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黄立:与柴油机打交道近30年,攻坚阶段几无自己生活,却感到无比幸运——“中国心”驱动中国船指日可待

2019年10月04日10:56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中国心”驱动中国船指日可待

■口述: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黄立 整理:黄海华

  柴油机好比船舶的“心脏”,我与柴油机打交道近30年,为中国船舶安装上自主研发的“中国心”是我最大的心愿。

  工作中从来不分男女

  一说起船舶柴油机,似乎是个更适合男性的职业,但我确实是发自内心喜欢。我的父母在我国第一家高速柴油机厂河南柴油机厂做技术员,圆规、曲线板、三角板都是我小时候的玩具。我很小就对机械结构感兴趣,把家里的闹钟拆装了好几回,后来学立体几何,爸妈拿根萝卜给我讲解,一下就茅塞顿开。

  我的性格有几分像男孩子,经常爬篮球架,干些淘气的事。上大学时,报考了最想读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内燃机专业,当时班里一共37人,连我在内只有两名女生。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河南柴油机厂,成为了一名工程师。在工作中我们从来不分男女,又脏又热的曲轴箱,我钻过;三四米高的试验台架,也爬过。

  柴油机是船的动力系统,如果柴油机发动不了,船就趴下了。多年来,大部分船用柴油机都是引进国外专利许可证生产。也就是说,按照对方提供的图纸每生产一台柴油机,不管其是否卖得亏本,都要支付昂贵的专利费给国外专利持有人。还有些关键部件,只能向国外采购。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们这家7000人的大厂,有几年船舶柴油机一直是亏本的,只能靠生产摩托车发动机来贴补。1998年,销售最低迷时,我们每个月只能拿到200元收入。我真的挺不服气,想要做出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拥有专利的船用柴油机,但当时引进国外专利许可证生产是普遍现象,整个船舶行业都不太重视自主设计研发,就连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船用柴油机研究所七一一所也失去了用武之地。

  正是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要为中国船舶装上“中国心”而努力。

  “设计手册”做了7年

  七一一所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下海”,业务范围很广,职工人均月收入在上海市科技系统里是第一家超过1万元的,可以说日子过得不错。但当时的所长金东寒提出,还是要回归主业,如果连七一一所都不做柴油机研发了,就更没有人做了。当时最为迫切的是要建立一支人才队伍,我就这样来到了七一一所。

  要做柴油机的自主研发,首先要建立一个研发体系,相当于做出一个设计手册。以前我们是向苏联学习,后来跟在欧洲后面,很多标准不一样。仅这个“设计手册”我们就持续做了7年,算是基本建立起了自己的研发体系。

  2014年底,新型船用柴油机研制工作正式启动,我担任了项目总设计师。当时,行业内外有不少担忧和质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是“从0到1”,而当时一些柴油机研发人员连机舱都没有进去过。

  我国的造船产能居世界前列,但因为没有自己的柴油机,就永远只是造船大国,而非造船强国。对于我而言,压力确实很大,但没有退路,只能往前冲。把压力变成动力后,我越干越有信心。

  实现“从0到1”,需要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最大的困难是总体集成和指标平衡。很多时候,技术指标要求是相互矛盾的,比如质量轻了就容易振动,燃烧得快了排放可能就超标了。每个分系统就算都达标了,集成在一起也不一定达标,这需要充分预估风险,对于总体有一个透彻了解。

  从0开始,就意味着一切都要靠自己。设计时需要数据库来决定参数,而我们没有自己的数据库,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轴瓦、活塞环,这些看似简单的零部件,从材料选择到型线设计都大有讲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就从单缸机开始,用了整整两年半时间攻关。许多关键技术也就是这样一点点突破的。

  我们的试验24小时不间断,如果哪天烟囱不冒烟了,就意味着出故障了。 下转◆4版

  (上接第1版)我们的手机要求24小时开机,我最怕的就是半夜电话响,那十有八九是试验遇到了棘手的问题。有一次,气马达的齿轮磨损了,柴油机启动不了,我半夜1点接到电话,从松江赶到闵行,一直到早上6点解决了问题。

  最让人头疼的还是柴油机的拉缸和抱轴。有一次,我们就遭遇了拉缸问题。一开始估计是散热不够,但提升了冷却能力后,还是没有解决问题。我们把机器拆了好几遍,请了专家来“把脉”,最终找到了故障原因。

  “美”是一种奋斗精神

  这个项目现在已进入收尾阶段,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国船舶用上“中国心”指日可待!

  这几年是攻坚阶段,可以说基本没有自己的生活。大家调侃说,我们的作息时间也是“711”,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小时,熬通宵也是常事。

  我已经习惯了,小时候我父母经常加班彻夜不归,我就睡在邻居家。干事业,是肯定要舍弃一些东西的,好在家人都很理解支持。我们研发中心有300多个人,平均年龄33岁,这些年轻人确实非常不容易。

  当然也会有累的时候,打算等这个项目结束了,喘口气,再接着干。今后15年的工作日程都被排满了,既然选择了走自主创新道路,就要一直走下去。

  今年5月,我被评为上海的“最美科技工作者”。我理解的“美”是一种奋斗精神。很多人与柴油机打了一辈子交道,但没有机会自主设计出一型柴油机。相比他们,我无比幸运。因此,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极致。

(责编:乔业琼、闫妍)
相关专题
· 爱国情 奋斗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