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08:45 来源:青海日报
赵全录(左)和陈国林查看云杉的长势情况。本报记者 咸文静 摄
立冬这天,在院里打开水龙头后,63岁的陈国林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巷道里。很快,一股清水顺着墙根留好的小洞缓缓流出,漫过院墙外一个又一个树坑。
随着水流“漂”向最前面的那个树坑,老陈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似乎这水滋润的不只是这一株株小云杉,还有他干涸许久的心田。
其实,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上卡力岗村,没有谁不熟悉这种感觉。
上卡力岗村是一个搬迁村。上世纪80年代,由于沙丘不断逼近,全村上百户村民从不远处的山脚下搬迁到了这里。
沙进人退。或许是因为这样的让步,在开始新生活后,上卡力岗人格外渴望绿色。
作为村上致富带头人的赵全录也不例外。
“1995年那会儿,我就开始育苗赚钱。有一回看着对面山上的那些黄沙,我突然想试试这沙漠里究竟能不能种树。”带着自己的疑惑和村民们的不解,赵全录开始了一次次的摸索,并大胆创新用钢筋代替铁锹,在沙漠里打眼种树。也许是因为精心管护,第二年,树苗成活率大大超出预期。
沙漠里能种树了!
很快,赵全录种树成功的消息在县上传开了。通过借鉴他的种树方法,当地政府先后在山上种下了近700公顷防沙林。赵全录跟着一起,自掏腰包种下60多公顷。
随着时光的流逝,原本光秃秃的山坡上,一株株树苗迎风挺立。不仅有效遏制了沙丘移动,还成为了上卡力岗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山上绿了,村里呢?”望着远处绿意盎然的山坡,赵全录琢磨着咋样让村里也绿起来。
机会来了。
2018年,建设高原美丽乡村的春风吹到了上卡力岗村,平整的村道、新砌的围墙、崭新的大门让这个小村子格外整齐。今年开春,赵全录通过村“两委”把村上有威望的老人、老干部聚到了一起,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我的情况大家都知道,父母亲去世的早,乡亲们没少给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人帮忙。这几年我种枸杞挣了一些钱,就想再为村里做点事情。去年项目实施后村上变化不小,我想再种点树,你们觉得咋样?”
“种树?好啊!”
“你自己掏钱?这笔费用可不小啊……”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
“其实我也有点私心。以前我父亲当了二十年村党支部书记,当年搬迁时,这个新村就是他带头规划的。现在他不在了,我想替他再为村子的发展加把劲儿。”
听到这儿,大家明白,为村里种树这事儿赵全录办定了。
“你种,我们大家都支持你!”去年刚刚卸任的村党支部书记石福海带头表态。
“要想提高成活率,还得修水渠。”四社社长鲍顺提出意见。
就这样,会议结束没几天,根据规划赵全录将一车车树苗拉回了村。平整路面、统一栽种、修建水渠……很快,2000多株云杉和2000多株花灌木沿着巷道一排排铺展开来,除了村道两旁,村民们的房前屋后也是一片新绿。
“你没看到,今年夏天我家门口这几株丁香都开花了呢!”自从有了这些新“邻居”,63岁的贾学英变得忙碌起来。虽说村上会定期统一浇水,可她还是精心照料。“看着这些树,心里头畅快的很!”
经过半年的成长,云杉已经高了不少。按照计划,赵全录这两天又忙着进行冬灌。
“这么做值得吗?”在得知今年为村上种树花了400多万元后,很多人都问过赵全录这个问题。
“我外出打拼40年了。可不管走得多远,根一直在这里。从小在村里长大,我知道乡亲们盼什么,村里绿了,环境好了,大家都住得舒坦!”赵全录不善言辞,但说的话句句朴实。他说,自己已经联系好了用来补植补栽的树苗,明年春天再种上。
“几年前,他在沙子里种树,让村子周边绿起来;今年在村上种树,让村子也绿起来。村上有这样的带头人,还愁发展不起来吗?”望着赵全录忙碌的身影,石福海感慨地说。
没错,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本报记者 咸文静)
相关专题 |
· 爱国情 奋斗者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