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21日08:55 来源:甘肃日报
“敦煌很美,让你待一个星期肯定愿意,一个月也愿意,但如果让你待一年、十年甚至一辈子呢?”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节目现场,随着导演的发问,将观众瞬间“代入”到了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的角色之中。
这是一个被称为“面壁人”的群体。环绕舞台的弧形大屏幕上,播放着一张又一张敦煌壁画连接起来的巨幅画卷,一个又一个“面壁人”的影像出现在其中,或临摹,或修复,形成新的壁画长卷,虽反差强烈,却又那样和谐、震撼人心。
70多年前,法国人伯希和利用盗取的敦煌文物出版了一册《敦煌石窟图录》,把追求艺术真谛的旅法画家常书鸿带到了敦煌,结束了莫高窟500多年无人管理保护的历史。
70多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敦煌人,白手起家,从清理流沙开始,(转3版)
筚路蓝缕、砥砺前行,让莫高窟文物保护从最初的看守状态发展到如今的科技保护,从曾经的抢救性保护发展为现在的预防性保护,续写着千年莫高的传奇。
敦煌寓意“盛大、辉煌”,如今盛大辉煌再现。是敦煌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成就了敦煌?
屏幕上,敦煌研究院前后五任院长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王旭东、赵声良的照片一起出现。背对着三危山和九层楼,面露笑容,他们从远方一路走来,带着岁月的风尘。他们是敦煌研究院所有人心里的“先生”,也是人生道路上的标杆,代表了一代又一代敦煌人“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也代表了一代又一代敦煌人责任的交接和薪火相传。也因此,在千年莫高窟中,年轻的摄影师吴健从文物摄影中找到了工作的价值,从别人眼里的一个“给文物拍照片的”成长为一名摄影家;怀揣着艺术家梦想的娄婕,从原样临摹壁画中找到了自己的艺术道路,从一个“画壁画的”成长为一名艺术家;学外语的李萍,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热”中毅然回国,重新回归戈壁大漠;山东小伙李云鹤23岁进入莫高窟,一干就是64年,从“不会干”“学着干”成长为一名修复壁画的“大国工匠”和国内易地搬迁复原整体石窟第一人、运用金属骨架修复保护壁画第一人……
“我不仅要干,还要加油干。”87岁的李云鹤先生,站在舞台上,面对着工具箱中自己与学生亲手制作的修复工具说。
……
在节目录制现场,每一位敦煌人都能讲出令人感动的故事。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敦煌人,每个人本身就是故事。因为,他们就是敦煌,敦煌就是他们。他们,不仅是时代楷模,亦是历史英雄。
“现在无论在哪里,无论条件多好,但时间一长我就会想敦煌。”坚持不要人搀扶的“敦煌女儿”樊锦诗,独自走上舞台,称自己现在是“80后”,提起敦煌是那样的淡然,又是那样的从容,让人不由想起最近出版的那本关于她的传记——《我心归处是敦煌》。
一代又一代敦煌人,何尝不是心归之处皆敦煌。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世智)
相关专题 |
· “时代楷模”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