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桂林市象山区委组织部
2019年08月20日15:2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广西桂林市象山区积极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努力构建“大党建、大服务、大治理”格局,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凝聚社区党员力量、筑牢党建阵地、建立服务机制、推进基层治理为目标,创建“漓水象山·党员工作室”,搭建发挥党员作用、服务社区群众的一个中心平台,提升了城市基层治理服务水平,成为桂林市创新城市基层党建的第一批示范党建品牌。
一、背景与起因
象山区是桂林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是一个典型的老城区,各类企业和改制企业较多,辖区面积89平方公里,下辖1个乡3个街道、34个社区8个行政村,现有党组织584个、党员13266人。近年来,随着桂林城市快速发展,进入城市的人口和单位、企业转入社区的党员人数逐年增加,城市基层治理面临不少新问题,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三多”即老年人多、特殊对象多、社会矛盾多;“三少”即社区优质党建资源少、群众诉求的渠道少、社区治理的抓手少。街道社区如何做好新时期党员群众服务工作,如何整合辖区各领域党建资源,如何抓好城市基层治理成为摆在象山区委面前的重大课题。
象山区委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精神,紧盯薄弱环节,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城市党建工作的新路子,统筹整合辖区各领域党建资源,以创建 “漓水象山·党员工作室”为抓手,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构建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楼宇商圈党建“一核四翼”互联互动的党建模式,努力实现城市社区与驻区单位、新兴领域的党建工作高度融合,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服务水平。
“漓水象山”的漓水即漓江、象山即象鼻山,漓水象山是桂林山水的代表。“党员工作室”是一个以街道社区党员为主体,以畅通群众利益诉求为中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的社区党建服务阵地;它以“一站式受理、多元化服务”的方式,为社区党员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一个中心平台。
二、做法及经过
(一)推进“三项举措”,创建服务型党员工作室。象山区委牢固树立城市大党建理念,坚持各领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全区域推进。一是建好社区党员工作室,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2017年,象山区选择基础较好的6个社区开展创建“党员工作室”试点,2018年拓展增加到三个街道18个社区,要求社区服务场所达到500平方米以上,党员工作室综合使用面积100平方米以上,设置帮扶解困、党群议事、志愿服务等9个功能服务站,工作侧重党务和解决群众的需求,建成党群服务之家。在社区服务中心(大厅)设置工作室接待联络处,形成党建引领下社区 “一室一中心九站” 的服务架构。根据辖区党员群众的需求,每个工作室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南门街道翠竹路社区,侧重于帮扶解困;平山街道将军桥社区,侧重于社区治理。二是统筹资源组建“三支队伍”,让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更具灵活性。党员工作室依托社区大党委,由辖区单位、两新组织、辖区派出所、物业公司等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大党委”成员,分别组建“三支队伍”:即社区“两委”成员10-15人组建“一线”联络员队伍,辖区单位热心党员20-30人组建“全天候”党员服务队伍,社区和辖区单位党员30-60人组建“经常性”党员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帮扶解困、纠纷调解、便民惠民、文明卫生等服务活动。三是坚持“四个第一”服务理念,让党员的作用发挥更加有效。党员工作室突出服务和治理两项功能,推行“四个第一”服务理念,即遇到问题第一时间赶到、遇到困难第一时间帮助、遇到纠纷第一时间解决、遇到危险第一时间出现。党员与群众通过党员工作室这个平台面对面地交流、实打实地开展工作,使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更加便捷、更加有效。
(二)坚持“三级联动”,确保党员工作室建设规范化。坚持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一级抓一级,层层传递压力,层层抓细抓实。一是建立三责联动领导体系。区委成立“漓水象山·党员工作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定期分析研判,定方向、定目标,统筹组织、指导推进;街道党工委成立“党员工作站”,负责整合辖区资源,定方案、定措施,具体指导、组织策划;社区成立“党员工作室”,负责定阵地、定人员,具体落实、组织推进。二是健全三向联投保障制度。我区将党员工作室纳入社区服务场所建设内容,创建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街道、社区按一定比例从本级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投入工作室建设,并形成逐年增长机制,辖区共建单位提供场所和捐赠部分办公设施。区委为社区党员工作室下拨了80万余元的启动资金;3个街道党工委筹资30万元、社区统筹服务群众经费20万元;辖区共建单位无偿为社区提供服务场所面积2700平方米,并捐赠办公桌椅150套。三是构建三效联抓宣传格局。整合发挥网络社会、活动集聚、典型标杆三大效益,扩大党员工作室品牌的知晓度。首先用好平台发挥网络社会效益,通过象山党建微官网和社区公众号,面向社会有奖公开征集党员工作室标识,组织开展“微心愿”和群众需求征集等活动,扩大工作室的社会效益。其次组建服务队伍发挥活动集聚效益,组建了“一线”联络员、“全天候”党员、“经常性”党员志愿者等12支队伍,常态化开展治理、解困、惠民等活动,形成“实事共办、要事共做、难事共解”的局面。再次试点先行发挥典型标杆效益,对6个先行社区党员工作室的阵地建设、工作制度、服务流程进行梳理总结并逐步推广,逐步扩大到全区所有社区。
