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开江县委组织部
2019年10月17日15:3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地处秦巴山区特困地区,是川陕革命老区,辖区内多为丘陵地形,农田面积小、人均耕地少,是典型的农业县。面对大多数行政村都是无资金、无资产、无资源的“空壳村”困境,农村基层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凝聚力、战斗力曾一度弱化。开江县以加快实现集体有收益、村民奔小康、基层增活力为目标,创新推行“四联”工作法,全县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消除,2018年实现累积收入1至10万元的村113个,10至20万元的村13个,20至50万元的村23个,50万元以上的村2个,形成了基层党建、村级集体经济与脱贫攻坚三维联动的良好局面。推行“四联”工作法以来,其相关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宣传推广。
一、背景与起因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农村改革发展大局,直接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此项工作进行安排。开江县作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地区,幅员面积1033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96个行政村,总人口60万。2014年,全县共有贫困村5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3个,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146个,贫困人口20446户、59796人,贫困发生率为12.04%,83%以上行政村都是无资金、无资产、无资源的“空壳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为此,开江县始终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先后制定出台了“集体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十条措施”“考核办法”,成功探索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组织联建、股份联动、村企联手、供给联盈”“四联工作法”,全面消除了“空壳村”,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进入了“持续壮大一批薄弱村、巩固提升一批富裕村、培养造就一批经济强村”的新阶段,并因村制宜探索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探索龙头企业“投桃报李”、致富能人“借梯登高”、特色产业“生血造血”、做好“服务创收”、摸清家底“变废为宝”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二、具体做法
(一)组织联建,破解“无人抓”难题。针对发展村集体经济,部分村组干部不愿抓、不敢抓局面,把村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县乡村党建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并采取以强带弱、行业联手、资源共享“1+N”方式,建成带富创富村集体经济联合党组织56个,激发村组干部“行动力”。一是村党支部与企业党支部联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技术、信息和市场优势,成立“村党支部+企业支部”联合党委,天源油橄榄公司企业党支部与永兴镇柳家坪村党组织结对发展,带动厘清发展思路、共担市场风险。二是村党支部与技术协会党支部联建。以县林学会专业支部为统揽、银杏产业协会支部为支撑、产业园区电商支部为重点,设立银杏产业园区新太乡片区党总支,定点派驻技术人员,开展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品种推广等服务。三是村党支部与专合社党支部联建。依托专合社优势产业项目,采取村党支部与专合社协商共建方式,共同探索资源开发、市场运作、风险防控等经管机制,实现联动联管、联营联享。
(二)股份联动,破解“无人干”难题。针对部分村民对发展村集体经济“不主张、不反对、持观望”等思想问题,建立“33211”村集体利益分配指导性意见,采取“收益30%分配贫困户,30%分配非贫困户,20%作为公积金,10%激励经营管理人员,10%用于集体经济组织工作经费或公益事业”模式,实现了村集体“有收益”、老百姓“享分红”。一是引导土地变股份。按照平等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鼓励农户以自有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合同或者协议方式入股村集体公司成为股民,村集体公司每年给予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村集体公司赢利后,45%利润发展项目建设,55%利润再次分配入股村民。二是探索资金变股金。整合农田水利、土地整理、道路建设、环境综合治理、集体经济发展扶持金等涉农项目资金,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及用途前提下,按照村集体、贫困户、一般农户5:3:2比例量化为股金,并按股获得收益。三是推动宅基地变股权。农户可利用宅基地或住房入股村集体公司,发展旅游产业获取股金收益。比如,普安镇宝塔坝村集体公司将村民入股住房进行打造发展民宿旅游,村民人均增收330元。
(三)村企联手,破解“无人带”难题。针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缺乏经营能力、抗风险能力不强、不能驾驭市场”等问题,按照统一注册、统一挂牌、统一架构、统一章程“四统一”要求,在全县196个行政村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董事会选举村支部书记为公司董事长,激发村级党组织“驱动力”。一是推行“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农户”引领带动模式。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引领作用,吸纳返乡大学生、致富带头人等加入村集体公司,负责公司日常运营管理;村集体公司根据市场需要,因地制宜选准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项目,吸纳农户加入公司,并组织农户统一标准生产。二是推行“股东监事会+城普投资公司”风险防控模式。成立村集体公司股东监事会,对村集体公司的投资经营活动进行监管,严格遵循“四议两公开”程序,由村党支部将农户、村集体入股资金转入县城普投资公司,委托县城普投资公司按照国有投资公司担保机制,整体进行风险担保,增强村集体公司抗风险能力。三是推行“村集体公司+专家”发展咨询模式。成立“稻田+”产业研究中心、村级劳务服务中心和职业农民培训中心“三大中心”,聘请高级职称“三农”工作顾问2名,深化校企合作,实施新型实用人才孵化“五大工程”,对全县村集体经济进行整体设计孵化运营。
