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一个老党员的初心使命

——追记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离休干部王廷玉

记者 张雁群

2019年08月16日09:27    来源:云南日报

原标题:一个老党员的初心使命

顾贺军 摄

一块白毛巾,上面别着15个奖章和纪念章,有的闪闪发亮,有的已黯淡无光,还有的已辨不清奖章上的字迹……

还有两张写满字迹而且已经旧得发黄的纸。一张信笺纸皱皱巴巴,写着“我参加过的战役和战斗:上党战役、晋南战役、吕梁战役、强渡黄河、淮海战役、长江战役、平汉战役……”共计30个战役和战斗。

另一张白纸,写着“我个人历来各种纪念章的数目”,记录下解放西北地区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淮海战役纪念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解放战争解放奖章等15个。

这是老共产党员王廷玉留下来能记录自己一生的两个印记,生前都压在箱底,从不示人。

每一个奖章,记录下的是一位战斗英雄南征北战、枪林弹雨和九死一生。

每一张薄纸,记录下的是一位有着7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淡泊名利、无悔奉献的一生,诠释着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

一辈子践行初心

今年7月21日,昆明市巡津街旁一栋老旧楼房里,91岁的老人王廷玉悄然离世,被他封存已久的英雄往事才被发现:

“当时我很震惊,我知道我爸爸打过仗,却没想到他曾立下这么多战功。”王廷玉的女儿王素萍整理父亲物品时,意外在一个盒子里翻到了父亲珍藏数十年的奖章和那两张信笺纸,每个奖章都用白棉纸细心包裹着,“看得出来,我爸爸非常宝贝这些奖章。”

由此,人们才第一次知道:平凡朴素的王廷玉老人,曾在沙场上立下过不朽功勋。

1945年,上党战役,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歼灭阎锡山所属11个师的著名战役;

1946年,吕梁战役,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攻占吕梁,打破国民党胡宗南部队急于占领延安的企图,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

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揭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伟大序幕;

1948年,淮海战役,解放战争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1949年,“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

还有皖西战役、皖东战役、解放两广战役、进军大西南战役……

在这些推动着中国革命胜利浪潮滚滚向前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王廷玉都是参与者、见证者。荣立战功7次,其中特等功2次、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1955年荣获“解放奖章”一枚。

但是王廷玉的妻子、儿女,没人能够说得出老人是怎样获得这样赫赫的战功勋章。“我们只知道爸爸曾经打过仗,但是他从没讲过自己的功绩。”王素萍告诉记者。

在2006年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座谈会简报上,记者发现当时参加座谈会的王廷玉老人的一段发言。

“抗战时期,日本鬼子侵略中国,老百姓生活很苦,1941年自己跟随父母从河南滑县逃荒到山西浮山县,靠要饭度日,父母实在无法养活一家人,就将我卖给一家张姓人家,换回一石二斗谷子……”

“一次八路军队伍路过浮山县四区姚庙村时,我跟着队伍参了军,我参加革命初期革命道理懂得少,当时只知道打鬼子,解放穷人。”

为了“解放穷人”,1944年2月14日,15岁的王廷玉追随党的队伍踏上了革命征程。

王廷玉刚入伍第二天就参加战斗,在浮山县城北门外的伏击战中,他所在的二连七班第三战斗组共3人,一排枪弹扫过来,他的两个小伙伴段全德、李占标当时就牺牲了,只剩下子弹擦头皮而过的王廷玉活了下来。枪弹和死亡没有吓倒这个坚强少年,王廷玉用手刨了两个土坑,就地掩埋战友,跟着大部队继续战斗下去。

经历一个个生死战斗、一场场血火考验,1946年1月,王廷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老人在13年前那次座谈会上回忆说:“那时候,我们入党,首要条件是一不能开小差,二不能怕死,打仗共产党员要带头上,要冲锋在前面。”

不怕死、不怕苦、艰苦奋斗,王廷玉牢牢记得入党誓词。82岁的老伴侯梅兰回忆起自己的丈夫,几度哽咽:“我们都是穷人家的苦孩子,干起革命,非常刚强。”王廷玉曾和妻子说过,他跟随部队从山西打到云南,一开始还有草鞋穿,后来就一直光脚行军打仗了,经常三四天吃不上饭,吃过生南瓜、生韭菜充饥。有时候几天几夜不睡觉,人站着都能睡着。进军大西南最后到昆明安定下来,他一觉就睡了三天三夜。

2006年前后,家人经常听到王廷玉问起:“当年我们把红旗插在了畹町桥上,不知道现在那里变得怎么样了。”为了圆父亲的梦,2006年7月,王素萍和二弟陪父母到瑞丽畹町桥,走走看看,合影留念。

照片里,王廷玉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站在连接中缅边境的畹町新桥上微笑着,是那么的欣慰和满足。