(三)健全“三个机制”,推动党员工作室运行常态化。从规范运行、内部管理、激励保障三个方面入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推动党员工作室正常运转、发挥作用。一是注重规范运行。制定《党员工作室工作制度》,对硬件设施、主要职责、党员管理等8个方面进行规范,要求做到“有场所、有标识、有队伍、有制度、有台账”,明确登记、接待、办理、反馈等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值班、汇报、走访等制度,促进工作室常态化运行。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办理进度和跟踪落实情况,通过社区微信公众号和“微心愿”的进行反馈,18个社区征集到党员群众“微心愿”300多个,已办结290余项。二是注重动态管理。区委督查组和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不定期对各社区党员工作室运行情况进行督查;区党员工作室领导小组每季召开现场推进会1次,有效解决创建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区委常委联系社区党建工作制度,加强对工作室的指导和创建;年底开展考核评估,组织党员群众进行评议,对发挥作用不充分的将取消其党员工作室资格。三是注重激励保障。对党建工作突出、运行成效明显的党员工作室实行“五优先”政策,即所在社区党组织优先作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推荐对象,优先给予党建经费补贴,党组织书记优先作为优秀党组织书记推荐对象,优先安排到外地学习培训,党员优先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比如将军桥社区“党员工作室”在加强社区治理方面成效突出,在自治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发言,区委一次性给予党建经费补贴5万元。
(四)实施“三项治理”,实现党员工作室服务多元化。通过开展党建引领、助民惠民、区域共建三项城市基层治理活动,切实发挥好党员工作室的高效服务作用。一是党建引领强治理。持续开展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和“双争“活动,实施社区党员服务“好伙伴”和“周周帮”计划,创建方式服务社区群众,切实做到“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比如在桂林创全国文明城工作中,西城社区党员工作室聘请辖区老党员、退休干部组成“红袖章”服务队,宣传政策法规、治理乱设摊点、维护交通秩序等,打通创城 “最后一公里”,确保了该社区的迎检工作圆满顺利。二是助民惠民共治理。通过组织召开“圆桌会议”、党员亲情服务队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治理、助民解困、惠民服务活动,让社区居民体验到获得感,带动基层治理。比如翠竹路社区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协调解决了3个无物业小区的改造;同心社区围绕社区工作开展协调服务,解决了一批路不平、灯不明和群众无文化活动场所等问题,从而使社区党组织“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号召有人应”。三是区域共建促治理。定期召开联席共建会议,推动区域互联,形成社区、单位、企业多方联动、多元共治的格局。我区通过创建“漓水象山·党员工作室”,50多个辖区单位、两新组织等党组织有156人兼任社区“大党委”委成员。2017年以来,象山区机关单位、市工商局、万福广场等单位、企业500多名党员进驻社区党员工作室,为社区办好事实事350余件、筹措社区服务资金1000多万元,促进了城市基层党建、社区治理、服务群众互联互动、同频共振。
三、成效与反响
2018年5月,“漓水象山·党员工作室”被桂林市委授予城市基层党建第一批示范品牌。
(一)实现了党群对话的重要平台。设立党员工作室,发挥党员在城市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更加主动、平等、直接的姿态,搭建起了党群对话的社会平台。党员工作室既让党员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工作场所,也让普通党员群众感受到“党就在身边”,随时都可以“有话向党说、有事找党帮”。党员以群众的“代言人”的角色出现在工作室,更容易与群众形成平等交流关系。象山区南门街道翠西社区书记潘颖对此深有感触:“许多群众都说,来工作室与我聊天相比平常去我办公室谈话,少了拘谨,多了放松,少了隔阂,多了亲近,成了真正朋友。”借助党员工作室,群众的诉求可以直达党的核心部门,并向上级党组织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传达,党员工作室成为是党组织联系党员群众,实现上下对话的“启动阀门”和“传导中枢”。
