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0日13:58 来源:青海日报
老人在小区内和邻居说着家常。记者 陈曦 摄
老人在家中和社区工作人员谈论着身边的变化。
在西宁市城中区南关街39号1号楼222室,住着这样一位老人:她出生在遥远的俄罗斯,5岁跟随父亲来到中国,19岁来到青海,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与这片热土结缘66载,看遍了西宁的沧桑巨变……
“1952年,我随爱人从兰州来到青海。”今年85岁的孙桂英回想起自己与这片土地的点点滴滴,依旧满目温情,说着一口标准的青海话回忆起了自己的豆蔻年华。
那时,她的丈夫在运输公司开车,每个月有25元工资。她作为社区里少有的能识字会写字的“人才”,被分配到了原青海省汽车一厂家委会,义务服务楼院居民。由于思想进步,工作积极主动,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二年便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随后又担任南关街居委会党支部书记。
“虽然我是一名俄罗斯族居民,但入党是我年轻时最迫切的愿望,能入党就是一种进步,是我一生中最大荣耀。现在我虽然年事已高,但始终没有改变的是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对于入党这件事,老人显得尤为自豪。
“那时咱们国家还没有改革开放,西宁城内几乎都是平房和土房,城里只有稀稀拉拉的一些树,花上半天时间,就可以转遍整个西宁城。”
而那时的孙桂英在只有一间平房一张桌子的居委会里,与几名大妈一同管理着民政救助、治安、妇女儿童、调解等方面的工作,还要负责照顾孤寡老人、冬天安炉子、夏天防漏雨、旱厕清理等繁杂琐事。她以手写的方式上报材料,在楼院黑板用粉笔写宣传标语,用毛笔书写宣传大字报,自制浆糊粘贴标语宣传……
1998年,孙桂英正式退休,她的工资也涨到了150元。随着社区工作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孙桂英发现,她奋斗了半辈子的居委会变了:通过公开招聘,居委会里多了许多年纪轻、学历高的年轻人,他们工作起来有想法、有活力、有干劲。每天路过南关街社区,看到他们富有朝气的脸庞,孙桂英就会想起自己年轻时的“居委会芳华”。现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上提升很大,干劲更足了。
“也不知道从啥时候起,我发现社区的工作方式和我们那时候也不一样了!”孙桂英笑着说。
原来,她指的是南关街社区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和工作方法。现在居民跑腿儿少了,很多时候只要动动手指,远程就能办理日常事务。尤其是城中区城市基层“幸福党建”联盟成立以来,辖区内的各类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全部都充实到城市基层服务中来,讲党课、讲政策、送活动、送服务,一样不落,社区居民的日子过得是红红火火,良好的基层治理环境让居民竖起了大拇指。孙桂英说:“你看,社区居委会办公条件变化再大,始终没变的是共产党服务老百姓的真心,这颗真心永远都不会变。”
“我虽然出生在俄罗斯,但在中国长大,在中国成家立业,这里更像是我的祖国,我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国老百姓。我可能没有太多的见识,对外面的世界,包括俄罗斯的了解还不如年轻人多,但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城中区、西宁市和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来的变化。”她讲这些话时,眼中带着古稀老人独有的彻悟。
虽说年事已高,但老人眼不花、耳不聋,依旧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区发展:“改革开放几十年,青海的变化大,大极了。当时我看到西宁城墙的时候,绝对想不到会变成现在的样子。人们的收入高了,吃的穿的用的都变好了。城里的楼房越来越高,很多新鲜玩意儿,我这个老太太学不会玩不转了。但是我还是喜欢住在这里,没事在社区里走走看看,这里有善良的邻居,亲切的环境”,老人用湛蓝的双眸望着我们笑着说。(记者 陈 曦 通讯员 城中组)
相关专题 |
· 爱国情 奋斗者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