一辈子默默奉献

王廷玉大半辈子是军人,他的照片,大多是身着各个时期的军装。新中国成立后,王廷玉就随部队驻扎在了云南,还上了文化速成班。他依然是革命军人作风,随时下连队支农,什么艰苦干什么,和战士们一起种菜、打扫卫生、扫厕所,什么都干。

妻子侯梅兰跟着王廷玉来到云南,也跟随部队屡屡换防,辗转在保山、腾冲、陆良、昆明等地四处奔走,一家人住过茅草房、临时房,漏雨漏风是常事。相继出生的4个子女也跟着不停地转学,从没上过一个像样的学校。

“我这辈子嫁给他,没有享过他的福,苦倒吃了不少,但我不怨他。”侯梅兰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正是困难时期,王廷玉常常打了饭分给战士们吃。有一次,一名战士发烧了,他彻夜未眠地守着直至退烧。“他这一辈子只想着别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

1979年,王廷玉参加了保卫南疆作战。那时候大儿子刚刚参军,也加入了战斗。两父子并肩作战,成为当时一段佳话。想着有一个老革命的父亲,儿子也不能丢脸,老大按照父亲多年的教导,在战场上奋勇向前,英勇杀敌。

很长一段时间,侯梅兰都不知道两父子是死是活,非常煎熬,牵肠挂肚、彻夜难眠,“当时他们几个月没有音信,我想着可能回不来了,遗像都准备好了。”侯梅兰说。

1979年10月,50岁的王廷玉从部队转业到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自觉服从组织分配,到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政治处报到。

从战功赫赫的战斗英雄、资历较深的“老革命“”,到市级医院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工,人生辗转又从零开始。但是王廷玉从没觉得失落,他这辈子就坚信“党叫干啥就干啥,党叫去哪里就去哪里。”从担任医院政治处副主任直至1990年在医院保卫科长岗位上离休的11年里,王廷玉认认真真干好工作,同时还将战功记忆封存起来。

“电话一响,他马上就走了,不分白天黑夜。”侯梅兰不止一次埋怨过王廷玉,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身体也不顾了,仿佛24小时待命,医院有任何事,他都要亲临现场。

原来的老同事李和平说:“老科长做什么事都很用心,我到保卫科报到的时候,他就带着我用一整天时间跑遍所有医院科室去熟悉情况,像一个老父亲引导我,让我很感动。他非常正直善良,看到没有陪护的病人,会主动上前给病人打饭、送饭。”

离休后,近80岁高龄的王廷玉在组织安排下还担任医院离退休党支部党小组长,不顾年迈体弱,一家家登门收缴党费,双手颤颤巍巍一一作登记。

“老科长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先进离退休人员等表彰奖励,无论是在岗工作的11年,还是离休后的29年里,他从没提过军功,也从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医院副院长冉江华感慨道。

一辈子爱党爱国

王廷玉的家在巡津街一个狭窄的老旧小区,不足8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一家人住了20多年,墙面已斑驳脱落,家具还是过去的老样式,老旧沙发上铺着大毛巾,十分简朴。

茶几下,儿女给老人生前买的螺旋藻片、羊奶粉还放着;老人爱看的报纸还摆放在桌上,剪报用夹子整齐夹住放在袋子里……家里一切照旧,仿佛还等着老人来看报、剪报、看电视新闻。

只有老人卧室里摆放的一束菊花,散发出的馨香,喻示着老人已经离去。

侯梅兰眼里噙着泪水,双手摩挲着王廷玉亲手写的那两张薄纸说,这么多战功他从来没有对家人讲述过,更没有以此炫耀过,他自己不居功自傲,也不希望家人借此沾光。

大儿子说,自己小时候,父亲经常不在家,兄弟姐妹都有怨言。但孩子们从小到大都牢牢记住父亲的话:“要爱党爱国爱人民,走正道、做好人。”

长大后,各自走上工作岗位的子女们,开始慢慢体会到父亲那无声的爱。

儿女们打电话回家,第一个抢着拿起话筒的一定是父亲。不善表达的王廷玉一直默默关注着孩子们的工作和生活。

王廷玉一生简朴、淡泊名利,自己从来没有买过一套新衣服,一直穿以前部队发的军衣,直到女儿买给他新衣服,他才换上。

离休后的29年来,患有肺心病、冠心病的王廷玉只住过4次医院,短短几天自己就办出院了。“他有再大的伤痛都自己忍受,就是不想给组织添麻烦,不给子女添麻烦。”大女儿说,到后期他患肺心病已经很严重,但他坚持不上医院。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仍然用钢铁意志支撑着瘦弱的身躯,给儿孙们留下了坚强的背影。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王廷玉曾说一定要收看今年的国庆节典礼。但这个愿望,却成了老人的遗愿。

(责编:常雪梅、王珂园)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