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二十八年后的追寻——追记优秀知识分子典型、和田地区原行署副专员、杰出水利专家王蔚 

2019年03月18日10:58    来源:新疆日报

原标题:二十八年后的追寻

[开栏语]

知识分子是国家建设的栋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宝贵财富。他们用爱国诠释人生的价值,用奋斗折射知识分子的使命。他们中的优秀代表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有的仍然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工作、建功立业。他们的感人事迹,处处闪耀着爱国奋斗的光芒。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是时代最盛开的精神花朵。当前,全区正在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自今日起,本报开设《爱国奋斗在新疆》栏目,推出系列报道,展示新疆和平解放以来涌现出来的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知识分子典型和先进集体。号召全区广大知识分子以他们为榜样,努力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清明,敬宗祭祖。艾拜杜拉·买提沙力老人则带着儿子、孙子,祭拜外乡人王蔚,而且这一拜,坚持了几十年。

30多年前,皮山县皮亚勒玛乡兰干库勒村是远近闻名的“穷村”,艾拜杜拉一家靠沙窝子边的一小块耕地生活。“如果没有共产党,没有党派来的王蔚,皮亚勒玛干涸的土地怎能喝上甘甜的幸福水,我们怎能过上好日子。”艾拜杜拉说。

不只艾拜杜拉一家,被当地维吾尔族乡亲尊为“水神”的王蔚,从1994年安葬在喀拉喀什河渠首左侧后,每逢清明,乡亲们都会自发地来到喀拉喀什河渠首,在王蔚墓前献上丰收的果实,寄托绵绵情思……

王蔚,甘肃省靖远县人,195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1951年来到新疆从事水利工作,1958年受党组织的安排来和田,奉献了一生。他让滴滴涓流自雪山深处汇聚在阡陌交错的农田里,和田各族儿女受惠至今。

28年过去,他从未走出人们的记忆。岁月的洗礼,反而让他的形象愈加清晰挺拔,愈加撼动人心。

一个人的生命能有多长?一个人的生命能有多重?

王蔚来告诉你。

踏遍昆仑四十载

舀一瓢喀拉喀什河的雪水,素手涤净绢帕,吾尔克孜·阿不都吉力力轻轻擦拭着王蔚铜像,眼角、耳窝、衣领……每一处都擦得认真,仔细。

从小听着王蔚故事长大的吾尔克孜,用感恩的心守护着王蔚墓。“王蔚是为民兴办水利的大英雄,是我们和田人的大恩人,是我们最亲的人!”

在和田,王蔚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他早已成为矗立在人们心中的一座碑,高大,亲切,永恒。

1958年春,年轻的共产党员王蔚,带着一批水利工作者,从乌鲁木齐来到和田。穿戈壁越沙漠的征尘还未洗尽,办公室的门便被一群维吾尔族农民推开了。一把枯死的小麦扔在王蔚的办公桌上,一行行苦涩的泪水沿着农民们黝黑的脸颊簌簌淌下,像一块石头砸在王蔚的心头。他紧紧地攥住那把麦子,果断地下令:“走,下乡!”

在几条大河上,王蔚看到了永远难忘的景象:成百上千名青壮年农民,奋力抬起巨大的梢捆和沉重的石头筑坝拦河,为的是把越来越小的河水截上岸去,解救快要干枯的禾苗。

白天,他与和田水利人一起翻沙包,跨戈壁,走村串户,实地踏勘;晚上,他查阅资料,整理笔记,一盏小油灯总要亮到深夜。

没过多久,根据和田实际,他提出了引水与蓄水结合,引水与防渗结合,改进灌溉方法与平田整地结合的“三结合”治水方针。

很快,以改造旧灌区为主要内容、以提高水的利用率为主要目标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和田地区农村轰轰烈烈地展开。昔日支离破碎的渠道被截弯取直,变成了网络般交织的渠系;过去七零八落、高高低低的农田,变成了整齐的条田。

首战告捷,王蔚与伙伴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对和田大小36条河流逐一勘察,综合治理。

和田干部群众说,和田36条河,条条都在王蔚的心上流淌。

当年,曾与王蔚一同修建水库的阿布都拉·吉力力,是王蔚培养出来的和田地区第一批少数民族水利工作者。他感叹:“群众看党的形象好不好,与群众亲不亲,就看我们这些基层干部的言行,对政策的执行落实。”

“这个道理现在也万万不能忘。”和田地区水利局原党组书记阿布都拉·吉力力说。

只为团结幸福水

1985年冬,60岁的王蔚从和田地区行署副专员的岗位上退休,卸下政务,一门心思去实现在他心底埋藏很久的“乌鲁瓦提之梦”。

上世纪80年代,和田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修建控制性高山拦河水库,扩大绿洲耕地面积,显得越来越急迫。

