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温州市瓯海区委组织部
2019年10月11日10:5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7年以来,瓯海区以解决民生关键小事为切入点,针对城市特定人群,在其聚居地点整合阵地资源,创新打造“党群之家”新型阵地,提供精准服务,党群凝聚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已建成9类31个“党群之家”,累计开展各类服务活动8600余场,解决“民生微实事”1225件,惠及群众15万余人次。
一、背景与起因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档加速,城市社会结构、群体需求、利益诉求等均发生深刻变革。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增强党群凝聚力,把党建触手延伸到城市各个角落,团结凝聚起各类群体,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因受种种因素制约,现有党群服务离新时代群众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有标准化服务模式难以完全满足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随着社会分工日趋精细,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广泛,要求也越来越高,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然而现有党群服务阵地提供的服务内容以“普惠式”“同质化”为主,服务方式以“一阵风”“运动式”为主,缺乏针对性和精准性,无法满足各类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服务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二是有限的党建资源难以精准投放到最有需要的地方。在资源供给方面,人财物等有限的党建资源分配“天女散花”,各建各的阵地,各搞各的活动,缺乏有效的平台形成集聚,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资源分配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资源统筹分配机制,优质党建资源难以精准地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导致资源分布不均衡。三是行业主管部门关心关爱本行业工作对象缺少有效抓手。瓯海区属于经济发展先发地区,人口大进大出,遍布各行各业,但行业部门对本行业工作对象业务指导多、关心关爱少。此外,党内关心关爱大多停留在送慰问、送物资等常规动作,没有真正了解、关心、凝聚工作对象。
二、具体做法
围绕“以人为本、精准有效”理念,针对周转房老人、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医患家属等不同群体,对应打造“银龄之家”“环卫之家”“建设者之家”“医睦之家”等9类31个“党群之家”,将党的温暖送到每类人群的心坎上。在探索过程中,建立了包括前期需求调查流程、建设和服务ISO9001地方标准、复制推广模式、考核评价体系、组织领导等在内的一整套工作体系。
一是“精准化”打造,满足群体差异需求。采取“第三方委托调查+党员入户走访”等方式,地毯式排摸各类群体需求,并据此开展阵地规划、制度配套、服务供给等。比如娄桥街道“银龄之家”投建前,社区党总支先后3次组织党员和社工入户排摸400多户老人需求,前后4次修改功能布局,设置医疗、配餐、听唱等九大功能室;新桥街道“建设者之家”综合欢迎度、使用率等,设置免费WIFI、儿童活动室、视频问诊室等;梧田街道“环卫之家”根据周边工棚500多名环卫工人需求,设置清洗池、厨房、捐献衣橱等。
二是“走心式”服务,传递党建暖心温度。推动人、财、物等要素向“党群之家”重点倾斜,引入优质社会资源,推行“准入+年审+淘汰”等机制,有效调动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等入驻团队积极性。结合日常走访、单位共建等,精准梳理需求、资源、项目等“三张清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点单+定制”等方式,为相关群体提供常态化、有尊严、更走心的服务,从而打动人心、赢得支持。比如针对周转房老人开展“祖孙乐”联欢活动,举办集体生日会,让老人安享天伦;针对环卫工人开展“定格最美一刻”摄影活动,实现“你扮靓城市、我们扮靓你”;针对困难党员和困难医患家属,通过链接全区乃至全市的医护和志愿服务资源,提供就医陪护、往返爱心顺风车接送、送医送药上门等红色陪护服务。同时,以群众“最忧、最急、最盼”的关键小事为抓手,推行以村社党组织为主导的基层项目资金决策使用模式,常态化开展“红色星期天”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不断拓宽内容和形式,真正让群众知道“惠从党来”“恩向党报”。
三是“开放式”运行,凝聚共建共治合力。按照“一党群之家一党建联盟”的工作思路,由所在街道党工委牵头,整合域内群团组织、共建单位、慈善机构等资源,推行“党建联盟引领+主管部门或行业单位监管+群团组织轮值+社会组织补充+所在社区兜底”的多元共治体系,引导各类群体自治共治,实现多方互融共赢。比如新桥街道“建设者之家”通过组建党建联盟,引入监理公司、质监所、安监站等共建单位,不仅解决运行力量不足问题,还有效提升工程质量、增强工人安全意识。此外,积极引导各类群体开展自治自理,比如娄桥街道“银龄之家”按照一个社区党总支为引领、一个功能性党组织为堡垒、多个楼栋长为主体的“1+1+X”模式建立管委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参与“银龄之家”日常管理,协同解决“民生微实事”458件。
