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张鹏军:我虽双眼红肿,但所见清澈

张鹏军

2020年07月30日07:50    来源:旗帜网

原标题:张鹏军:我虽双眼红肿,但所见清澈

  导读: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中华大地骤然打响。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的统一指挥部署下,全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迎难而上,奋力投身疫情防控宣传报道中。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一支特殊的力量——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总台前方报道团队,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深入抗疫一线,时刻向全国乃至世界传递着中国抗击疫情的最新信息。

  来武汉之前,我手里的一条微纪录片刚刚播出,名叫《原谅你》。故事里的火车司机和武警战士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而他们的家人选择了理解和原谅。大年三十,同样的选择也摆在了我的面前:一边是一年未见的家人翘首盼望我回家过年,另一边是全国支援武汉抗击疫情的号角刚刚吹响。家人的电话里,我编造了“谎言”:“大雪封路,今年回不去了。”“我看天气预报,一路上的省份天气都还可以啊……”父母的话里五味杂陈。“台里突然有个任务,年后回来吧。”说着,我匆忙挂了电话。

  大年初一夜里,我来到武汉。我承认一路上心里害怕极了。恐慌来自未知。我们对病毒的了解、对其传染方式的了解都是有限的。风暴眼里到底发生着什么,只有亲历者知道。

  ▲记者张鹏军进入汉口医院隔离病房采访。

  大年初二,我的第一场直播是关注火神山医院建设。直播结束时我提到:“这次来到武汉,我是没有告诉家人的,但是今天我要做直播。如果你们看到,请不要担心。我们会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开展工作。”这句话被央视新闻官方抖音号发布后,点赞数量达230多万。留言区网友的关心如潮水般涌来,给了我深入更核心现场采访的勇气。

  2月1日,我深入武汉市红十字会仓库探访。这场全网独家的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2000万,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名。高关注度让我意识到,此刻,记者的使命有多么重大。只有我们靠得足够近,才能澄清谣言,消除恐慌,鼓舞士气,为战“疫”胜利出一份力。

  ▲记者张鹏军直播探访武汉红十字会仓库。

  我深知,最核心的新闻现场就在医院隔离区。可是,起初我没有勇气进去,因为那个时候每天被感染的人数还在快速增加,恐慌还在蔓延。也没有医院愿意让我们进去冒这个险,而我们对如何防护也十分苍白。但我的内心始终有一个声音:“真相和我就隔着一道门,我能再靠近一点儿吗?”

  来武汉的第五天,我开始到医院隔离区外观察,试图给自己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寻找突破口。2月5日,我在汉口医院碰到医生换班,看着他们穿完防护服说着笑着就进去了,突然感觉那扇神秘的隔离门好像并没有那么沉重。在我的争取下,终于有医生答应教我们穿脱防护服进去拍摄了。

  ▲张鹏军穿上防护服,准备进入武汉医院隔离区采访。

  说实话,我内心其实依然是恐惧的。在医生指导下,防护服穿了40分钟,我站起来腿都软了,就像战士已经扛上了枪,没有了退路。虽然心里紧张,但我还是下意识地在隔离区门口出镜:“过了这道门,我们就进入隔离区了……”我们真进去了!原本以为,隔离区里一定是灰色的、压抑的,甚至是没有人愿意接受我们采访的。但并非如此。知道有记者来了,病区里面的轻症患者你一言我一语拉着我们聊了很多。说得最多的是感谢医生护士,相信自己可以战胜病毒。当然,我们也记录到抢救重症患者时的惊心动魄。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22岁的护士。当我们目光相遇,我看到她很重很重的黑眼圈。她说她是瞒着家人报名来支援武汉的。我邀请她给家人报个平安,她说:“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就没法干活了!”她把眼泪憋回去了,我却没憋住。这个黑眼圈护士最感动我的,其实是她对陌生的我们的那种善意。我们一口气在隔离区拍了4个多小时。她跑来提醒我们快出去,她说口罩使用超过4个小时,就不一定安全了。之后,她还不放心地盯着我们一步步脱完防护服,自己才下班。

  ▲张鹏军在采访护士。

  这一次也是首次有记者进入新冠肺炎重症监护室纪实。话题“央视记者深入武汉医院隔离区采访”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接近4000万。总台记者率先探访隔离区的新闻在央视新闻频道多档栏目播出,被全网转发。

  《东方时空》专门与我进行直播连线。在这场关于记者手记的直播中,我用两个字和三种颜色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两个字是信心,三种颜色是红色、白色、黑色。

  这条新闻和我们之前的新闻稍有不同,没有一句解说词,我们只是忠实地记录。这个片子不是一个人的人物特写,而是很多人在说话,是个群像表达。这些人传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我们的片名——《信心》。其实进入隔离区拍摄之前,我心里是没底的,但去了之后,却发现所有的人带给我的就是两个字:信心!

