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素贞
2019年05月24日07:47 来源:河北日报
“马万水小组”工人使用凿岩机施工作业场面。马万水纪念馆供图
阅读提示
他1949年到河北龙烟铁矿当工人,用铁锤、钢钎,带领工友14次创造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纪录,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他勇于创新,提倡苦干、实干和巧干,探索出一整套矿山快速掘进经验,被推广至全国。在他带领下,“马万水小组”顽强奋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开凿工艺史上的奇迹。
他把自己美好年华,奉献给了新中国矿山事业。1961年8月12日病逝,年仅38岁。
他,就是被誉为冶金战线“铁人”的马万水。
2009年9月,他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被全国总工会评为“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60位劳动模范”之一。
“咱们分班干活,班与班之间进行竞赛”
4月27日,宣化古城春雨绵绵。沿东北方向行驶约30公里,便可到河钢矿业龙烟矿山分公司。这里曾是全国闻名的庞家堡龙烟铁矿,是“马万水小组”的诞生地,也是马万水带领工友们奋斗过的地方。
置身龙烟矿山分公司广场,坐落在南面半山坡上的马万水塑像映入眼帘。这座塑像取材于龙烟矿的矿石,高3.6米,用近两吨铁精粉熔铸而成。从广场到塑像共筑有38个台阶,标志着马万水38年短暂而奋斗不止的一生。
马万水,这位带领工友首创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纪录的掘进者,用他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勇攀高峰的模范事迹,在中国的矿业开发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马万水1949年来到河北龙烟铁矿当工人,这个矿解放前几经敌人破坏,早已千疮百孔。马万水纪念馆工作人员赵彦介绍,宣化的龙烟铁矿是我国第一批恢复生产的大型铁矿,国家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懂技术的干部和工人到矿上工作,马万水由门头沟煤矿调来任掘进五组大组长,兼工区技术指导。
当时,龙烟铁矿巷道坍塌,蒿草丛生,满目疮痍。没有机器设备,没有运碴矿车,甚至连一件像样的工具也没有。26岁的马万水带领工友,在废墟中找来几根生了锈的凿岩钢钎和锤头,砍了几根树干当锤把,肩扛手抬运碴,开始了翻身后的第一班生产。
在矿山工作中,马万水发现,小组工作效率不高。由于工友们刚从农村过来,不懂技术,钢钎凿在石英岩上,光迸火花不见进眼。劳动组织人员安排也不妥当,全组18人全在一个班干活,忙闲不均,存在窝工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马万水首先用自己在煤矿练就的一气打450锤不换手的本领,亲自给工友们把钎传技。他鼓动工友们:“咱们分班干活,班与班之间进行竞赛。”就这样,龙烟铁矿出现了第一个分班干活和开展爱国红旗竞赛的小组。
掘进五组分班干活后,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作用,马万水以身作则,带头劳动,既手把手教工友们凿岩技术和打锤方法,又指点大家如何看角度、炮向以及看装药量。有时工友不小心跑了锤,打伤了他的手,他也不在乎,鼓励大家再练。
“干劲加技术,石头变豆腐!”马万水鼓励着工友们。在他的带动下,小组工友铆足干劲,形成了学技术热潮。一个月后,月进尺从1.7米跃进到6米多。
“当时没有通风设备,放炮后巷道里的炮烟好长时间排不完。为争取时间多进米,马万水就带领大伙儿脱下衣服一块儿往外扇炮烟,待炮烟刚离掌子面不到几米,他们就返回开始下一茬的打眼。”赵彦说。
随着巷道一米米地延伸,掘进过程中冰冷的地下水从岩石缝里蹿出来,像下雨似的淋在他们身上,浇得地上满是稀泥浆,大伙的衣服湿透了,鞋子浸湿了,没有叫苦的,照样干得很起劲。
作为组长的马万水从伙房借来了三条麻袋,让工友们当“土雨衣”用;就近拔来一捆蒿草,让大伙垫在鞋里当“土胶鞋”穿,而他自己什么也不顾,穿着湿透的棉衣,举起铁锤,站到淋头水最大的地方打钎。