(四)供给联盈,破解“无钱赚”难题。为避免村集体经济“无序发展、产品过剩”等问题,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挖掘和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激活村集体公司“造血力”。一是发展循环有机产业。利用开江地理优势,由村集体公司牵头,浅丘平坝采取“稻田+鱼、麻鸭、大闸蟹”,中丘山区采取“果林+家禽、牲畜”等形式发展立体循环有机农业,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建成“稻田+”核心区1.5万亩、辐射区3万余亩的“稻田+”现代农业园区,荣获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大案例提名奖。二是培育新兴特色产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培育新兴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村集体经济。三是推行农旅融合模式。充分依托本地自然风光、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成立村集体控股旅游公司,大力发展民俗客栈、农事体验、农业培训、农耕博览、特色餐饮、农业观光等农旅融合经济,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三、取得的成效
(一)组织“联建”让班子“变强”。工作法推动以来,始终把建强贫困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脱贫攻坚的“牛鼻子”,打破常规设置模式,采取强弱联合、同业联合、区域联合和链条联合等方式,建成多种形式的联合党组织6个,筑牢了脱贫攻坚的“一线堡垒”。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信息和市场等优势,天源油橄榄公司等企业党支部与永兴镇柳家坪等贫困村党组织结对发展,带动贫困村转变发展;通过定点派驻专业技术人员,扎实开展技能培训,把政策咨询、科技推广、技术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和田间地头。
(二)人员“联手”让干劲“变足”。紧紧抓住省、市、县结对联系帮扶贫困村的有利机遇,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形成了脱贫攻坚强大合力。通过对口帮扶单位,向上争取到项目资金2000万元,培育专业技术人才1000余人次,有力破解了贫困村发展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等难题。通过人才引进和联合,形成了下派驻村干部186名、专业技术人员200名的主力队伍,为合力打好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新村建设、易地搬迁、政策保障“五大会战”做好人才保障。同时,发挥项目平台优势,引导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带动3000余名群众就地就业。
(三)利益“联结”让腰包“变鼓”。坚持把“6+11”农村综合改革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进一步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让每个贫困村发展了1个以上的特色支柱产业、每个贫困户至少参与了1项特色产业增收项目。通过大力推广家庭农场“4+1”等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盘活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先后培育新太乡天成罐村“真诚家庭农场”等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609家,让贫困群众在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下,获得租金、分成、套种、管护、劳务等多份收入。通过稳步推进贫困村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试点,盘活了集体资产,创办村集体经济实体6个,进一步壮大了村级组织带动群众脱贫奔康的经济实力。
(四)党群“联心”让情谊“变浓”。通过把精准帮扶作为锤炼干部队伍的重要平台,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拉家常、同吃住、一起干,党群干群血肉联系更加紧密。通过持续深化“入户五四工作法”,让全县736个县级部门、1.8万余名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认亲,实现了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乡镇、挂包重点贫困村,县级部门帮扶村、挂包重点贫困村和入户干部联系居民户、帮扶贫困户“三个全覆盖”。同时,通过开展“脱贫光荣、致富光荣、劳动光荣”主题教育,创新搭建“流动舞台进基层、精准脱贫在行动”文化扶民平台,塑造脱贫致富先进典型100名,成为扶贫开发、脱贫奔康的主人、主导和主力。
四、思考与启示
(一)选优配强班子,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先决条件。“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必须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通过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头雁”工程,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坚持把那些群众基础好、为人正直、懂经营、会管理、有思想、敢创新的“双带”能力强、持续发展意识强的人选进班子,不断优化班子结构,激发其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选准产业定位,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关键环节。选准一条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保障,应把发展集体经济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按照“支部+协会”“支部+专业合作社”“支部+基地+农户”的路子,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养殖、种植等各类中介协会组织。一方面,通过建立各类中介合作服务组织,架起沟通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组织为其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种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三)群众增收致富,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发展村集体经济,首先要想方设法让老百姓富起来,这样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发展才能有底气,特别是要紧扣精准脱贫相关要求,整合中央、省市相关发展政策,着力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等重点,促进群众真正增收致富。
相关专题 |
· 全国党建案例库 · 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动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