王蔚常常遥望逶迤的昆仑思索,凝视奔腾的河水遐想。“乌鲁瓦提之梦”在他的心底复活了:“在喀拉喀什河上游修建高山水库,沿河而下梯级发电。春天地里有水浇,夏天洪峰被削减;强大而廉价的电流进入绿洲,打井排灌,扩大耕地,发展工业,开发矿产;剩余的河水引入和田河下游‘绿色走廊’,沙漠里挺立起一道道抵御风沙的绿色屏障……”

为了让梦变为现实。退休后的王蔚,没有去享受组织为他在乌鲁木齐安排的养老住所,却带着和田水利人登上了喀喇昆仑山,风餐露宿在高山深谷中,收集着喀拉喀什河上游大量地质、水文、气象资料,为决策者提供了科学依据。

“乌鲁瓦提之梦”在王蔚与和田水利人的共同描绘下更加绚丽多彩,然而病魔却悄悄逼近王蔚。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手也越来越不听使唤。这些事让老伴揪心。“一点小病,别出去嚷嚷!”王蔚从不让老伴在外人面前提起。

“乌鲁瓦提工程可能是我一生中参与建造的最后一项工程,我一定要全力把它建设好。”一忙起来,王蔚就把看病的事丢到了脑后。

正是靠着全心全意为和田各族人民造福的信念,王蔚置生死于脑后,同疾病顽强抗争,一息尚存,奋斗不懈。

“我虽已是60多岁的人了,但与和田各族人民一起战胜干旱、风沙灾害的志向从未改变。”王蔚多次对老伴和儿女说。

临终前一天,王蔚强烈要求,从乌鲁木齐回到和田,“……我要看着和田人民把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好……”

1991年4月27日北京时间13时30分,一架客机平稳地降落在和田机场,一步、两步、三步,王蔚用尽最后的力气走出机舱,望着令他魂牵梦绕的和田大地,望着早已守候在机场热切盼他归来的和田人民,永远闭上了双眼。

让王蔚魂牵梦萦的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今天不仅是集灌溉、防洪、发电等多重效益于一体的大型调节水库,也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我在这里工作了26年,每次站在这雄伟的大坝上,看着这一池碧水,我都被王蔚前辈的深谋远虑、忧国忧民的情怀深深感动。”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管理局总工办主任吐尔逊托合提·艾合买提说。

倾尽一生为人民

一个人离世越久,越被人们怀念,是因为这个人灵魂的光辉,照亮了人们的内心。

1985年7月中旬的一天,和田地区水利局司机艾合拜·牙生送王蔚去墨玉县萨依巴格乡乌鲁格阿塔村。村民听说王蔚来了,准备用烤全羊款待他。羊腿刚刚捆好,王蔚得知,急忙过来制止:“你们一定要宰,我马上就走!”

看王蔚生气了,村民只好把羊牵走。回去的路上,王蔚对艾合拜说:“乡亲们现在还不富裕,绝不能给他们增加负担。”

许多见过王蔚的人,印象都一致:瘦高个,背着黄色帆布解放包,穿着黑布鞋、中山装……王蔚一生勤俭,为了补贴家用,妻子常常去巴扎卖废品。

在排孜瓦提水电站工作期间,和田地区派到那里的工作人员都按出差对待,王蔚却从未领过补贴。一次,水利局的同志代他领了500多元补贴,悄悄交给了他老伴。王蔚得知后,对老伴说:“我是工程副总指挥,是工地上的人,不能算出差,不能领补贴。”最终把钱退了回去。

人们敬王蔚、爱王蔚、信服王蔚,不仅因为他高洁的品格,还因为他心中对群众似水的柔情。

1990年5月,才贯通不久的皮亚勒玛引水渠,因为没有做防渗,乡干部常常要顺着水流查看渗漏情况。皮山县皮亚勒玛乡原分管水利的副乡长阿不拉·托乎提怕弄脏鞋子,索性脱了鞋子顺水渠查看,不小心划伤了脚,被王蔚看见后,他脱下自己的鞋子让阿不拉穿上。

“那是一双手工布鞋,应该是王蔚夫人为他做的。那天,王蔚是穿着袜子坐车回去的。这样的好干部到哪儿找去呢!”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阿不拉语带哽咽。

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倾尽一生为民的情怀是他留给儿女最宝贵的遗产。

如此“踏实”的感觉,在王蔚身边工作过的人都有。“跟着王蔚,可能不会升官发财,但是一定不会走错路。”

“用权以廉、持身以正,王蔚身上的这种宝贵品质,正是今天各级干部不可缺失的精神钙质。”王蔚事迹陈列馆的工作人员吾尔克孜·阿不都吉力力感叹,多一点对王蔚的了解,就多一些“今天太需要王蔚式干部”的感悟。

“人生自古谁无死,奉献精神最可贵。踏遍昆仑四十载,只为团结幸福水。”王蔚临终前留下的这首诗,如今镌刻在他的墓碑上。

这碑文,对死者,是缅怀;对生者,是激励;对后人,是启迪。王蔚走了,但他的精神仍激励着每一位共产党员像他一样,百折不挠、勤勉不倦,永远为着光荣与梦想不懈奋斗。(记者/韩沁言)

(责编:王珂园、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