(二)做好社区群众工作的广阔实践基地。党员工作室因其基础设施、规章制度、人力关系等软硬件的综合配套,为员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和“集训地”。工作室作为党员开展群众工作的专门“阵地”,党员联系群众有了政策依据和操作指南,群众工作脱离了涣散的“自发”的状态,而成为一项高度程序化、规范化的专项工作。党员定期接见群众和办理意见建议过程中,要求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把握能力、对党委政府工作的透彻理解,并学会与群众经常打交道,这就促使党员必须自觉自律,通过“岗位实践”来强化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党员工作室不仅成为党员固定化的“现场办公”场所,还为他们走进群众、深入群众提供了一个前置“窗口”,鼓励和推动党员采取体验式、私访式和私谈式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据统计,至今为止党员工作室共接受电话咨询3840次,网上交流1232次。
(三)促进和谐共融的有效保障措施。党员工作室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全面开放,党员近距离接见群众,加强了党组织和党员、党员和群众之间的沟通、对话、协调,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合法诉求,在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中起到一种“填石固堤”的作用。如居民反映桂林市安新北路8号、民主路22号路面破损、下水道堵塞,党员工作室了解后,及时与区无物业改造办公室协调,投入100多万元,对路面进行上整修、对下水道进行改造,并全部装上了路灯。党员工作室能够主动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使群众感受到了主体地位的提升,感受到党员是为群众说话的。不少多次反映仍没有获得应有重视或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在党员工作室受理转办后,不同程度地得到改进甚至解决。比如,将军桥社区党员工作室定期召开“圆桌会议”,解决了辖区居民反映强烈的僵尸车等问题,2018年以来,驻社区单位和群众共提出的28个问题,已解决24个,解决率达85.7%。
四、经验与启示
(一)发挥党组织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核心在于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由于体制的影响,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一般都习惯于自上而下的行政化模式,党员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易发挥。随着社会需求结构和利益结构快速分化,传统以行政体系为主要依托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已难以适应。象山区“漓水象山·党员工作室”以其鲜明的政治属性、服务功能,成为连接党群、社群关系的纽带,并以更加开展的格局促进社会治理创新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不仅为社区群众提供了理贴近主体需求的服务,也让党员、辖区单位找到了带入社区、服务群众、履行社会责任的平台和载体,为党组织引领社会、服务社会、凝聚社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二)现代社会治理要善于运用供给侧的思维来推动,统筹资源共建,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长期以来,驻社区党组织各有优势、各有资源,但面临着各行其是、资源利用率不高、力量分散薄弱等“供需不对等”的问题,开展活动往往苦于找不到阵地。这就需要推进党建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时,要合理统筹基层党组织工作资源配置和使用。象山区按照“示范带动、规范提升、全面进步”的思路,在社区创建“漓水象山·党员工作室”,主要侧重党务和群众需求服务方面的事务,统筹抓好组织共建、党员共管、活动共联,及时协调解决辖区党组织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社会治理、服务群众与党的建设同频共振、同步推进。
(三) 做好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关键在于创新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社会治理。破解制约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统筹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明确社区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重点完善综合协调、民主管理、服务群众、共建互助“四大机制”, 建立社区“大党委”,将辖区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大党委”负责人,定期召开联席共建会议,构建党员工作室工作共促、服务共享的格局。建立区委统筹领导—街道党工委—社区大党委—楼院街区党支部—党员楼长(退休党员)五级管理模式,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主体、楼院街区党支部为补充,各级党组织齐抓共管的党员工作室新格局,成为象山区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载体。
相关专题 |
· 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动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