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康巴“领头羊”——记西藏昌都市卡若区通夏村第一书记加永尼玛

2020年07月09日09:48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康巴“领头羊”

图为加永尼玛(左)为村民讲解办理相关证明的程序及需要的材料。

未入昌都市卡若区通夏村便听闻,昔日的“乞丐村”成了“万元村”。与沿路的农牧区大不同:宽阔的马路两旁,小楼林立,硬化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有的人家刚买了新车,一派新农村胜景跃然眼前。

20年,让通夏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是村第一书记加永尼玛。他皮肤黝黑,身材魁梧,一脸高原红,浑身透着刚毅质朴。聊起村里好生活,就像收获金秋的果实,这位不善言辞的康巴汉子憨憨地笑着。

卡若区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流域,被喻为“藏东门户”。藏语里,“卡若”意为“逐渐收拢,如花开复合”,喻指所在地山形险要。高山大江阻隔,把物资和美好生活也阻断了。

加永尼玛是土生土长的通夏村人,小时候对村子的记忆就是“很多人出去要饭、随地大小便、人畜混居、喝泉水、走泥路、吃青稞糊糊”。村民习惯了靠天吃饭,过惯了穷日子。

难道通夏村的土地只能衍生贫穷?加永尼玛不信!1983年,年仅18岁、头脑灵活的加永尼玛看准运输业商机,借钱买了一台拖拉机往返云南、四川、青海等地跑运输,成了通夏村第一个“万元户”。

正值生意蒸蒸日上,1997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加永尼玛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变卖伴他改变命运的卡车,关闭经营红火的百货店,推掉一单单运输生意,他要竞选村支部书记。

当时,村“两委”没人干,家人苦口婆心地劝,村里情况复杂,当村支书倒贴费力不说,还不讨好;村民也说他傻,当村干部一年少挣20多万。可加永尼玛只有一个念头,“自己富了,也想让村里乡亲过上好日子。”

抱着这个念头,加永尼玛一上任便着手发展村集体经济,凭着以前积累的“生意经”,再加上路子活,加永尼玛组建的第一支农民施工队不断壮大,现已发展成为昌都市唯一具有二级建筑资质的建筑公司,每年带动群众增收130余万元。有了“底气”,他不满足于出苦力,又带着村民兴办全自动砖瓦厂,引进高品质奶牛饲养技术,搞畜种改良,利用地广人稀的地理优势,修建8个仓库进行外包,打破“守着金饭碗找饭吃”的旧局面。

如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0多万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借着新农村建设政策扶持的东风,道路越来越宽,屋子越建越好,村集体经济年底分红每人有两万多元,柴米油盐、煤气灶、床垫等生活用品免费发放,真正实现了发展人人共享,2016年,通夏村实现整村脱贫。

鼓“口袋”的同时,加永尼玛琢磨让村民“脑袋”也富起来。

一进入村两委大院的文化活动室,三三两两的妇女正在翻阅奶牛养殖技术的相关书籍,通夏村妇代会主任洛松卓玛告诉记者,自农家书屋建成后,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阅读学习,尤其是妇女。

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加永尼玛组织村集体经济出资修建篮球场、休闲广场和文化活动室,每逢节庆活动、藏历新年,村干部都精心策划组织篮球比赛、拔河比赛、跳锅庄舞等娱乐活动;以创建示范村为切入点制定村规民约,提升村民素质水平;在每次召开的村民大会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行教育,督促群众主动批评与自我批评;请专家对村民进行泥工、瓦工、电工和拖拉机驾驶等专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打开致富思路,增加就业技能。

“在冬天的通夏村,你绝对不会看见人们喝酒、无所事事的样子,每个人都鼓足了干劲。”谈到村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加永尼玛分外自豪。

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每天天不亮,通夏村达野中心完小门口总是有一个人打着手电筒,等到孩子们都安全入校才离开,他就是加永尼玛。“不能让下一代再吃自己当年吃过的苦。”他说。

据驻村干部卓玛群措介绍,村集体经济每年捐助两三万元用于小学校区建设,对贫困户大学生每人发放教育助学奖励9000元,其他学生分别发放3000元至9000元不等的教育助学奖励金,报销往返路费和在校期间学费。此外,加永尼玛每年还自掏腰包,给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发放1万至2万元助学金。

提到加永尼玛为村里做的贡献,村副主任夏多不知道该说哪一件好,“通夏村的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一草一木都是书记带着村民一点一点干出来的。”

从2006年开始,加永尼玛着力开展荒山边坡治理,设置护林员岗位,组织建档立卡户植树造林。

“这是一份既能为村子绿化作贡献,又能拿到工资的工作。一年下来,我可以有7000元到8000元收入,我就想一直这样干下去。”护林员加永拉姆说。

近5年来,通夏村村集体经济共投入生态保护资金108.42万元,栽种树木21261棵,造林面积达1000余亩。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加永尼玛心中的“美丽乡村”梦实现了第一步。

“下一步我们准备把通夏村打造成民俗村,先把村里的房子全部改建为藏式建筑,再办一个哈达制造厂、藏式餐具厂……”加永尼玛勾勒着未来的发展蓝图。

村里经营小商品店的夏多次仁早早看准了商机,第一批申请将自家房改建为藏式建筑,办起了藏家乐。“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以挣500到600元,吃的、喝的都从自家商店里取,很方便。”夏多次仁说道。

新的变革也伴着新的阻碍。创建民俗村,要加宽道路,有15户人家不同意,而且改建藏式建筑也是不小的一笔开销。加永尼玛反复给村民做工作,讲建设民俗村的好处,并以村集体经济做担保拉来银行贷款,有意愿的群众可根据自身需求申请30万、20万、15万、8万等不同档次的贷款。

如今,通夏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心里装着群众的加永尼玛也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星火科技致富能人”等荣誉称号。但他还是像20年前那个“想让全村人过好日子”的小伙子一样,从早到晚奔忙在为群众服务的路上……

(记者 王艳茹 通讯员 藏组轩)

(责编:吕腾龙、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