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动

河南省林州市:打好“五张牌”全部消灭“空壳村”

中共林州市委组织部

2019年10月16日14:0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关键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2016年以来,林州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抓手,整合优势资源,挖掘发展潜力,激活内生动力,探索实施了乡脉经济、联建经济、边角经济、乡村旅游等多种增收模式,大大提升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服务力。截至2017年底,全市542个村都有了集体经济收入;截至2018年底,全市54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370个,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139个,分别占总村数的68%、26%。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林州市打好了“五张牌”,践行了“长远发展、整体发展、融合发展、自主发展、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一、背景起因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失。随着年轻精壮劳力进城务工,大部分农村人口流向了城市,农村留守人口越来越少。二是农村资源利用不充分。土地无人耕种,部分良田荒芜;农民房产、集体资产大量闲置,空心村现象较为严重。三是农村党组织战斗力弱化。集体经济薄弱,没钱办事问题突出,党支部服务群众能力减弱,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现象明显。据调查发现,2015年底,林州市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仅为136个,占比25%,四分之三的村是“空壳村”,一些村庄甚至常年负债,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如何弥补农村发展短板,扭转被动局面,成为林州市委、市政府亟需破解的一个难题。

二、主要做法

2016年1月份,林州市出台了《关于实施“强村固本”工程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作为基层党建“一号工程”来抓,成立了盘活三资、资金项目、农林经济、乡村旅游、土地开发、乡脉经济等六个专项工作组,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围绕“清零”“清五”“清十”目标强力推进,重点打好“五张牌”。

第一张牌:立足“长远发展”,深谋治本之策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选好带头人,建强村级班子,是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林州市开展“问题支部清零”和选优配强农村支部书记活动,全面整顿108个问题班子,并通过“选育管用调”手段加强党组织带头人培育。2018年3月村级组织换届中,突出“三有三带”标准,将199名优秀人才充实到了农村支部书记队伍中,夯实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人才基础。

农村“三资”管理不规范,是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2017年,先后启动了村(社区)巡察和“三资”清查专项整治行动。截至2019年8月,共开展11轮巡察,巡察村(社区)517个,整改各类问题5136个,解决民生事项2006件;截至2019年6月,共清查项目28553个,规范合同10124份,收回拖欠集体资金6024.8万元。通过村(社区)巡察和“三资”清查,村居党风政风民风有了明显改善,乡村治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张牌:突出“整体发展”,广探普惠模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全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林州市积极探索覆盖面广的增收模式,打破了长期无模式可循的困局。

2016年全市把光伏发电作为“整体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统筹统建、招商引资、自筹自建、扶贫专建等模式,总投资2.8亿元,建成549个村级分布式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65.5MW,覆盖513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4%。发展光伏发电项目,让多年来“白白浪费”的太阳能资源变成了集体增收的摇钱树。

2017年,全市把“村社一体”合作社作为“整体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全市542个村均由村集体创办、领办了合作社。集体合作社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合作经济等多种形式,将农村的人力和土地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富了村民、强了集体。

2018年,全市把“联建经济”作为“整体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采取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弱弱联合的方式,鼓励在“山区”联建产业基地,在“景区”附近联建乡村旅游项目,在“城区”“镇区”联建商业门面,在“园区”联建标准厂房等,通过抱团发展、异地发展,形成资源效益共享效应。截至2019年6月底,林州市共建设“联建经济”项目10个,涉及9个镇112个村。

第三张牌:倾力“融合发展”,巧搭桥梁纽带

为让村级集体经济数量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林州市多次召开研讨会、论证会,决定从现有产业上做文章,力求产业融合发展。

建筑业是林州市的支柱产业。林州市现有建筑企业800余家,建筑市场遍布全国350多座城市。为将建筑优势转化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优势,林州市大力实施“建筑业回归工程”。截至2018年底,农村外出经商能人带资金、带项目、带经验回村创办、领办集体经济实体达800余个,60%左右的村庄已经或正在享受外建品牌带来的红利,“一业带多业”的发展态势,以星火燎原之势带动了林州经济快速发展。

旅游业是林州市近几年兴起的一个富民产业。林州市提出“全域式景区”的建设理念后,部分旅游资源丰富的村抓住这个契机,依托红色教育游、绿色生态游、蓝天滑翔游“一红一绿一蓝”品牌,激活旅游要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万泉湖等10余个景区旅游资源,带动了100余个村庄直接或间接从中受益。

特色农业、林果业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影响不可小觑。林州市目前拥有有效注册商标总数1176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件),通过大力发展和充分运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将“边、远、小、散”的农业经济转变为资源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提升了产业化发展核心竞争力。注册多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了“培育一件商标、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经济”的效果。

第四张牌:倡导“自主发展”,细挖资源潜力

“人叫人动人不动,机制调动积极性”。林州市建立“奖优罚劣”考核机制,将发展集体经济与村干部工作报酬挂钩,对集体经济年增收达到20万、30万、50万、100万以上的村,经市、镇两级审核,可分档上浮农村干部的工作报酬,激发了农村干部内生动力。

一是部分城乡结合部、镇区所在地等区位优势明显的村,瞄准“商贸租赁”模式,通过大力发展门面房摊位租赁、商户管理服务等形式创收。桂园街道大菜园村通过租赁菜市场门面房及摊位每年实现集体收入620万元。二是对于有闲置厂房的部分村,通过搞“服装代加工厂”和发展“村办幼儿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既解决了留守妇女就业问题,又解决了幼儿上学问题。如合涧镇木纂村自筹资金80万元,建成了占地1700平方米的村办幼儿园,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约20万元。三是部分区位优势不明显、资源优势不丰富、人口较少的村积极发展“边角经济”,利用荒山、荒坡、荒滩、荒水和路边、水边、田边、村边等“四荒四边”闲散土地种植苗木花卉、经济林木。四是偏远山区探索了“补充耕地”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分两批实施“补充耕地”项目,新增耕地4000余亩。五是近郊村探索发展了“物业经济”模式,经济实力较强村探索了“金融理财”模式等。