工友们在马万水的带领下,在困难中锻炼出了艰苦奋斗、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和坚强意志,他们吃大苦,耐大劳,迎难而上,越困难越是干得有劲。1950年6月,掘进五组用铁锤、钢钎的手工操作,月掘进石英岩巷道23.7米,首创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纪录。
当年,马万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掘进五组被龙烟铁矿正式命名为“马万水小组”。
“必须把苦干、实干与巧干结合起来”
在马万水纪念馆内,有一张“马万水小组”使用凿岩机打眼的黑白照片。这张照片上,一盏明灯照亮着阴暗的矿井,两名佩戴安全帽的工友正在施工作业,凿岩机对准着井下岩壁即将向前打眼开凿。
“在黑色冶金矿山建设史上,‘马万水小组’是第一个在矿山掘进工程中推广使用凿岩机打眼的组织,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也改善了井下掘进的劳动条件。”赵彦告诉记者,勇于创新是马万水带领工友们不断攀登新高峰、创造新纪录的宝贵经验。
1953年,“马万水小组”承担了开凿庞家堡矿第一平峒的任务。当时,国内打平峒采用的是两次掘进法,即先打出小巷道,然后再刷帮成为符合要求的大巷道。马万水反复推敲,提出了平巷掘进一次推进法,大大提高了平峒掘进速度。
马万水在实践中认识到,“加快矿山建设,光靠拼体力是不行的,必须把苦干、实干与巧干结合起来”。
赵彦介绍,1958年初,“马万水小组”在巷道施工时,遇见了罕见的坚硬岩石——大白石英岩,原来十分钟能打成的炮眼,用了半个小时也难打成。为了战胜这种坚硬岩石,他带领工友们反复研究、认真摸索,利用岩石的节理、层理和裂隙,创造出了“中间楔形掏槽法”“旁楔形掏槽法”“稀眼深孔作业法”等十多种不同的“掏槽法”。
“当时出碴装车是用耙子扒,铁簸箕端,既累又慢。随着打眼、放炮技术的提高,碴也多了,再用老办法出碴,就不能及时运走了。”赵彦说,马万水联想到建筑工人用铁锹在铁板上拌水泥,效率高又省劲。他想,如果把岩石崩到铁板上,再用铁锹从铁板上装车,一定又省劲又快。
马万水和工友们商量后,大家都同意试一试。第一次实验,铁板被炸跑了;第二次铁板没跑,但被炸卷了,不但没有提高工效,还影响了装车速度。这时,马万水和工友们研究了爆破的规律和安放铁板的位置,实验终于取得了成功,工效提高了一倍多。
在施工中,马万水和工友们又商议把平峒单轨运输改为双轨,用两台装岩机装车,并在顶板上打好中线标志,以保证掘进质量。除了铁板装车、双轨运输之外,“马万水小组”还陆续增添了电动装岩机、合金钢钻等新式工具,采用了湿式凿岩、机械通风等新工艺,形成了一套多快好省的施工方法,彻底摆脱了最初的笨重体力劳动,为小组攀登新高峰奠定了基础。
在马万水的带领下,“马万水小组”在不断创新中壮大。小组刚成立时只有18人,1956年增加到了100多人,先后进行了数百项工艺技术革新。他们在1951年创出了月掘进51米的全国掘进新纪录;1955年勇攀月掘进128.5米高峰;1957年两次摘取月掘进150.1米和170.1米的桂冠;1958年又一连攀登了4次高峰。马万水带领掘进队成为全国黑色冶金矿山乃至全国冶金战线学习的榜样。
“站在排头不让,把住红旗不放”
“马万水小组”在工作中始终都是严字领先,一丝不苟。干起活儿来,就像在战场上一样,组里没有闲人,人也没有闲的时候,他们掘进快、装运快、支护快,紧张协调得好像一盘运转自如的机器。
“站在排头不让,把住红旗不放。”在马万水奋勇争先精神的鼓舞下,“马万水小组”能打硬仗,能打大仗,在完成每一项艰巨任务中,总能依靠集体的力量,克服各种困难。
流砂层塌方是当时施工掘进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流砂在大断层面前,有时一泻几十米,四五吨重的设备都被冲出十几丈远,对此,“马万水小组”的回答从来都是——“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1955年底,已是采矿部副主任的马万水依旧亲自开钻打眼,困了在机房打个盹,饿了啃几口凉干粮,就连爱人生小孩,他都顾不得上井去看看。
85岁的马万水爱人张淑云老人回忆说:“老马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生产,工作起来从来不知疲倦。1959年底,他被提升为井巷公司副经理后,仍然废寝忘食地到井下参加劳动,即使后来病魔缠身,腿痛得满头大汗,也不愿离开工作岗位。”
1960年1月,“马万水小组”再次创造了独头巷道月掘进435.91米的全国新纪录。冶金部在龙烟铁矿召开全国矿山建设现场会,号召把“马万水小组”快速掘进红旗插遍全国矿山,实现矿山建设的高速度,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再立新功。
