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党建评:不妨多一些“解剖麻雀”式调研

王攀

2019年09月03日15:0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解剖麻雀”是一种调研工作方法,具体是指通过深入研究具体典型,从中找出事物的规律。毛泽东同志一直都喜欢用“解剖麻雀法”来研究问题,在他的《寻乌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著作中,“解剖麻雀”式调查研究经常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解剖麻雀”式调研突出要深入实际、联系典型进行研究,是一种科学的调查研究方式,广大党员干部不妨多一些“解剖麻雀”式的调研,在调查研究取得实效的同时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沉心“找麻雀”。“麻雀”在哪里?在基层和一线。但是一些干部总喜欢在办公室做调研,在书本上找、在图片里找、在别人的描述里面找,很明显,这样找到的“麻雀”是没有代表性和可研究性的。“纸上”调研也充分反映了干部作风慵懒漂浮、不追求客观实际,存在应付心理和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最终让调查研究成了“形式主义”。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必然要在基层得到解决,不沉下身子到基层去找,“麻雀”是不会主动飞到办公室来的。“解剖麻雀”式调查研究,强调要端正态度,要放得下架子,多眼睛向下看,要沉得住气、吃得了苦,多深入群众主动了解问题,注重在基层收集第一手素材。要练就一双“找麻雀”的慧眼,少一些“异想天开”,多一些“眼见为实”;少一些“走马观花”,多一些“按图索骥”;少摆“官架子”,多当“小学生”。要结合问题的进一步发展,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找到问题。

精心“选麻雀”。“解剖麻雀”,并不是要把所有的“麻雀”一一解剖,最重要的是选对“麻雀”,看“麻雀”是否有代表性。要掌握从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个性到共性的认识原理,善于以小见大、归纳总结。当前的一些干部在基层调查研究,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看到芝麻丢西瓜”,还有的看问题主观片面,发现不了问题的实质。俗话说“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方法找对,事半功倍。”“选麻雀”要一份行之有效“选”的方案,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典型的“火眼金睛”。开展“解剖麻雀”式调查要突出针对性、客观性,要坚持问题导向,不做“无头苍蝇”,不选择“盆景”“标本”,更不能侧重于一隅,以偏概全。要围绕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基层反映的具体问题来精心选择调研点,学会带着“问题”到基层,以“钉钉子”的态度,多在基层一线问题普遍集中、群众呼声高的地方多“蹲点”,以寻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耐心“剖麻雀”。俗话说,“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一方面要有全身心投入、打持久战的耐心,一方面也要有全面分析研究、打攻坚战的“钻劲”。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必经过程,做好调查研究,要深入更要“身入”,“身至”更需“心至”。一些同志在开展问题研究的时候没有耐心,缺乏一股“钻劲”,往往抓住一点皮毛就认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志在研究时则显露出极大的畏难和懈怠情绪,没有“解剖麻雀”的本领,导致问题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在《寻乌调查》中可以看到,作为“商业”的“门外汉”,毛泽东同志在调查寻乌城时,总共细化出了盐、杂货、油、豆等20余项,从最细微之处,摸清了寻乌城的“底数”,为认清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的经济状况提供了“样本”。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搞调查研究,就要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定力和毅力,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信心。面对“麻雀”时,只要我们敢于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一定能让调研“开花结果”。

【英雄帖】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为充分发挥党建的重要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发现问题、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凝聚全社会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将紧扣当前热点话题,及时推出精彩评述,传递党建声音,创办全新品牌栏目《党建评》。期待与您相约这一独具特色的平台,表达观点、展示风采,激扬文字,抒发党建情怀。栏目投稿邮箱:pinglun@people.cn

(责编:宋鹤立、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评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