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贵州:党建引领精准发力 山水相依共建家园

2018年12月26日10:16    来源:贵州日报

善港村驻高峰村工作队入户走访。(资料图片)

12月23日,沿河自治县中界镇高峰村,土家人祖祖辈辈未料到过的新鲜事正一桩接一桩:大棚里的高山红颜草莓开出白色小花,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建,返乡党员罗绪辉家的竹鼠又产崽了……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经开区(杨舍镇)善港村驻高峰村工作队长朱洪伟说:“我们将善港村脱贫致富成功经验复制到高峰村,加强党建强基层战斗堡垒,以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治理、激发内生动力,建强集体经济引领特色产业,力争用两年时间,把高峰村打造成‘贵州的善港样板’。”

一颗治贫灵丹——党建引领强堡垒

曾经,罗绪辉是高峰村乡亲羡慕的打工能人,在广西打工近30年,娶回了广西媳妇,会技术、工作稳定,年收入超15万元,在家乡建起了小洋楼,买了家庭轿车。

如今,他放弃可观的打工收入,回乡在家里养起了竹鼠。他还担任龙门组党员中心户,经常召集几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商量如何配合驻村工作队。

“如果作为党员都不树立志气参与家乡建设,别人再怎么帮也扶不起来!”罗绪辉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身家上亿的善港村党委书记葛剑锋亲自率队千里迢迢来帮扶高峰,展现的正是一名党员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中的觉悟和担当。”

高峰村至今仍是深度贫困村,除了石漠化严重、极度缺水、交通闭塞等客观原因外;主观原因是人才严重流失,3个组147户563人中,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就有160多人,留守的青壮劳力只二三十人,家中无人导致产业落后,人均年收入仅2700元。

9年前的善港村与高峰村面临同样的窘境,在富甲苏南的张家港也是一个后进村。2009年,该村在外经商办企的能人葛剑锋临危受命担任村支书,团结党员、发展党员,与相邻的五新、杨港、严家埭4村合一,成立拥有361名党员的村党委,成立村农业公司流转全村土地,带头发展有机农业。曾经负债的善港,如今村内企业有147家,2017年村集体可用财力超过2500万元,人均年收入超过3.6万元。

党政牵线,穷在深山有远亲。2016年底,党中央要求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2017年10月,张家港市结对帮扶深度贫困县沿河。

“为党分忧、为民谋利,助力同步小康是每一个党员的义务。”今年3月,葛剑锋率善港村党委主动向张家港驻沿河工作队长陈世海请缨,结对帮扶深度贫困的高峰村,他自任总指挥,派出村党委副书记宋海忠任领队、由村干部和农技人员组成的15人驻高峰村脱贫攻坚工作队。

“治贫有千方,灵丹唯党建!”8个月来,葛剑锋先后20多次深入高峰村,要求驻村工作队多形式开展党建活动,团结党员、发展党员、激发党员,建强村支部引领高峰发展。

高峰村17名党员,老龄党员占多数,5名党员长期在外。为了方便外出党员参加支部活动,驻村工作队帮助高峰村成立了网上e支部,把中央精神、支部活动、支部决定、家乡变化通过微信平台告知所有党员。

在3个村民组各设一名党员中心户,负责召集党员宣讲上级精神、商议本组发展方向,并分批组织党员、能人到善港村农村干部培训学校学习。

驻村工作队临时支部与村支部联建,共同走访农户征求发展建议,共同举办文艺、体育、感恩教育等群众活动。

“党建带来的效果让人震撼,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始凸显。”高峰村党支部副书记罗文武说,工作队驻村8个月来,村支部活动比往年多20次以上。

党建引领凝壮志。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激发了全村党员参与、支持家乡建设的激情,青年入党积极性高涨,党支部、党员在乡亲心目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修产业路,罗绪辉负责协调占地纠纷,没有一家人要赔偿。建村党群服务中心,老支书罗贤仁率先拆除牛圈,引领20多家主动拆除圈舍4间、让出家门口的菜地6亩。罗劲松等青年回乡领种百合,积极申请入党,今年已发展预备党员4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名。罗风帆、罗宇帆两兄弟也回乡帮助父亲罗绪辉。

两幅化人新貌——文明美丽催人进

60多岁的村民赵茂花每天赶着20多只羊上山,她总要捏一把树枝,随时清扫羊群拉在路上的粪便。

然而半年前,当驻村工作队员随手捡拾路上果皮、烟头、废弃塑料袋,结队清扫道路时,赵茂花、赵翠翠等村民曾嘲笑他们在作秀。

“我们不以貌取人,但要善于以貌化人。”宋海忠说,善港村能在短短几年内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得益于以党建引领村庄治理,突出以善育人、以文化人,传承弘扬“善文化”, 激发了8000多村民向善向美的内生动力。

