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申东昕
2020年05月15日13:58 来源:陕西日报
凤翔县柳林镇会山村,王建民(右一)在贫困户周海劳家中详细了解受帮扶情况和发展愿望。 本报记者 刘强摄
凤翔县委书记王建民的办公桌上,有一本厚厚的工作日志,里面80%的内容记录的是脱贫攻坚。“日志里没有一件空谈的事。”王建民说,“每一个字,都是在脚沾泥土的调研中得来的。”这样的工作日志,在他的柜子里还有十几本。
作为非贫困县,凤翔有1.3万户4.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总数超过很多贫困县。在王建民的带领下,凤翔县启动“54321”联户帮扶机制,全县70支驻村工作队、34名第一书记、3943名帮扶干部尽锐出战,建立责任清单和工作台账、现场推进会和联席会议、通报曝光、约谈问责、考核奖补等“五项制度”,层层压实责任,全力推动脱贫工作。2019年年底,全县3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下降到1859户322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8%。
脚底有泥 心中有情
40岁的周玉全住在凤翔县柳林镇会山村,父亲患有心脏病,前几年全家6口人靠经营一个小卖部生活。因为家庭收入低,他家被识别为贫困户。2017年,周玉全从村干部那里得知:因为他家有小卖部,可能会退出贫困户序列。
小卖部挣不了多少钱,家里再无其他收入,退出贫困户序列后,父亲治病的费用怎么办?周玉全愁得头发大把大把地掉。这时候,王建民入户走访,要求镇村在严把扶贫政策的同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综合研判,坚决不搞一刀切。周玉全一家因此未退出贫困户序列。
这几年,周玉全家里靠政府的医疗补助节省了16万元费用。父亲治病有了保障后,凭着勤奋,周玉全最终靠双手实现了脱贫。
一个县委书记,对每一户贫困户的情况都非常清楚。不仅如此,从对口包抓村到与麟游、千阳交界的南山岭,王建民对重点贫困村的产业结构、集体经济等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对发展产业、致富路径等帮扶规划思路清晰,对全县脱贫致富信心十足。
“帮扶干部只有扎根大地,才能接地气,解决问题才有针对性,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2015年9月至今,王建民走访贫困村373次、贫困户905户。
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王建民下乡走访常常是随机“暗访”。“各村的干部都知道王书记随时会来,却不知道是几点来,到哪里去。”会山村党支部书记周海勤说。
脚上的泥沾多了,离乡亲的心就近了。
在村民家里坐炕,抱着娃娃跟他们唠嗑;在地里撸起袖子,扛着锄头挥汗如雨……王建民朴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村民们的好评。
脚上沾泥 产业做实
会山村三组贫困群众武喜祥自从家里的小麦改种花椒、后院养山羊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武喜祥发展产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刚开始种花椒时,为增加收入,武喜祥在花椒地里套种了大量豆子,导致花椒树叶子发黄、生虫。“王书记到地里发现花椒树倒了很多后,手把手给我作示范,教技术。”武喜祥说,“现在我也是花椒种植专家了。”
2015年,王建民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凤翔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这里的农民以种粮为主,可干得多,赚得少,一年下来有时候农民连种粮成本都收不回来。“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我时常自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能为群众留下什么?答案就是产业。因为产业最直接、最现实、最管用。”王建民说。
王建民往基层跑得勤,抓产业的思路自然更清晰。为此,他提出产业发展要按照“一人一技、一户一业、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的总要求,实现“4个5万亩、2个2万亩”的总目标,让凤翔产业越做越实,带动力越来越强。
目前,全县发展优质苹果22万亩,其中1.21万亩带动了6506户贫困户;发展花椒、花卉、中药材、红薯等特色产业27.62万亩,1.31万亩属于4063户贫困户;发展家禽家畜养殖120.65万头(只),3097户贫困户养殖4.95万头(只);全县转移劳动力13.3万人,其中约1.3万人是贫困群众……
为了防范化解返贫风险,王建民还利用“龙头企业+园区(基地)+贫困户”的发展带动作用,实现了贫困群众的全链条“镶嵌”,解决了产业扶持“最后一米”的问题。目前,彪角镇红凤花椒园、简氏中药材种植基地、范家寨镇江山如画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14家市场主体和贫困户无缝对接,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如今的凤翔,产业之花正在这片热土上绽放,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