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李保国:开创山区扶贫新路

2018年12月21日08:39    来源:河北日报

原标题:李保国:开创山区扶贫新路

李保国生前照片。(资料片)

改革开放40年来,太行山在一点点变绿,山区的百姓在一步步脱贫致富。

35年扎根太行,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始终奋战在科技兴农、扶贫攻坚和教书育人第一线。他把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化作太行山上一片绿、群众致富一条路。

他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在邢台前南峪,村民把李保国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在岗底村,改革开放成果展示厅里,一共五个部分的展板,四个部分里有他的身影;他的骨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土地上……

是什么,让人们对李保国念念不忘?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

在前南峪村,李保国和课题组的同事们苦研技术,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那就在土和水上下功夫。李保国和他的同事以“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为方向,展开对山区爆破整地技术的摸索。

1996年,50年罕见的暴雨重创太行山区许多地方,但前南峪村青葱依旧。当年的荒山秃岭,喜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

“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理论开创了太行山区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循此模式,140万亩荒山披上绿装。

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35年扎根太行山当“土教授”,他和爱人带着1岁多的孩子在山里一待就是4年多;他自配炸药进行数千次开山爆破实验;他跑遍了太行山所有的县……

治山难,治大山里的贫困更难。35年来,李保国用科技之手把太行山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再打造成“金山银山”。

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南和红树莓;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

他一次次探索创新,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老弱病残”进行农业生产的现状,他推出了省力化栽培技术,一次性整地、见枝拉下垂、架设黑光灯诱杀害虫等省工省力的技术广受农民欢迎。

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具有自然阶梯的优势,他开发了干旱山区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将平原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使山地效益达到平原良田的1.4倍以上……

多年来,李保国转战太行山区,技术推广面积1826万亩,培育了16个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打造了系列全国知名品牌,带动省内外10万山区农民增收58.5亿元。

他是百姓眼中的“农民教授”

山里农民念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架子,是个“农民教授”。

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

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国和当地百姓没啥两样。一次下地,李保国的衣服被树枝划了个口子,村里人想给他换件新衣服,他说:“你省点心吧,你把我打扮成上讲堂的教授模样,我咋和农民打交道?农民不认可你这个人,技术传授就会打折扣。”

他说话直白、通俗易懂。

给农民讲课,不能把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教农民疏花,他讲得很形象:“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个人就能吃两个,大家都能吃得饱。”

他传授技术无私无藏,有啥教啥,像农民。

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时,许多村民掌握不好技术要领。李保国要拽住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个多小时才能教会一个人。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成了“技术把式”。

山区百姓念李保国,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是个“科技财神”。

岗底村的苹果,曾是小黑蛋子,一咬一层皮。套袋、去袋、转果、施肥……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村民按工序生产的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上了市场,单个苹果最高卖到100元。

学生们念李保国,因为他不仅是科技攻关的高手,也是甘为人梯的良师。

他常说:“一个人本事再大,意志再坚,力量也有限。我要让更多学生成长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有用之才。”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大批学生被他“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

“沿着李保国的路走下去”,在李保国教授生前工作的河北农大,26支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122支服务小队,正继续行走在李保国教授奋斗过的田间地头,帮扶区域覆盖全省100多个县(市、区),直接参与师生近6万人次,平均每年深入走访3000多人次,为的是让太行山绿起来美起来,让父老乡亲的日子好起来。

他是干部群众眼中的“时代楷模”

11月13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开幕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油画《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生动描绘了李保国教授生前和乡亲们一起摘苹果的场景。红彤彤的大苹果,映衬着乡亲们和李保国教授的笑脸,一位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也记在了人们的心中。

时代楷模,体现在一心为民的目标选择上。

“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穷。”“还有许多山区农民在过苦日子,我必须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从武邑县一个农民家庭走出来的李保国,一直有着浓浓的“三农”情结。

“见不得农民穷”,如今已经成为全省干部,尤其是农业农村系统干部的工作目标,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把科技创新、推广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新型农民培育。

时代楷模,体现在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上。

“常年给这些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每年至少也得有几百万元的收入吧?”这样的问题,李保国不知面对过多少次。事实上,他既不拿工资,也没有占股份。有时候,他甚至还为农民贴上了自己的课题经费。

“我始终认为,农业是公益事业。给农民服务是公益,给农业企业服务也是公益。”他对人说,“国家给我发着工资,一个月八九千元,吃不清喝不清。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我相信,你只要干事就行了,终究会有人认可。”

时代楷模,体现在他“拼命三郎”式的忘我付出上。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保定、邢台,都留下了李保国奔波忙碌的身影。

“4月1日,邢台—南和;4月2日,邢台—前南峪;4月3日,邢台—南和;4月4日,邢台—保定……”一张学生手中的日程表,记录了李保国去世前的行程,它默默无语,却又凝结着万语千言。

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了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个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以身报国”。(记者 袁伟华)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