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战地日记】“战疫”报道彰显巾帼力量

2020年03月31日17:54    来源:旗帜网

原标题:【战地日记】“战疫”报道彰显巾帼力量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科学报社从新闻报道一线到管理支撑部门,各个岗位的职工都积极投身到防控疫情阻击战中。一批杰出的女职工,始终冲在疫情报道第一线,成为中流砥柱,为助力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贡献巾帼力量。

  任务来临,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没有旁观者!

  从1月21日至今,总编室资深编辑闫洁已经连续奋战了40多天。尤其是在疫情发生后的最初一个月,每天都要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12点。

  平日的繁忙工作使得闫洁与孩子相处时间甚少,本计划利用春节假期好好陪伴孩子,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她的计划。她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照顾,转而投身到疫情报道中。

  “准”和“快”是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媒体职责所在,面对着爆炸般涌入的疫情信息,闫洁深知扮演好信息“把关人”角色的重要性。

  由于疫情越来越严重,记者们提交的稿件也越来越多。此外,报社两个公号“科学网”和“中国科学报”也需要及时更新。此时正值春节假期,报社人手严重不足,闫洁主动请缨,除了两位排版编辑轮流值班外,其他工作全部由她一人承担,两个公号的发布协调工作也都汇聚到闫洁这里。碰到突发新闻,即便是凌晨她也会第一时间完成推送任务。“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参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闫洁笑言。

  面对着强度高、责任重、压力大的工作任务,她的身体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不适的症状,胸闷、头疼,甚至好几次要靠吃褪黑素来维持睡眠。但这些挑战从未让她退缩过,她明白,个人的事情再大,也没有记者肩上的责任大。

  在40多天的时间里,闫洁负责运营的“科学网”和“中国科学报”两个公众号相继推送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稿件130余篇,产生10万+的文章15篇。其中,公众号阅读量突破369万、头条号阅读量超过1000万的文章,就是闫洁在2月1日返京的路上修改完成的。

  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她会反复与记者进行沟通,根据网络传播要求反复修改。同时,她还在公号的推送、后台留言的处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些严谨而细致的工作成为保证中国科学报能够及时发出理性科学声音的关键。

  多重身份,日夜奋斗使命在心

  她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也是记者。

  1月24日,除夕之夜,这本是万家灯火、其乐融融的日子。但陈欢欢却顾不上年幼的两个孩子和热闹的春节联欢晚会,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关注着疫情发展的最新动态。

  为了完成紧急报道任务,她常常顾不得吃饭、喝水,年幼的孩子也只能靠动画片和零食“打发”,遇到有时差的采访对象时,她不得不转换自己的时区,坚持工作到凌晨。

  年幼的孩子总是渴望母亲的陪伴,在一次电话采访中,孩子不断地哭闹,她只好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电话完成了这次艰难的采访。“妈妈为什么总是在工作?”面对孩子的不解和质问,陈欢欢的心中充满歉疚。

  疫情报道时间紧、任务重,来不及过多地思考,她毅然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主动放弃了假期的休息时间,一心扑在工作上。

  目前,陈欢欢已刊发疫情相关稿件10余篇,阅读量合计高达100余万,多篇稿件被中国科学院院网、人民网、光明网、新浪网、学习强国等转载。同时,在中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的深入探讨、公众科普、科研成果介绍以及对疫情的反思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多位科学家认为是“对中国公共卫生改革极有借鉴意义”、“反映了中国科学院该有的样子”,受到公众和其他媒体的广泛关注。

  归乡途中,始终牢记责任在肩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2020新春佳节的的宁静,也打乱了异乡人归途的节奏。

  1月22日,李晨阳踏上了归乡的火车,而此时疫区的形势急转直下。凭借着多年记者经验练就的敏锐新闻嗅觉,她意识到对专家意见的及时转达,就是对疫情防控的贡献,也是对国家的贡献。

