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爱国情 奋斗者——全国道德模范风采】

退而不休 15年助学不辍——记山西省原平市爱心助学站站长石建华

2019年11月04日09:17    来源:山西日报

原标题:【爱国情 奋斗者——全国道德模范风采】退而不休 15年助学不辍

这几天,石建华正在参加省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基层巡讲活动,从太原开始后,紧接着辗转大同、朔州。10月27日,在忻州专场间隙,记者采访了原平市爱心助学站站长石建华。

“中国历来有助学的传统,我一个人能有多大的本事,主要还是众多爱心人士的力量。”74岁的石建华开门见山地说。

熟悉石建华的人则认为,老石不简单。从原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他本来可以含饴弄孙享清福,却一头扎进了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上,并自掏腰包,办起网站,到今年已经15年了,受益学生达49325人次,分布我省各县和全国十多个省区市。

“我也有过念不起书的痛”

原平素有“东山摇钱树,西山聚宝盆,中间米粮川”的美誉。

石建华告诉记者,在担任原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分管农村工作,常年下乡了解到,尽管国家实施了“两免一补”和助学贷款等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有很多学生因父母离异、下岗、意外事故等遭遇,难以完成学业。特别是个别极端事件发生,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联想到我自己的经历,真的是寝食难安。”石建华说。

石建华初中毕业考入了原平市赫赫有名的省重点高中范亭中学。但是因为家境贫寒,交不起伙食费,勉强支撑了半年后,石建华黯然选择了退学。后来,他上了既免费又给补助的中专学校,但压在心底的大学梦时时隐痛。

既有同病相怜的同情心,又有党员干部的责任心。他萌生了帮助这些贫寒学子完成学业成才报国的想法。

与许多人预想的不同。2004年,当时网络并没有像今天这么普及。石建华从原平市妇联找来14名贫困学生的资料,直接在网上进行筹资助学。很快,石建华就收到了第一笔来自辽宁的张东升的200元捐款。

求助的呼唤得到了爱心的回应。当看到回应的刹那间,那种惊喜与激动,是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即便是劳累、病痛,都不能让石建华停下助学的步伐。

“我要让每一位捐助人知道他们究竟捐助了谁”

公益,是个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事业。15年走下来,看着身边不少公益团体今天一哄而起,明天又一哄而散,石建华深有感触地说:“公益这条路,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11年原平市人事局局长的岗位历练,让石建华的助学路从一开始就有模有样。

决心要助学——就跑相关手续,没场地——就借用闲置公房,没设备——就从自己家搬来电脑、拿来相机,没资金——就自掏腰包3万元,没人员——就招募志愿者。2005年5月1日原平市爱心助学站挂牌成立,同时原平市爱心助学网也上线开始试运行。

2006年,随着工作不断进展,原平市爱心助学网扩展为中国助学网。这一年,石建华正式退休,从此全身心投入到助学事业中。

石建华说:“人事局的经历,让我能有效开展工作,人大的经历,让我办事严格依法。”

有了助学的思路、理念和宗旨,石建华还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3种并存互补、统筹兼顾的助学模式:常见受助人领取捐款、受助人打条借款和二者兼而有之。石建华分别命名为“传统型”“探索型”及“持久型”。

与多种模式配套的是一系列严格高效、公开透明的收发款物、财务管理和审计公示制度。

随着个人隐私意识的增强,2015年开始,石建华又探索“助学静悄悄,学子暖融融”的助学新模式。升级网站,实现资助者与受助学生“一对一”对接,并且可在线查询捐款去向,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目前,原平市爱心助学站已接受了155个爱心单位、4348名爱心人士捐助,累计吸纳助学资金1906万余元,接收学习生活用品8万余件。

前不久,在爱心人士的倡议下,石建华建成了百米爱心助学功德碑。这既是15年捐赠的公开展示,也表达了石建华对广大爱心人士爱心的深刻铭记。

“助学是我终生的使命”

“我们资助的第一个学子是2004年资助的王晶,其当年以639分的高分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后来他参加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荣获冠军,为中国捧回这项赛事的第一块国际奖牌,并被清华大学免试录为直博生……”

“张涟漪是山西介休人,2007年考上大连艺术学院,没钱上打工一年,我们得知情况后就给予她上学资助,后来她在香港参加第六届华人青年歌手大赛,获民族唱法铜奖殊荣……”

石建华说起受助学生来,如数家珍。15年来,受益学生达49325人次,就是49325个故事。他笑着说:“参加这次巡讲活动,每到一地,我都讲他们那里的助学故事。”

这些受助学生分布我省各县和全国十多个省区市,其中资助大学生753名(含硕士、博士146名),他们先后就读于全国29个省区市及美国、法国等326所大学。

这些年来,石建华为了解受助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仅原平就自己开车带队跑了300多个村子,走访了3000多个家庭,总行程约20万公里。

他说:“时代变了,现在没有助学之初那些绝对贫困的学生了,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真的一个也没有了。”

时移世易,助学之路在石建华脚下依然向前延伸。他创新开展了“启航”“扬帆”项目,奖励中、高考优秀学子和中学优秀教师,把扶贫助学向支教助学延伸。

回首来时路,有过病痛的折磨,有过社会的误解,有过意外事件的冲击,这些石建华并不介意。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人活着总要办事,尤其是党员干部。掌实权时办大事,不掌权时办好事,绝对不能办坏事。”

忻州专场结束后,石建华微信上给记者发来一段话:我已经70多岁,只要身体允许,我将继续和我的助学团队把爱心助学这件好事办下去,吸纳更多的资金,帮助更多的贫寒学子完成学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责编:吕腾龙、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爱国情 奋斗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