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火箭军研究院研究员魏诗卉

追寻导弹梦 科研无止境

2019年05月22日09:23    来源:中国妇女报

原标题:追寻导弹梦 科研无止境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徐旭

□ 张常伟 王秦 孙婧

举止优雅、谈吐大方,时刻淡定从容、信心满满,火箭军研究院研究员魏诗卉给人的第一印象像个清秀的大学生。

然而,翻开她的人生档案,呈现出的却是别样的科研芳华——长期从事某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紧贴实战需求,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国防发明专利26项,被评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对象,荣立二等功,其所在团队获得首届“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2019年4月,她获得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魏诗卉说,自己今日的成绩和荣誉,离不开昔日的导弹梦。

18岁那年,魏诗卉报考了提前录取的军事院校,从天津考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在攻读硕士期间,一次外学调研,她被导弹科研事业深深吸引,并为此做出了选择,毅然选择去战略导弹部队工程大学攻读博士。

海军学子的导弹梦成真,最初却并不“完美”。在她感到跨军种和跨专业的迷茫时,导师王明海教授成了她的授业师和引路人,在导师指导下,她历经三年寒暑顺利完成了导弹武器自主导航关键技术的博士论文研究。

这让她感到,自己一定能找到事业的切入点。毕业后,她来到火箭军研究院某研究所,加入导弹专家肖龙旭的科研团队,如愿成为一名科研人员。

魏诗卉做的第一个课题是精度评定方法,利用自己深厚的运筹学功底,她提出以研制定型为基础,综合运用抽检和发射数据进行精度评定的新概念和新方法。这一课题取得圆满成功,摘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之路无尽头。导弹某关键器件性能保持周期短、测试难,严重制约部队战斗力形成。魏诗卉打破旧的思维定式,独创开发具有前瞻性的测试模型和源代码,为实现导弹武器快速机动发射开拓了新路。那一年,她刚33岁。

搞科研,就要能吃苦、敢折腾。不久,魏诗卉又领着大家迎难而上。

那年,她刚走上高工的岗位,上级赋予一项紧急科研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魏诗卉作为项目牵头人之一,把铺盖搬进了实验室,带领着团队加班加点夙夜攻关。此前资料积累不多、一些关键技术遭遇了“瓶颈”,她遍访名家、查阅资料、反复论证,带领技术骨干研究钻研,不断推演材料、数据和公式。长期夜战,使她身体免疫力和视力下降,家人催她休息,医生开好了假条,但她最终还是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整整3个月,他们最终战胜难题,将方案研究、技术设计、结果分析合成,提出了新技术方案,并顺利完成这项实验,填补了该项技术在专业领域的空白。

从量变到质变,由厚积到薄发。2016年,魏诗卉和团队凭借着多年对控制系统关键单机惯组的认识和技术积累,构建了惯导评测中心,组织了大型实物比测试验,有力支撑了火箭军导弹武器型号竞争研制的新模式,不仅大幅缩减研制与订货的成本,更通过新技术提升导弹的作战使用性能。

在人们的印象中,科研创新就是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游弋于各种方案和数据信息之中。魏诗卉却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科研战士。

“博士、硕士,首先是战士!”每当科研任务来临,她会跟进冲锋到导弹发射的现场,守在科研试验的最前沿。有一次,她和课题组奔赴靶场,在验证全新制导控制方法的实弹发射中,为了第一时间观察导弹状况,她竟然违反本应在几公里以外观察的规定,跑到离发射点位不到100米的地方进行观测。此时现场的危险,她比任何人都清楚,但要在第一时间拿到数据,管不了那么多。

“她有一股拼劲闯劲儿,搞导弹科研事业,没有这股劲儿也不行。”肖龙旭是团队的领军人物也是魏诗卉的导师之一,他的严格在专业学界都是出了名的,却对这位弟子评价不低。

在魏诗卉的科研字典里,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她总是不断超越自我,寻求优中更优。正是这种执着得近乎残酷的科研追求,才淬砺了她的青春锋刃。

魏诗卉明白,创新路上无止境,她还想走更远的路,追更美的梦。

(责编:周洪业、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爱国情 奋斗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