  谈到感受,我想用三种颜色来表达:红色、白色和黑色。

  第一种颜色是红色。我所进去的隔离区在武汉被叫作“红区”。红色有警戒的意思,意味着到了这个区域之后,病毒无处不在,危险就在身边。当踏进隔离区的时候,我心里在提醒自己,这是“红区”,小心再小心。但是,当路过第一间病房的时候,我感觉思想上有变化了,因为我听到了笑声。笑声来自于第一间病房,这里面住着三个病人。他们经过治疗以后都有所好转,而且他们之间有了友情,所以他们经常在一起开玩笑。这时我旁边的医生说:“你看,小伙特别年轻,37岁,我真的害怕他这么年轻就走掉了!”当时,我听到这句话,就想什么叫医者仁心呢?可能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这个时候,我突然感觉到:“红区”的红不仅是有警戒的意思;太阳也是红色的,红色是暖色调,它还意味着温暖和希望!

  第二种颜色,我想说白色。在隔离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笑得出来的,就像我们记录的一个患者,他被转到了重症监护室,医生正在下达病危通知书。医生拿起他的胸片说:“你看,他的肺两侧都发白,白色越多意味着感染的面积越大。”这是我第一次对白色产生恐惧;可当我再退后几步,看到好多身着白色隔离服的医生护士——他们聚集过来,他们奔跑起来,他们在抢救生命。这白色的人墙,是安全感。这白色,是白衣天使的白。

  还有一种颜色是黑色。在采访护士朱海秀的时候,她一抬头,我透过护目镜看到她的黑眼圈好重,我就问她“累吗”,她说累倒还在其次,因为轮班可以休息,主要是心理压力大。她还说,到武汉来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家人,因为她觉得作为医护人员,救人是责任,在这个时候没有任何理由推卸。她是1997年出生的,甚至可以说她还是个孩子。她的心理压力,在那一刻我可以体会得到,也肃然起敬。护士的黑眼圈是黑色的,黎明前也是黑色的。但这黑色却是给人以希望的黑色——曙光终将到来。

  这段直播态记者观察再次形成热点,被中国传媒大学专家、学者撰文好评。随后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在医院隔离区采访。2月18日,我跟拍的医生出现发热症状,采访被迫中断。我作为密切接触者也接受了检查。那一天,我甚至动了写遗书的念头。很幸运,经过检查,我的采访对象只是一次普通感冒。而我的检查结果也显示未被感染。但是,经历了和病毒擦肩而过让我明白,每一个在一线的人都会害怕,因为我们的心里有牵挂。我以《牵挂》为题,又专门做了新闻纪录片,采访了隔离病区里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当他们的牵挂被剪辑到一起,我看到每个人背后的家庭都不容易,但他们都因牵挂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奉献。这份牵挂,对患者来说是坚强的理由。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牵挂背后更多的是家国情怀。我问到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来武汉呢?他们给我的回答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国家需要”,还有一个是“我是党员”。也是这条片子引发了网友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感共鸣。

  ▲采访对象发热,记者张鹏军作为密切接触者接受检查。

  进入3月份,我在医院隔离区拍摄时,被已经污染的护目镜碰到眼睛。同行的护士马上帮我用生理盐水冲洗。那一刻我在想,完了,这次怕是没那么幸运了……

  护士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的一幕被医生拍下来了,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3.3亿。网友纷纷为记者加油和祝福。当关心涌来,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后来我的眼睛一直瘙痒红肿。所幸,经过检查,医生判断不是病毒性感染,有可能是消杀引起的过敏症状。

  ▲护士帮记者张鹏军紧急消杀。

  我的最后一集隔离区纪实片名叫《走出“红区”》,讲述了医疗队使用ECMO成功救治患者和帮助新冠肺炎孕妇生下“红区宝宝”的故事,并融入前两集中主人公走出“红区”、重获新生的场景。这其中也包括记者30多次挺进“红区”,多次遇险,总算平安归来的结局。话题#被护士摁住洗眼睛的央视记者报平安:走出“红区”的我们都好!#阅读量1221万。第一集中怕哭花护目镜没法干活的黑眼圈护士,也在第三集中走出“红区”:3月22日,这个护士回家,我们跟踪的新闻《怕哭花护目镜的护士 在机场痛痛快快哭了》再次上了微博热搜,阅读量8793.3万。央视新闻合作媒体平台阅读量累计近千万。广州当地还专门在“小蛮腰”上打出标语:“欢迎抗疫英雄朱海秀回家”。

  我们30次进入隔离区,多次与病毒擦肩而过,用生命记录,换来了《武汉医院隔离区纪实》超5亿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我们澄清了谣言、增强了信心、记录了历史、凝聚了抗疫的磅礴之力。

  ▲记者张鹏军在《武汉医院隔离区纪实》系列片中出镜报道。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的双眼仍未痊愈。但在武汉,人和人之间那些九十度的鞠躬、饱含热泪的感谢、病人康复出院时的道别……依旧让我看到了世界的美好。一位网友这样说:“记者,是我们的眼睛!请为我们保护好自己!”

  那段时间,我双眼红肿,但所见清澈。清澈的是人心,是大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机关党委供稿)

(责编:赵晶、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