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超 陈 明
2019年08月20日10:42 来源:新华日报
“高沙土,龟驼背,站在田南头,看不到田北头,下场大雨四处流……如皋以前靠吃救济,现已跻身百强县第25位。靠什么?关键靠干!”8月1日下午,一堂题为“新世纪如皋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的讲座在如皋市委党校举行,台下100多名如皋市今年新录用的公务员个个腰板笔直,凝神静听。
台上讲课的,是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如皋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专职委员姚呈明。在如皋乃至南通,姚呈明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姚铁嘴”。
姚呈明今年58岁,两鬓斑白,讲起话来却中气十足。“铁嘴”是怎样炼成的?“登上理论讲台,完全是个意外。”1991年,姚呈明刚到如皋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工作,有一次跟市委组织部的同志说起农村工作,他结合自己的经历侃侃而谈,听得对方两眼放光,“我们正缺人讲课,你来吧!”
曾当过中学校长的姚呈明精心备课,把中央的精神与如皋农村的实际结合起来,用身边事讲述大道理,一堂课下来,干部们掌声不断。饭点到了,许多人觉得不过瘾,强烈要求他“再来一段”。其他乡镇听到消息,也纷纷点名要姚呈明去上课。
“基层也能看到报纸和文件,为什么对理论宣讲还有这么强烈的需求?”一炮而红后,姚呈明开始思索,“要让基层吃透中央的精神实质,还需要‘老师’辅导。”他暗下决心:“我要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布道者,把党创新理论的火种播撒到工厂社区、乡村田野!”
在姚呈明看来,好的宣讲首先要有穿透力,能够穿透听众的心灵迷雾,打破他们在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等问题上思而不透、迷而不解的误区。“当党员有什么意思,入党几十年,什么待遇都没有。”一次宣讲时一名老党员发表怪论。姚呈明当即反问:“你想一想,当年入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享受和群众不一样的待遇吗?”那位老党员顿时哑口无言。姚呈明随后以此为例,提醒党员干部:“一时先进,不代表永远先进。有多少领导干部就是因为丢掉初心,追求特殊待遇,才走上了歧途。”
“宣讲是一门艺术。”姚呈明说,它既不同于演讲,也不同于工作报告,要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把大道理转换成家常话,巧妙渗透进听众的心田。每次到农村,姚呈明都会站起来用方言宣讲,拉近与听众的距离。“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想种田,00后不提种田,种田的人越来越少,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宣讲乡村振兴,姚呈明常常先抛出问题,停顿2分钟,让台下讨论。“当然是进步!”他接着说,“种田的人少了,可以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效益更高。所以村里搞土地流转,大家一定要支持,这是大势所趋。”
“给人家一碗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我能够在台上滔滔不绝,是因为在台下一直努力充电。”姚呈明坚持每天4点多起床,利用早餐前的三四个小时看书读报。遇到有意思的中外故事、乡野俗语、民歌民谣,他都留心记下,运用到宣讲中。他还通过电话、走访、会议等方式,与基层干部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思考和困惑。打开姚呈明的笔记本电脑,记者发现,硬盘容量高达929G,宣讲稿密密麻麻,有1000多份。
最令姚呈明欣慰的,不是宣讲赢得多少掌声,而是真正改变了听众。几年前,姚呈明到民营医院如皋博爱医院宣讲时,医院仅5名党员,一堂党课结束,有20多名医生护士递交入党申请书。医院董事长陈银忠说:“每年请姚呈明宣讲后,都有人要求入党,现在全院已有53名党员,成立了党总支,我们的党建工作还成了民营企业先进典型。”
从乡村讲台起步,28年间,姚呈明累计开展理论宣讲超过4000场,足迹遍及全国10多个省市,还登上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复旦大学等高层次讲坛,被中央媒体多次报道。2014年,他入选中宣部评选的12名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铁嘴”名气越来越大,姚呈明逐渐将重心转移到带徒上。2017年,姚呈明理论武装工作室成立,两年来培养33名基层理论宣讲骨干,获评“江苏省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我的徒弟不断增加,今年去青海贵德宣讲时收了6个,其中3人是少数民族;在陕西汉中,一下子收了10个……”对每一个徒弟提出的问题,姚呈明都细心解答,并把精心打磨的宣讲PPT与他们共享。有人问:“就不怕徒弟抢走‘铁嘴’名头?”姚呈明说:“‘铁嘴’不怕多,越多人爱宣讲、会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就能传得越广、越深,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