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把“初心”深耕基层 让“微家”长在身边

——南京江宁区党群微家党建创新工作

2018年12月20日15:4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在以组织力提升为重点的基层党建中,江宁区坚持重心下移、突出问题导向,将“为百姓谋幸福”的初心,扎根到党员作用发挥的一线,成长出一批有温度的党群微家,有力夯实了党在基层的力量,实现了“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一、党群微家的背景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也在基层。但基层党建如何才能做好,如何创新,如何活起来,考验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智慧。特别是随着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化,江宁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了经济发展、市场开放、社会转型、人员流动的特征,党的建设、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等面临新的挑战,党建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不可回避。主要表现为“三个不适应”:一是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与党员结构变化的不适应。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客观上带来了党员结构的改变。在农村型社区,随着年轻党员向城镇集聚及外出求学、务工、经商比例的提升,党员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全区农村型社区60岁以上党员占比达到43%。然而,基层党组织所处环境、担负任务、工作条件、工作对象的巨大变化,传统模式难以找到答案,必须在新时代实践中创新探索。二是基层组织活动方式与党员期待变化的不适应。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必然要广泛开展适合广大党员期望、具有特点的组织活动。无论是党课、载体还是教育,有生命力的组织活动,紧扣时代脉搏、紧贴党员心弦,回答时代之问、解答党员之惑,才能受到党员欢迎。然而,在基层党组织活动中,有的与党员真实需求不完全合拍,有时难以真正入耳入心。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创新,是新时期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广泛的课题。三是服务群众的方式与群众需求变化的不适应。江宁区一直以来在服务群众上大胆探索,持续创新,通过村、社区党组织来实现工作覆盖,引领村居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但与群众更美好生活需求和更高服务期待相比,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方面仍存在服务半径较大、功能集成不够、内容相对单一等一些问题。在提升群众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过程中,实现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职责,才能真正夯实党的基层基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江宁直面基层组织建设短板,改变自上而下“定调子”“给模子”的党建创新模式,给予基层组织足够的创新空间,党群微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党群微家的探索实践

秉承“党建创新是长出来而不是安上去”的理念,江宁区基层党组织通过建阵地、强功能、优服务,打造“四型微家”,集成“五微服务”,激发“三力效应”,真正让党群微家在江宁大地上焕发出生命力。

1、因地制宜孵化“四型微家”,打造“百花齐放”的党群服务阵地。坚持“一支一品、一社一特”,始终从基层实践和群众需求出发,整合区域党建资源、公共资源、社会资源,利用现有的社区服务阵地、集体闲置资产、党员私家庭院、物业服务场地、园区对外窗口等各类空间,打造各具特色、功能实用、根植群众、富有灵魂的“魅力家园”。一是打造党员自发型微家。由服务热情高、责任心强、有群众基础的党员,自发自觉利用自有房屋,建设服务党员和群众的微家。二是打造组织引导型微家。针对一些社区区域面积大、拆迁造成的党员分散,党的基层组织覆盖不够有效等现状,在党员集聚地就近建设党群微家。比如,江宁街道新洲社区,在圩堤拆迁后,所有村民搬入了集镇,社区党总支通过在安置小区边上租用100平方米门面房,以乡情为纽带,创新打造了“红色大篷车”党群微家。三是打造集体众筹型微家。在党的基层组织引领下,调动和发挥有威望的老党员、乡贤人士、国资平台、本土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和资源,打造集党员教育、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功能为一体的党群微家。比如,江宁街道“茶乡浓情”党群微家,联合区交建集团,让农家乐经营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进来。四是打造就近服务型微家。从便于组织建设、便于服务群众、便于社区治理出发,将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到基层“一线”、群众家门口,打造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相融合的党群微家。东山街道骆村新寓党群微家、秣陵街道托乐嘉党群微家,依托乐恒、睦邻红色物业,开展自治、志愿、公益服务,推动了新老江宁人的融洽共处。截至目前,全区建成了党群微家200多个,而且在动态增长,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层次更加清晰、职责任务更加明确,每一个微家都是有灵魂、有个性、有活力的阵地,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教育党员、影响群众的作用。

