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真情点亮畲族群众脱贫路——记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麻江隆昌小学校长赵华甫

2019年10月22日17:02    来源:贵州日报

原标题:真情点亮畲族群众脱贫路

“那山不高,那方人家却住得很高。”

“那方人家好苦,那方女人更苦,几千年来认不得一字。”

这是赵华甫的散文里所描述的麻江县杏山镇六堡村,这里也是他的家乡。

1989年开始,他就扎根乡村教育,一待就是30年。

他不仅培养了40多名大学生,而且六堡村畲族女童入学率从23%上升到100%。他帮扶的23户贫困户,已摘帽20户。

赵华甫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个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教出了30多名畲族女大学生

1989年,六堡畲族女子学校创立。作为村里少有的高中毕业生,赵华甫开始在这所学校里代课。

由于“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当时六堡村畲族女童入学率只有23%。

赵华甫着急了,他决定改变办学模式,把畲族文化引进课堂,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传授畲族粑槽舞、芦笙舞、刺绣和畲家歌等畲族文化精华,吸引畲族女童入学。并在低年级开展畲汉“双语言”辅助教学。

几年后,六堡村的女童入学率达到100%。如今走出了30多名畲族女大学生。

2012年,六堡女子学校撤销,并入到麻江隆昌小学。赵华甫也调任到学校,先后任副校长、校长。

留守儿童的“大家长”

个头不高,黝黑的脸上堆着朴实的笑容,年满半百的赵华甫在校园里快步走着。小货车满载着桶装矿泉水,停在孩子们的宿舍楼下。

“师傅,辛苦了!”赵华甫和送水师傅打招呼,敦促着一旁的生活老师接收。学生的日常饮水、生病想家,赵华甫一样都丢不下。

在隆昌小学里,来自周围3个村的237个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最小的6岁,最大的不过13岁。从他们进校园的那一刻起,赵华甫就不再是一个孩子的父亲,而是成了数百名学生的“大家长”。

为了让学生能住进温馨、舒适的寝室,赵华甫东奔西走,争取25万元的爱心资金,为留守学生添置了被子、垫棉和洗漱用品,装上电热水器。

他在“留守儿童之家”里精心设计了“悄悄话信箱”“亲情电话”“亲情聊天室”,让孩子们能与父母随时联络。

逢双休日或学校放假了,孩子也不能“放羊”。在他的努力下,学校与村委会携手,针对留守儿童创立了“5+2”模式。每一周,上学的5天由学校负责管理,周末由村里管辖,实现村校共建无缝对接,保障了留守儿童的安全。

2012年,该校的寄宿制工作被县教育局评为“先进集体”。2013年底,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被省教育厅、省妇联评为全省重点“留守儿童之家”。

肩扛教师和扶贫干部双责

2017年,学校接到了3个村934户贫困户的教育精准扶贫任务。赵华甫负责其中的17户,并另外个人帮扶了6户。

肩扛教师和扶贫干部双责。赵华甫白天在校教书,晚上上门扶贫,夜以继日。

贫困户各有各的难处,大到联系就业增收,小到医疗报销,都在帮扶范围内。

10月20日,学校的课结束后,他来到帮扶对象王佳辉的家中。“昨天,我把你的一卡通(账号)发给镇里面了,他们会把4000块钱打在里面……之前缺的650块钱,补上去了,有情况随时给我打电话。”

这是一家有残疾的贫困户,家中两口人。赵华甫站在这座木质平房门口,告知对方蓝莓合作社今年分红和低保等资金到账情况。

“现在主要是通过兜底保障、医疗救助、养老帮助他们,争取今年脱贫。”

帮到实处,落到细处,赵华甫下足了功夫。在他的努力下,17户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送出了26名畲族群众外出务工。

教书全心全意,扶贫扶到心坎儿里,赵华甫心系畲乡30年,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的承诺。(见习记者 刘苏颉 邓杰)

(责编:吕腾龙、王珂园)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