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生
2020年04月24日08: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15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入轨,一曲嘹亮的《东方红》响彻寰宇,震动世界。50年前的这一刻,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时代,中国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纪元。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东方红一号卫星意义非凡。这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的伟大成就。我国人造卫星计划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起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张爱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研制工作给予了高度关心和重视,倾注了大量心血。国家最大限度地调动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集中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协作网,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发射任务,谱写了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时代凯歌。
这是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伟大壮举。中国人走出地球村,在太空高挂中国星,靠的就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当年,我国的科技基础非常薄弱、研制条件十分简陋,既无样本参照,又无完整资料借鉴。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老一辈航天人相继攻克了从卫星热控制到热真空模拟实验、运载火箭级间连接和分离等一系列技术和工艺难关,顺利实现了“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总体目标。
这是系统工程理论在航天领域的伟大探索。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一项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广泛,参加单位和人员众多。老一辈航天人运用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提出的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进行工程总体方案的论证与设计,开展各分系统功能、性能指标及结构的分解,在分系统论证和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再进行系统的集成,确保了各大系统、分系统、子系统密切合作、相互衔接,实现了工程整体的优化与协调,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是锤炼一流人才、培育航天精神的伟大实践。在卫星、火箭研制中,以钱学森、任新民、孙家栋为代表的航天事业开拓者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而且甘当人梯,通过传帮带培养接班人,一大批技术骨干得到锻炼,成长为航天事业接续奋斗的中坚力量。航天人高举爱国旗帜,在夺取胜利的同时,培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这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航天战线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发射,初步形成了人造卫星、运载火箭比较完善的科研生产体系,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几代航天人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使我国昂首屹立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
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确保我国航天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两弹一星”的基础上,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从向太平洋海域发射洲际导弹、水下发射固体燃料导弹、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到决策实施载人航天与月球探测、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工程,航天科技工业进入到了崭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航天事业发展,明确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并部署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重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攻关等重大工程,激励着新时代航天人勇攀高峰,勇担使命,在浩瀚太空不断刷新中国高度。
坚持自力更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50年来,长征火箭已实施330次发射,成功率达96%,可靠性、适应性、成功率、安全性和入轨精度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长征五号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大幅提升了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载人航天工程全面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交会对接和在轨补加技术,即将开启中国空间站时代。探月工程实现了世界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嫦娥五号将实施我国首次月面采样返回。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卫星组网即将全面完成,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分辨率达到亚米级,一大批战略战术导弹武器列装部队,为维护国家安全、捍卫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科学管理,牢固树立质量至上的理念,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我们对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创造性运用,从建立总设计师和总指挥两条指挥线,到全面实施矩阵管理、项目管理、“零缺陷”管理,形成了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指引下,总结形成了“双五条”归零、“72条”和“28条”等质量管理方法,培育了“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的质量理念,锤炼了“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有力保障了航天型号飞行试验的连战连捷。
坚持以人为本,弘扬航天“三大精神”,汇聚起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沉淀凝练升华,成为航天人的宝贵财富,已沁入骨髓、融入血液、根植内心,激励着航天人去拼搏、去奋斗。我们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把航天工程作为百炼成钢的大熔炉,培养了一批科技大师和大国工匠,形成了一支规模合理、结构优化、作风优良、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成为航天事业的核心竞争力。
半个世纪峥嵘岁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航天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将倍加珍惜、充分运用老一辈航天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勇敢肩负起建设航天强国的神圣使命。
要保持战略定力,牢记使命必达,勇攀航天事业发展新高度。要不断提升战略威慑能力和装备实战化水平,夯实以导弹武器装备为标志的维护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的战略基石;要圆满完成载人航天三期、探月三期、北斗导航工程、高分工程、火星探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任务,推进载人登月、地月空间开发利用和深空探测,全面提升空间运输、空间应用和空间探索能力。要坚持自主创新,牢牢把握关键核心技术,在脉冲星导航、引力波探测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量子信息、太赫兹等前沿领域形成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成果,推动我国跻身航天强国行列。
要发扬斗争精神,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建设航天科研生产新模式。要以自我革命、自我斗争的勇气,大胆改革创新,推动科研生产模式向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转变。要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体系完善、运行高效的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要落实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市场化转型,在资源配置、组织架构、创新能力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建成品质领先、效率领先、效益领先的世界一流企业。
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航天强国注入新动能。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型号科研生产、改革发展建设全过程。要秉承“人才的高度就是事业的高度”理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不断谱写航天事业发展新篇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24日 12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