2、功能实化集成“五微服务”,打造“内涵丰富”的党群服务平台。党群微家将服务功能的发挥放在重中之重,坚持有形的阵地、无形的服务,在个性化探索基础上,逐渐实现了共性化的集成,形成了“五微模式”:一是党建“微课堂”。围绕党员的教育培训,通过专题党课、体验教学、现场互动、主题沙龙等形式,开设群众感兴趣、党员受教育、村民真受益的学习教育“微”课堂。“山茶红”党群微家,开展了“换位党课”创新,敞开大门听意见,更好地改进社区工作。二是活动“微阵地”。强化共建共联和功能集成,通过党建带群建、党建促社建,将工青妇等活动与党组织活动紧密结合,实现党建资源聚焦、服务事项集中、工作力量集聚,确保微家活动不断档,党员群众勤参与。比如,汤山街道青林社区的周棚党群微家,利用废弃的猪圈改造而成,党员群众们平时都会聚在微家里,融洽了邻里关系。三是为民“微服务”。强化微家服务功能,收集、汇总党员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集健康咨询、权益维护、矛盾调处等党员服务、生活服务、公益服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公共服务的常态化。淳化街道的大学城社区,党群微家以全要素党群服务微工作站为阵地,与高校共建党建联动机制,引入大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成为校区、社区共建的桥头堡。四是基层“微治理”。结合全要素网格治理创新,聚焦辐射范围内与村居民利益相关的事情进行讨论,如乡村环境整治、社区物业管理、小区绿化出新等,改变群众上门为党员入门,由党群微家负责人及时召集党群议事会,及时发现问题、商议对策、化解矛盾。五是党群“微家风”。

3、贴近群众激发“三力效应”,打造“深入人心”的党群服务家园。微家说到底就是党员和群众自己的家,最根本、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好党员群众、凝聚起党心民心,努力让微家成为新时代基层党员和群众的精神家园、心灵港湾。一是提升组织力让党建统了起来。党群微家扭转了基层党建和中心工作“两张皮”的局面,通过基层工作的融入、特色活动的开展、党员作用的发挥,让基层组织的核心作用、引领作用更加具体和深入。特别是将乡村振兴、全要素网格治理、公益服务、精准扶贫等工作融入到微家中,真正让党的基层组织成为统领社区工作的“主心骨”。二是增强凝聚力将民心聚了起来。党群微家不是拒人千里之外的“体内循环”,而是充满温情、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以“家”的名义凝聚起的党群服务体系,全面拉近了党员与群众的距离。淳化街道滨淮社区党群微家,设置了群众“微心愿收集表”“微吐槽登记本”,尽可能地给予办理和解释,农村党员干事热情更高,村民感觉也更踏实了。三是激发创新力让组织活了起来。党群微家不仅推动党建工作质的提升,也是社区行政和服务工作提档升级的过程。更为宝贵的是,很多社区书记、党务工作者、基层党员在这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了党性锻炼,理念和思路也得到了新的升华。

三、党群微家的经验启示

1、只有政治功能置于首位,基层工作才不会偏离航向。乡村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精准扶贫、污染防治等基层各项工作,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政治导向才不会有偏差、政策落实才不会有偏向。在微家建设中,坚持把政治功能作为第一位的功能,通过把党的阵地延伸到最基层一线,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央和省市区委的有关精神和要求,以群众熟悉的语言一层一层有效传递,并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2、只有立足服务融入大局,党建引领才能发挥更大实效。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从来都不是“两张皮”,抓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在党群微家的创新实践中,不简单把党建工作等同于业务工作,而是突出党建引领的“主心骨”作用,把党建工作的边界打开,围绕乡村振兴、全要素网格治理、重大项目建设、脱贫攻坚、生态环境治理等中心工作,以党建引领带动工作创新,实现“小创建”向“大党建”转变。

3、只有扎根基层实践土壤,党建阵地才会更有生命力。党群微家不是墙上挂挂、图上画画、来人看看的“盆景”,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功能、打动人心的内涵,才能成为江宁大地上一道道靓丽的“红色风景”。微家建设过程中,坚持从问题导向出发、基层实际出发、群众需求出发,整合基层党建阵地的组织、教育、服务等各项实体功能,打造党建引领组织建设、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让基层党建创新从“展示型”向“功能型”转变。

4、只有投入真情赤心为民,基层组织才能深得人心。基层党建直接面向一线、直接联系群众。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质就是人心,就是通过做好人的工作,来凝聚党心民心。党群微家的实践启示我们,只有带着对群众的深情,带着对事业的执着,带着对组织的情怀,赋予微家功能和内涵,使得每一个微家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灵魂,才能真正让基层组织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才能真正写好组织力提升这篇政治文章。

(责编:高巍、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