第五张牌:强化“持续发展”,力克瓶颈难题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抓好抓实“重在持续”。面对政策、人才、资金、制度等方面难题,林州市攻坚克难,逐一破解,有力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助推了乡村振兴。

在顶层设计方面下功夫,做好“政策支持”文章。林州市在很多方面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开辟了绿色通道。“补充耕地”“土地复垦”模式就是让利于村的一个典型做法。2017年总投资1.1亿元,开发4898亩荒草地;2018年,投资1.5亿元,开发5700余亩荒草地。通过推行“补充耕地”项目,既储备了土地指标、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又锻炼了“村社”的发展能力。

在人的要素上下功夫,做好“人才支持”文章。林州市在“教育培训”上,聘请专家教授对镇村两级干部、驻村第一书记进行培训,举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培训班26场次,累计培训干部6000余人次,提升了各级干部抓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在“引进人才”上,共引进名誉村长512名。在联络培育乡土人才上,共联络培育乡土人才3100余人。

在钱的要素上下功夫,做好“资金支持”文章。在省级项目资金方面,2016年以来,林州市共争取省级扶持资金3510万元。在市、镇财政资金方面,林州市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项目奖补,撬动更多资金投入;镇(街道)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在平台公司资金方面,2016年,全市投入2.8亿元,用于支持光伏产业;2018年、2019年,两年间共投入2.6亿元资金,用于补充耕地和土地复垦。

在保值增值上下功夫,做好“机制保障”文章。林州市专门下发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考核办法,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纳入全市目标考核“大盘子”,与各级干部签订责任状,传导压力。在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值保值上,采取“541滚动发展模式”,即把50%的收益作为滚动发展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或用于二次创业;把40%的收益作为可支配资金,用于民生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将10%的收益作为弥补工作经费或其他开支。通过合理使用收益资金,使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增值,滚动发展。

三、主要成效

(一)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刚开始发展集体经济时,农村干部存在不想抓的小农思想、不敢抓的畏难情绪、不会抓的能力短板。随着全市大目标考核、农村干部“绩酬挂钩”等机制的完善,以及“清零”“清五”目标的实现,广大党员干部想发展、谋发展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实现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谋划的转变。目前,全市80%的村庄都实现了三种以上增收模式覆盖。

(二)集体经济积累实现了由“虚”到“实”的转变。从三年时间内“空壳村”“薄弱村”数量比较看,2015年底有集体收入村136个,占比25%;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59个,占比11%,截至2017年底,542个村全部有了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2.9倍;到2018年底542个村收入全部达到了5万元以上,数量增加了9倍多。从集体经济增收金额比较看,2015年136个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1000余万元,到2018年底542个村累计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3亿元,增加数量可观。

(三)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转变。过去集体经济收入较差时,农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村干部的腰杆不硬、威信不高,村级党组织承诺办的实事不多,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不强。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办事有了底气,通过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和支持,村干部的腰杆更硬了,说话算话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及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政权更加巩固。

(四)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实现了由“低”到“高”的转变。过去由于农村没有支柱产业,精壮劳力普遍选择进城务工,妇女、儿童也跟着进城了,农村活力不足。随着农村产业项目多元化发展,吸引了很多人员回归,村办幼儿园把小孩留住了,服装代加工厂、合作社把妇女留住了,乡村旅游把外地人吸引来了......,群众不用出村就能就业,年底村集体还给村民分红,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农民的幸福指数提到了很大提高。

四、几点启示

(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强组织是前提。“农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林州市在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中,始终把配齐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作为重点,坚持把“三有三带”的人才选拔到村级基层组织中来,着力打造“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村集体领导班子,实现“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群众”的目标。

(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盘活资源是基础。就农村个体而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首要的就是要开展“资源、资产、资金”清查工作,通过盘活闲置的资源,寻找合适的发展路径;就农村群体而言,必须将分散的政策资源、项目资源及组织资源有机整合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推进产业化经营,变农民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实现小农村与大市场的“无缝对接”,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的“蛋糕”。实践证明,“联建经济”很有借鉴意义,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村发展集体经济,应多考虑异地发展,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在资源相对丰富的村发展集体经济,应多考虑抱团发展,形成品牌效应。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新路径是关键。林州市围绕城区、镇区、景区、园区、山区“五区”特点,从各村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土地、劳动力、闲置厂房、旅游资源等优势,采取联合开发、租赁承包经营、有偿转让等形式,探索出了十多种增收路径,把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支部领导、协会组织、公司运作、农户生产、效益共享的好路子。实践证明,创新无止境,只要善于创新,勇于创新,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优势,就能探索出多类型、多渠道、多元化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径。

(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内生动力是根本。林州市在推进工作中,坚持“市级统筹调度、部门统筹布局、乡村统筹落实”的“三统筹”方法,树立“经营村庄”理念,突出“富民强村”这一目标,整体效果比较明显。实践证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仅仅依靠村“两委”干部的能动作用是不够的,市镇两级必须从科学指导、政策扶持、服务管理等层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只有通过市镇村三级联动、农民广泛参与,才能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健全机制是保障。在持续推进上,各级组织需树立“一任接着一任抓”的工作理念,长抓不懈,久久为功;在“增值保值”上,需做到持续“滚动发展”,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在“风险预警”上,需建立村级集体经济评估制度和专项审计制度,规避风险,提高项目绩效;在“奖优罚劣”上,需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绩、奖、罚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完善各类保障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主体功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就能使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责编:乔业琼、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