四是“标准化”复制,实现高效集约推广。按照“试点一个、移交一个、推广一批”思路,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在每类阵地中选取1-2个试点“解剖麻雀”、模块定制,逐一摸索形成建管用标准后,再移交民政、住建、综合执法等行业主管单位党组织负责面上铺开,并列入机关党建的个性化考核。将“党群之家”建设与政府公建项目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政府小资金撬动社会大投入,确保可推广、可持续。比如要求人数超过100人以上的周转房必须建有“银龄之家”,区财政予以专项补助;要求新开工建设10万平米以上的公建项目必须配建“建设者之家”,每个镇街在垃圾中转站至少建设一个“环卫之家”,并前置列入标书内容,由中标单位承建。此外,健全完善“认证+年检”动态考评机制,会同行业主管单位成立标准化认证工作组,通过看硬件、查软件、“瓯e家”大数据平台分析等方式进行认证,每年对运行情况开展一次年检,并与经费补助、评优评先等挂钩。
三、工作成效
一是有效拓展党群服务覆盖面。“党群之家”打破以村社为单位的建设模式,横向将工作焦点投射向传统党群服务难以完全覆盖的特定人群,与传统党群服务阵地就近垂直覆盖形成互补,进一步延伸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触手,有效填补了原有阵地体系的覆盖盲区。创建过程中,不止一名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向我们表示,自己干了一辈子,去过很多地方,没有一个地方像瓯海这样,能为他们提供定制、暖心的服务。
二是推动精准服务群众落到实处。相较传统党群服务中心普惠式的服务,“党群之家”针对某一类特定人群,通过组建“党建联盟”,整合域内资源,凝聚服务合力,既提高了党建资源利用率与配置水平,也破解了部分资源匮乏的党组织“小马拉大车”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党群之家”通过把党建资源投放到最有需要的地方,从而有能力有资源为群众提供适销对路的服务,将党的温暖真正送到每类人群的心坎上,实现真正赢得人心、取得支持、获得力量。
三是有效畅通党群之间的沟通渠道。“党群之家”通过提供暖心的服务,搭建起各类群体与党委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缓和基层矛盾纠纷。比如,“银龄之家”通过为老人提供精准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原先城中村拆迁导致很多老人心生怨念,社区工作开展受到很大阻力,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交口称赞。现在社区干部到“银龄之家”开展活动、入户走访,经常会有老人邀请他们到家里坐一坐、吃点心。一些社工深感欣慰:“我们将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群众就会把我们装在心里。”
四是推动形成齐抓共管行业党建工作新格局。将“党群之家”作为推动行业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日常管理情况与行业主管部门机关党建考核、资金补助直接挂钩,形成“抓行业、行业抓”的行业党建工作机制,推动行业党建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实。同时,“党群之家”创新“组织部门指导+属地镇街建设+行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建管用模式,注重发挥行业主管部门抓行业党建的主体作用,充分激活行业和属地两个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工作探讨
一是服务群众需抓住精准问需这个“牛鼻子”。我们对群众“有求必应”,群众对我们才能“一呼百应”,而精准问需是满足各类群体不同需求的关键所在。“党群之家”通过“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把需求调查作为前置环节,为各类群体提供个性化、有尊严、更走心的服务,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党群之家”能有效团结凝聚起分散在城市中的各类人群,让更广泛的阶层、更多的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在党建资源的配置上需找到供需双方的需求点。“党群之家”以一类群体为服务对象,以年度为单位梳理需求、资源、项目等“三张清单”,能够及时精准掌握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在此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资源集聚的枢纽作用,把原先散落的各类资源贯通在一起、服务力量撮合到一起,从而把最有用的党建资源准确匹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实现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是在关心关爱行业群体上需找到区域和行业的结合点。“党群之家”能够“跳出行业抓党建”,采取“区域建+行业管”相结合的方式,与双方的党建考核和经费补助直接挂钩,充分调动双方积极性,有效破解了行业主管部门不会抓党建、党组织不懂工作对象需求的“两不管”问题。同时,“党群之家”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党建、提供党群服务的“物化”依托,让不同群体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来自上级部门的关心关爱,进一步增强了党群凝聚力。
相关专题 |
· 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动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