村容村貌反映村庄的文明和富裕,衣着谈吐可以看出个人修养和素质。工作队初进高峰村,看到的是路上垃圾、畜粪无人扫,村民家庭和个人卫生不讲究,邻里纠纷较多。

扶贫先扶志。队员从自觉清扫垃圾开始,用一言一行感染乡亲。挖掘整理罗氏族谱、祠堂文化内涵,弘扬土家文化,培育忠孝礼义品格。定期为村民播放主旋律电影40多场,教村民学习广场舞,自编自演歌舞、小品,村寨的家长里短、田边土角在快乐的互动中化于无形。

扶贫必扶智。专门安排两名大学生队员利用周末和暑假辅导学生功课,开展理想教育、兴趣培养、心理辅导、安全教育,从小树立摘穷帽、拔穷根意识。

文化引领润物无声。如今,村民从看热闹到主动抢扫把,乱扔烟头、随地吐痰的毛病改掉了,放牛上山总拿着一把小铁铲随时铲掉路上的牛粪,垃圾全部进了分置村寨或路边的垃圾箱,村组道路、农家院落干干净净,柴草堆放有序。村民把队员当亲人,时常送去蔬菜、时令水果,趁机拉拉家常、说说心里话。

还政于民、还权于民的村民自治初见成效。半个月前,工作队配合村支部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儿媳、好婆婆评选,评选过程竞争激烈,但争而不吵。葛剑锋牵头成立的高峰“善扶康”健康医疗互助基金,首次拟救助因病致贫的村民罗时江、罗宗贤,高峰干群均举手赞成。

对文明美丽的向往必然催人奋进。贫困户杨秀珍成了村务工队负责人,一边到基地大棚跟着工作队干活,一边学习技术,用基地剩余的小苗在屋后建起一个袖珍草莓小棚。她还悄悄染黄了白发:“不能让工作队看不起我们!”

三个集体新业——先行先试开富路

高峰村山脚的两山间,村民叫作七里槽,57栋大棚一栋连一栋。村民把它视作一个神奇的地方,每天都有村民前来观赏,看大棚里亩产上万斤的黄瓜长势有多好,看50元一斤的草莓发芽开花,看美国金瓜能不能结出金子……

3.5公里的狭长地带两百余亩地,为中界镇坡脚村、高峰村与谯家镇大湾村共有,是高峰村最平整、最肥沃的土地。但是稍遇天干就缺水,一下大雨就被山洪淹,已荒芜多年。

当初,听说工作队要在七里槽建大棚,曾遭到部分村干部和村民的非议,开工钱请村民务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投200多万元到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可能泡都不会冒一个。还不如直接把钱分给大家,一步就脱贫了。”

善港村也曾遭遇发展观念冲突。9年前,村党委决定成立农业公司抱团发展有机农业时,部分村民认为卖土地建工厂来钱快。葛剑锋却“三顾茅庐”请著名农业专家赵亚夫进村指导,建成冬暖式大棚160余个。如今,善港有机农场的日本越光大米、无花果、美国金瓜等成了抢手货,带动全村200多闲散劳力就业增收。

工作队没有理会闲言碎语,在当地党员干部协助下,集中流转了3个村常为田边土角扯皮的土地。全部队员一锄一镐平整土地、挖排洪沟、搭建大棚。从安徽请来果树专家,实地勘查土质,规划有机农业模块,选定优质品种。成功试种美国金瓜、有机黄瓜、红玫糯玉米等。今年的有机黄瓜全部被沿河当地人抢购,亩产值超3万元。

外来的干部会种地,让种了一辈子地的高峰人刮目相看。村民杨秀珍、罗来光等主动到基地务工,也为了偷师学艺。当工作队再动员村民流转土地规模种植茶园、建养殖场,大伙都全力支持。

“善港的发展历程与铜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战略定位极为吻合。”葛剑锋说,工作队着重帮助高峰村发展集体经济,已在子弟坝组建成100余亩稻鸭共作试验田;协调苏州银行捐赠150万元,整合东西对口协作资金,收购183亩投产茶园,新建加工检测中心、体验观赏中心和150亩茶叶基地;启动经果林观光采摘园、土猪和鹌鹑养殖、收购土家山泉水厂等项目;继续流转土地,扩大试种成功的有机黄瓜、美国金瓜等特色农业。

发展每一个产业,葛剑锋都与高峰干群跋山涉水亲临现场勘查,身体欠佳的他丝毫没有懈怠。很多朋友劝他:“你财大气粗的,多投点钱就行了。”

葛剑锋却说:“搞集体经济涉及各家各户,比搞企业还要难,既需要懂经营的人才,更需要善于组织发动群众的干部,才能确保脱贫不返贫、致富可持续。”

高峰村党支部副书记罗文武说,看到家乡前所未有的变化,一些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表示春节回乡后,将留下来投身家乡建设。

“红色领航”不仅让善港经验扎根高峰,张家港已发动村、企、部门与沿河50个深度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贵州已与对口协作省市商定结对帮扶覆盖所有深度贫困村。(记者 朱邪)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