1960年,龙烟铁矿850平峒开凿,这里地质结构复杂,岩石极度破碎,“马万水小组”遇到了特大困难——流砂大断层,流砂一泻40多米远,把巷道堵得满满当当,掘进工作被逼停顿了。
“老马当时正因腿痛住院治疗,听到消息就迅速赶回工地,亲自到断层区地段观察,断层露口不停地涌着流砂和石块,他和工友一起探讨解决办法。”张淑云告诉记者,马万水和工友、技术人员先后进行了三十多次技术研究,尝试了十多个过断层的方案,最后采用打桩楔的方法,先架护梁,挡住大块落石,然后再把一个一个粗大的木桩打进流砂里,经过135天的奋战,终于胜利地穿过了这条“拦路虎”。
据张淑云回忆,1960年底,马万水的腿疼已经非常严重,可他拄着棍子照样往井下跑。直到党组织最后下了命令,他才去住院治疗。“老马住院治疗期间,真是‘身在医院心在矿山’,总想着公司工作和生产,直到把1961年生产计划落实之后才算安心。”
1961年8月12日,马万水积劳成疾,因患滑膜肉瘤在北京逝世,年仅38岁。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仍对矿山生产念念不忘,语重心长地嘱咐工友们:“要永远争先进,把党给咱们的红旗保持住。”
相关
代代接力 传承不息
头戴柳条帽,脚蹬水靴,一手叉腰,身后鲜艳的国旗和党旗模型格外醒目……
4月28日上午,“传承弘扬新时代马万水精神企业开放日暨马万水劳模广场落成揭幕仪式”在邯郸市举行,这个原马万水雕像小花园提档升级为劳模广场后,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马万水奋勇争先的精神,传承至今,感召着许多人。
“马万水逝世后,‘马万水小组’逐步扩建为‘马万水工程队’,被冶金部命名为‘开发矿业的英雄掘进队’。”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副部长陈聃介绍,这支英雄的队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曾转移到甘肃、山西等地参加祖国建设。此后,这支英雄的队伍并入了中国华冶,并调至邯郸参加邯邢基地矿山建设。
“马万水为小组奠定了健康成长的基石,他‘站在排头不让,把住红旗不放’的精神影响着小组的每一个人。”陈聃说,一代又一代小组工人犹如接力赛跑一样,将这种光荣传统和马万水精神保持并发扬。
1964年,“马万水小组”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河北龙烟铁矿转移到甘肃冶金公司,去参加祖国大西北的建设。
“老前辈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我们坚决不会给‘马万水小组’丢脸!”陈聃介绍,到达甘肃冶金公司后,没有房子住,他们自己动手盖;在山上打混凝土风机房没有水源,他们就用水桶、塑料袋,从山下往山上提水;支护巷道,没有顶梁起重机,就人抬安装。
到达甘肃冶金公司不到半年,他们又接到新的命令,转移到三九公司的3200矿山。他们坚决响应党的号召,“我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野战军,建设祖国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1977年,该队伍在西石门铁矿创造了冶金矿山平巷独头月掘进1403.6米的新纪录,第20次攀登了全国冶金矿山井巷掘进高峰。“至今他们仍保持着平巷独头掘进月进尺1403.6米、多头掘进月进尺3125.3米的全国纪录。”陈聃说。
上世纪90年代,由“马万水工程队”发展而成的马万水分公司承建了西藏山南罗布萨铬铁矿,队员奋战在雪域高原。虽然高原反应严重,但却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下月掘进183米的高原纪录,用1年时间完成了合理工期3年的工程量。
在长白山下通钢施工的队员们,冒着-37℃的严寒刨冰生产,战胜了17年未闯过的特大断层;奋战在长江南岸武钢金山店铁矿的队员们,在近40℃高温天气下不停施工,连续4次中标该矿工程,建成一条又一条优质矿井……
“我们作为马万水精神的继承者和践行者,将带着新使命,踏上新征程,再创新佳绩,让马万水这面红旗永不褪色,在新一代青年员工的手里继续发扬光大。”作为马万水英雄集体第22任擎旗手,中国华冶邯郸马万水分公司党委书记、经理杨俊表示。(文/见习记者 曹素贞)
相关专题 |
· 爱国情 奋斗者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