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对居民却总是耐心细致、笑脸相迎。

哪里最需要,就到哪里去。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15名党员干部和青年团员组成的抗疫小分队,利用周末和轮班休息时间,参加黄浦区和徐汇区社区防疫志愿服务,在疫情防控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06日 06 版)

(责编:谢倩、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