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一心向党的 “老钢枪”

——追记扎西东周的初心和告白

洪玉杰

2019年10月29日11:09    来源:青海日报

原标题:一心向党的 “老钢枪”

这是一次特殊的采访,因为,我所面对的是一位亡者的灵魂。

虽然时间仅过去三个月,越来越多关于他的故事被发现、被挖掘、被传诵。听到最多的是他曾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授一支国防部明令允许保留的半自动步枪的故事,还有三句与当地生活习俗不太相符的遗言。

“我死后,不要花重金做法事,如果真有心,4个儿女每人拿出一万元钱帮助周围贫困群众。”

“如果可以,将我葬入县烈士陵园,如果不符合要求,将我火化,把骨灰撒在家乡的山坡上。”

“党哺育了我一生,要将我的党费交到100岁,子孙中符合条件的都要积极入党。”

老人留下遗言,然后虔诚地把生前佩戴过的一枚毛主席像章放在额头,带着他对党最深沉的眷恋,带着亲人对他最不舍的呼唤,永远的走了,时间定格在2019年6月19日下午4时。

这位老人的名字叫查吾·扎西东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他出生于1935年,1958年参加民兵,曾担任治多县民兵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武装干事、扎河公社副书记、当江公社乡长、治渠乡书记。1995年退休。

勇斗悍匪保家国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其宏大的时代背景和独特的心路历程,扎西东周也不例外。

那是1958年11月的一天,23岁的扎西东周带领7名民兵正在巡逻侦查,高原的风吹在脸上就像刀子一样,卷起的雪时不时就会迷住眼睛,双脚踩在雪地里,留下一个个深深的脚窝,抬腿迈步十分费劲。

那个年代,叛匪猖獗,每一个民兵都绷紧了弦,在返回途中,碰巧遭遇一股叛匪。

面对数倍于己的叛匪和稍纵即逝的战机,扎西东周冷静分析形势后,决定带领战友向前逼近,并准备展开政治攻势,劝其缴械归降。

然而,叛匪哪能听进他们的劝解,仗着人多势众,一拥而上疯狂反扑,很快一个战友被控制,另一个战友被砍伤。扎西东周心中的愤怒像火一样,只身一人冲入敌群,一阵挥刀连砍,顿时3个叛匪倒在地上嗷嗷痛叫。

看着鲜红的血迹,丧胆心惊的叛匪乱了阵脚,最终23个叛匪放弃抵抗,缴械归降。“当时他也受了重伤,留下的血迹凝固,和身上藏服粘在一起,费了好大劲儿才分开,原本消瘦的脸庞越发棱角分明,瞪着大眼,别说叛匪,我们都看了害怕。”和扎西东周一起共事过的民兵仁青才功回忆说。

很快,扎西东周带领民兵勇斗悍匪的英勇事迹就像是高原上的风一样,吹遍了草原,传出了雪山,传向首都北京。

那绝对是草原上最光荣的事情,1960年,扎西东周被中央军委授予“民兵搏斗英雄”荣誉称号,有幸去参加了北京观礼活动,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授半自动步枪一支,而他杀敌所用的腰刀被北京军事博物馆收藏陈列。

一把钢枪、一件军服、一颗红心,从此,扎西东周更加积极投入到保卫新中国,建设新家乡的事业中。1983年被兰州军区授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983年、1987年先后被中共青海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并多次获得玉树州和治多县授予的各类荣誉称号。

【采访札记】

只要是对青海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玉树地处偏远,信息不通,1958年叛匪猖獗,牧民群众人心惶惶,甚至有不少人出逃国外。

保家卫国从来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心底油然而生的信念,是理性的自觉使然。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遇到一点风雨就动摇,那只是表面上、口头上的保家卫国。

从民兵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武装干事,每一个职位都会有一定的危险,职位越高,责任越大,担子越重。然而扎西东周自从穿上那身一辈子都不曾脱下的军装,就把责任扛在肩头,把担当融进血脉,把忠诚和奉献烙在了心里。无论岗位如何变化,扎西东周保家卫国、恪尽职守的政治品质始终如一。

践行誓言跟党走

我去过扎西东周生前的住所,在长江上游的治多县治渠乡江庆村,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甚至有些简陋的两排平房。各种放牧的器具堆放杂乱,扎西东周的两个儿子,52岁的红星和48岁的王东,用藏语招呼我进屋。

适应了屋里昏暗的光线,我这才注意到这个家庭的不同之处,没有藏区人家常见的供桌、佛像等物品,墙上最中间的位置,挂着一幅毛主席画像。走进东头三间平房,墙上悬挂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画像,相框是用木头做的,特别精致,每个画像上都搭着象征纯洁、尊贵的哈达。

往里一拐就是扎西东周的卧室,不大,差不多10平方米。临窗摆放着一张铁架子床,床架已是锈迹斑斑,挨着床的墙面上有几个地方的墙皮已经脱落。挨着床的是一个老式的柜子,似乎被反复修补过,柜子里整齐摆放着藏语版《毛泽东选集》《中国共产党章程》等书籍,几张泛黄的到北京参加会议的集体照片和一本本年代久远的荣誉证书,柜子的最中间摆放着扎西东周生前常穿的那件军装,旁边还摆放着4枚毛主席像章,其中两个像章的别针已经掉落,用一根细铁丝代替……这几乎就是全部了。

“我的父亲虽然是土生土长的藏族,但是他不信仰任何宗教,共产主义是他最大的信仰。”红星介绍说。

1985年,玉树遭遇重大雪灾,大批牛羊和野生动物因食物短缺死亡,许多农牧民群众内心恐慌,无心自救,不停诵经祈福,大做法事。但是,时任治渠公社书记的扎西东周积极组织群众自救,看到党和国家的救援物资通过飞机空投,从天而降,扎西东周激动地说:“我的‘救星’来了,你们的‘救星’在哪里?”

