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5日10:16 来源:《工人日报》
5月的长春,繁花似锦。记者走进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47岁的罗昭强正穿梭在蔚为壮观的调试车间内,为一辆辆即将下线的高铁列车“接生”。
“我们调试工好比赋予高铁‘生命’的人,经过我们的手,车灯亮了,雨刷会动了,车门能开合了,整个车好像变活了,这也是高速动车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罗昭强微微一笑。
别看罗昭强说得轻描淡写,这份工作实则难度极高——调试工不仅要让动车组“活起来、动起来”,还要找出并医好车辆所有显性和隐性疾患,确保每列车安全上线飞驰。要当得起这份“高铁医生”重任,动车组所涉技术,调试工必须一一通晓。作为中车长客调试车间高级诊断组技术负责人,罗昭强就是该业务领域当仁不让的“扛把子”。
“一列动车组光电线累计就有24万米长,连接着成千上万设备,仅驾驶室就有2万多条线缆像血管和神经一样密布在面板之下,想及时准确找出列车疾患所在,谈何容易?”本科毕业入厂的调试青工于明远对记者说,“但凡我们搞不定的难题,都得罗师傅出马解决!”
其实,虽然技艺超群,但罗昭强从事调试工作不过4年时间。此前,他一直是中车长客的顶级维修电工,该工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负责维修公司各种生产设备。
“如果在中车长客干了一辈子,却没亲手造高铁,将是我一生最大遗憾!”怀着助力中国高铁腾飞的深情,早已功成名就的罗昭强毅然“半路出家”,转行当起了调试工。
不惑之年再启航,难度可想而知。
罗昭强从“学徒”重新做起,49道调试工序,他一道道跟、一点点学,手机、平板电脑里存满图纸,每天早晚坐班车都在研究。经过半年疯狂“充电”,他迅速在新岗位上完成了“凤凰涅槃”,并以数十项调试方法的创新,为首批“复兴号”准时开通、达速运营扫清了障碍。
“工人的经济技术创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岗位连着大事业,小发明也有大作用。”罗昭强对记者笑语。
早在2013年,罗昭强就在单位开创了工人主持科技项目获奖的先河,是响当当的“工人发明家”。近几年,他创新攀登的步子更是越迈越大。
在罗昭强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一组长约5米、布满开关和按钮的“铁柜”,颇引人注目。作为罗昭强团队的重要发明之一,它能真实再现列车各种功能、模拟各类运行故障,“调试新兵”通过它来学艺练技,仅需3个月就能上岗。
“随着中国高铁迅速崛起,车辆调试人才短缺成燃眉之急。动车组价值高昂,如用实车培训,一旦新人操作不当,就可能导致列车瘫痪,而且,在200多米长的车身里来回走动练习,培训效率也低。为破解调试人才培养瓶颈,我们自主研发出这套整车调试模拟实训装置,就像一个微型高铁医学院,能提升培训效率5倍,每年节约培训经费590万元。因学习效果好,学员学成上岗后可提升调试工序效率20%。”罗昭强神色自豪。
凭借这项创新成果,今年1月,罗昭强从人民大会堂捧回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据悉,该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并“出口”到美国。
实际上,仅去年一年,罗昭强参与的创新项目就申报了21项专利。“新时代产业工人不仅要埋头苦干,更要懂得创新。技术工人的创新源头在生产一线,因此更接地气,更易直接创造价值。”罗昭强目光坚定,“中国高铁已领跑世界,没有可以借鉴的国外技术,我们唯有靠创新去开路。”
因技能高超、创新成果显著,罗昭强3年前喜获“中华技能大奖”,荣膺“工人院士”。作为业内首屈一指的高铁调试大师,罗昭强还积极开展跨工种、跨企业、跨国界带徒,因人施教,定向培养,至目前已培养出6名全国技术能手、8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10名省首席技师、3名市技能竞赛状元、100余名高级技师,有1名徒弟成为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4名徒弟成为中国中车资深技能专家。
“是国家高铁事业的快速发展,给了技术工人展示才能的舞台和成就梦想的空间。身处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我和工友们会竭尽所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努力展现中国工人的力量和作为。”罗昭强说。
相关专题 |
· 爱国情 奋斗者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