  旅途颠簸而漫长,她暂时搁置了回家的喜悦,在火车上完成了《专家提醒:不搞“大隔离、大消毒”,很难遏制“武汉肺炎”》一文,并于1月22日刊发于科学网公众号。

  文章发布的短短几个小时后,即1月23日凌晨,武汉宣布即将封城。李晨阳文章中提出的“大隔离,大消毒”概念成了国家指导文件的关键词,起到了政策建议的作用。

  记者的工作,不分昼夜。为进一步的明晰疫情的发展情况,李晨阳经过多次沟通,终于促成了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的访谈,由于陈薇院士奋战在第一线,两次电话采访都只能在晚间进行。

  凌晨,第一次采访结束。李晨阳趁孩子入睡后,独自坐在电脑前熬夜整理录音。第二天晚上,她再度拨通了陈薇院士的电话,从采访到审稿,她们共同工作到凌晨一点半,以确保稿件内容准确无误,一豆如灯,与窗子的雾气一起汇作茫茫夜色。

  2月1日,她撰写的《疫情拐点将到?陈薇院士:最坏打算,最充分方案,最长期奋战!》见刊,陈薇院士在抗疫一线的事迹,打动了无数读者,引起了广泛转发,在负面舆情层出不穷的时刻,传递了宝贵的正能量,这也是陈薇院士在疫情期间的唯一一篇专访报道。

  “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的初心。”这句话李晨阳始终铭记于心。从1月22日至今,她采写防控疫情报道至少19篇,上述两篇文章阅读量分别超过了30万和300万

  应对疫情,报社员工上下一心

  疫情爆发后,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的爆炸。

  作为中科院唯一一家新闻单位,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是媒体的职责所在。1月21日,虽然面临报社春节休刊,但社领导当机立断,迅速成立了由总编室、采访中心和网媒中心组成的冠病毒肺炎疫情报道小组,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进行信息共享、选题讨论、任务分配、稿件雕琢。

  在采访中心副主任陆琦的带领下,女职工比例高达80%以上的采访中心,每天坚持于上午11点进行线上选题会,针对舆情焦点和疫情重点进行选题探讨,她们始终坚守在新闻报道一线,冷静发声,理性表达。

  采访中心记者丁佳,不仅承担了疫情报道的任务,还主动牵头,积极利用抖音、微博的社交媒体,配合制作了疫情防控相关新闻、科普视频。截至2月14日,总点击量超过1500万,获得点赞量超过55万次。其中,根据陈薇院士专访制作的视频微博点击量已超过1120万,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在谣言与真相并存的信息海洋里,她们将宣传报道的触角伸向舆论焦点和公众关心的问题中。甘晓、高雅丽就病毒溯源、病毒中间宿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梳理,任芳言针对“零号病人”、新冠肺炎“药方”等焦点问题犀利表达,引导舆论,韩扬眉、辛雨等人则重点关注并报道新冠肺炎疫苗研发、病毒是否长期存在等公众迫切关心的问题……

  愈演愈烈的疫情给总编室的工作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总编室主任肖洁以身作则,带领职工们坚守岗位。2月2日,总编室恢复上班出报,没有一位编辑表现出对上班的畏难情绪,根据总编室事先的统一安排和规划,大家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编辑出报工作中来。

  考虑到主报编辑部几位编辑都没有私家车,总编室编辑唐凤放弃了轮休的机会,从2月2日以来连续承担头版夜班工作,任劳任怨。在编辑工作之外,她还参与了每天与疫情相关的外刊翻译工作,其中的一篇编译稿件达到了10万+的阅读量。

  疫情在蔓延,“战役”在继续。她们毫不退缩,上下一心,充分发挥报社全矩阵媒体优势,及时发出理性的科学声音。她们不是不畏生死的逆行英雄,但她们是战“疫”报道中的铿锵玫瑰,撑起了战“疫”报道的一片天,她们生动地诠释了媒体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用报道工作的实绩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巾帼力量。

(责编:赵晶、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