现年72岁的才仁求措,是经扎西东周介绍入党的,她被誉为绽放在长江源头的“格桑花”,1979年全国妇联表彰的“三八红旗手”,在新中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得到邓小平、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毛主席曾亲自为她授一支半自动步枪。

“我记得最清的就是当初入党时,扎西东周说的一句话‘党是为群众做事的一个大集体,在这个集体里做事是最大的善事’。在他的感召下,我参加了民兵,入了党,以一个共产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取得的所有荣誉都离不开他的指引。”才仁求措说。

【采访札记】

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选择;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方向。或许不太了解扎西东周的人,接触到他生前的这些东西时,会感觉这种感情有点不真实,可是,只要深入了解,你就会发现,扎西东周从不伪装自己,他敢爱也敢恨。他曾说,对党的热爱之情,是立场和原则问题,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爱国爱党爱民,坚定的唯物主义信仰者”,这是扎西东周墓碑上的文字,细读后,我反复地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玉树康巴汉子的心里,共产党占据着怎样的位置?我确信,那是全部,坚定地跟党走,是他生命和精神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利益放心头

“人生为一大事来,干一大事去,不把共产党的阳光送到群众手里,我死不瞑目。”这是扎西东周在入党转正申请书上写下的承诺,为践行这一承诺,扎西东周用了57年。

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扎西东周常年扑在工作上,不是忙着处理公务,就是帮助贫困牧民,修房子、送粮食、生活生产用品。5个子女和家务全留给妻子一个人操持,扎西东周走到哪里,全家就赶着牛羊搬到哪里,而孩子们见到父亲的次数屈指可数。

对于家庭,他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对于群众,他是一个亲切的“家里人”。因为对于贫困群众的事,他如数家珍。已经习惯了这样生活的儿女们盼望扎西东周能够早日退休,至少可以陪伴在彼此身旁。

然而退休后,扎西东周依旧没有闲下来,先是担任治渠乡寄宿制学校的名誉校长,时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讲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看到有些孩子生活困难后,他总是慷慨解囊,每年拿出近万元资助贫困学生,从未间断过。“我觉得父亲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往外拿钱,他说每个孩子都是希望,不能因为经济问题落下了,还让我也像他一样,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可是我哪里有那么多钱呀。”回想父亲扎西东周生前的所作所为,王东泣不成声。

的确,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扎西东周从不往家拿公家的一针一线,更不允许子女或其他亲属沾他的光。“他大儿子和小儿子都没有工作,仅有的一个去电厂工作的名额被村里的残疾人‘占’掉了,周围的人有时候也会埋怨他,说他只要稍微操点心,家里就会过得好一些。可是,熟悉他的人都清楚,扎西东周是不会用手中的权力去给家里谋利益的,一辈子都不会。”与扎西东周一起共事过的原治多县政协副主席边巴介绍说。

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治多县老干部局计划把扎西东周安排到县养老院养老,可他却说:“国家给我退休金养老,这是父母亲都做不到的,再不能给党和国家添麻烦了,我决定还是要守在这里,”然后一次又一次婉言拒绝了党和政府对他的特殊照顾。

扎西东周所生活的治渠乡位于长江的最上游,因为地广人稀,牧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低,生态环保教育存在一定困难,鼠害猖獗。

这怎么行呢?扎西东周叫上会开车的王东前往县城买灭鼠的药品和器械,因为种类少,器械不精密,他又托人从州上、甚至省上带,花的每一笔钱都是自己的,只要闲下来,周围的人总能看到扎西东周一家人都在草原上投放灭鼠的药和置放灭鼠的器械。“别人不愿意的,我们自己带头做,草原就应该是长草的,不能让老鼠祸害了,应该干干净净的,像自己家的碗一样。”扎西东周这样教育自己的家人。

采访结束时,红星和王东拿出一个用国旗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物件,打开来,一把钢枪赫然出现,对,就是那把象征英雄的钢枪,泛着金色的木纹枪身和依旧银光闪闪的刺刀,显得威武、正义而庄严。红星告诉记者,为了能够保留父亲的这把年代久远,已经“打不了”的枪,家里人每年都会向当地的武装、公安部门报备,申请合法的保留住它。并考虑在适当的时候,上交有关部门,能够陈列展览。

蓦然间,我想扎西东周不正是把老钢枪吗?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超越平凡的事迹,甚至没有太引人注目的显赫成绩,但他心志如钢,初心向党,一心为民!

【采访札记】

或许对扎西东周来说,听党话、跟党走,俭朴、廉洁,从来就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而是一种自身的品质,一种任何环境都无法改变的本色。艰苦的生活,磨砺着他的心志;诸多的岗位,让他逐步成熟,加上他秉性耿直,越发凸现出他的本色。

扎西东周走了,熟悉他的人泪崩如决堤:扶贫人说,我们没有特意去想您,只是看到精准扶贫工作推进,贫困人口不断减少,我们情不自禁地细算您当时的付出……老干部说,我们没有特意去想您,只是再也见不到您陪我们继续发挥余热,为家乡建设再添一把力……环保人说,我们从没有特意去想您,只是草原上少了一个灭鼠、捡拾垃圾的身影,现在,环境越来越好了,而您在哪里?

(责编:常雪梅、王珂园)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