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走入群众心中——新疆35万干部“访惠聚”驻村工作纪实

2018年12月17日10:02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走入群众心中

自古边疆稳,则国安;边疆乱,则国难安。占全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安全屏障。戈壁草原、高山大河、沙漠胡杨于此齐聚,构成了令人心驰神往的壮美景象。这里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多民族聚居区,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是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是争取凝聚人心、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举措,是夯实基层基础、巩固党在新疆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干部作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多次强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启动“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以来,自治区各级机关每年7万余名干部驻村,覆盖所有村(社区),累计选派35万多人次。驻村干部牢记重托、坚守一线,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为基层注入了强劲的维稳力量、思想力量、扶贫力量、发展力量。

如今,从帕米尔高原到准噶尔盆地,从天山脚下到塔里木河畔,人心齐了,钱包鼓了,笑意写在老百姓脸上。

给群众稳稳的安全感

平坦笔直的柏油路直通村民家门口,错落有致的民居小院尽显特色,文化广场、国语小学、超市、理发店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自来水、天然气、宽带网络通到家家户户。记者刚走进乌什县前进镇托万克麦盖提村,就被几个维吾尔族小朋友围住,“你好!”“你好!”孩子们争先恐后叫道,稚嫩的小脸上绽放着如花儿般灿烂的笑容。

“没有‘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哪有村里的今天!共产党又回来了!”谈起变化,村党支部书记艾力·吾甫尔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就在几年前,托万克麦盖提村还是深度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村里宗教气氛浓厚,有些村民受宗教极端思想毒害较深,甚至影响了日常生活。

这些被迷惑的心灵是如何走出阴影的?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总领队、托万克麦盖提村第一书记李科琼给出了答案:“做群众工作要走入群众心中,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通过改善群众的生活方式转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工作队驻村后,先后发展了黑木耳、核桃深加工等扶贫产业,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到便民巴扎做生意,建起了安居富民房、幼儿园、小学和便民场所,还经常放映电影,开展知识竞赛、文体比赛等寓教于乐的活动。

为调动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村里推行起“参与赚积分、积分换商品”的管理办法。“过去村委会的院子从来没人扫,现在大家都争着来。有一天,一个有钱的修车铺店主也跑来扫院子,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能赚积分有面子。”李科琼说。

新疆战略地位特殊、面临的问题特殊,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坚定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重于泰山的政治责任,立足抓早抓小抓快抓好,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一系列“组合拳”。协助基层落实各项维稳措施,形成反恐维稳的强大力量,给了群众稳稳的安全感。

喀什、克州、阿克苏、和田等地工作队积极发动群众检举揭发违法犯罪线索;伊犁、昌吉、吐鲁番等地工作队落实常态化走访机制,逐户逐人了解情况,见人见面见思想,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消除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

村里有了主心骨

在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一个名叫塔尔开其克的村庄安静地坐落在昆仑山东坡。对这个维吾尔语意为“又窄又小”的村子,当地村民如今更愿意用“红新村”代称,因为大家希望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把家乡建设成为红色新时代美丽乡村。

几年前,塔尔开其克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党组织。全村只有43名党员,占总人口的4%。村党支部成员普遍年龄偏大、不能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更别说带动引领群众了。

“组织强则乡村强,组织弱则乡村衰。”自治区煤炭工业管理局驻塔尔开其克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王韶辉说,帮助村里打造方向正、力量强的党组织,是工作队的重要任务。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党支部设立了13个村民党小组,实现了党组织对全村273户村民的网格化管理。还严格落实“党务、村务、财务”公开、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等工作机制。

“王韶辉书记和我结成了对子,怎样制定工作计划、怎样组织活动、怎样开会,他都手把手地教我。”村党支部书记铱斯马铱江·祖农感慨:“过去是不会干。现在有了好的办法,各方面工作都上去了,班子团结了,老百姓也拥护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近五年来,新疆将“访惠聚”活动作为抓基层、打基础、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治本之策,选派优秀干部组成工作队进住村(队)和居委会,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重点抓好维护社会稳定、建强基层组织、拓宽致富门路、开展群众工作、办好实事好事、推进脱贫攻坚、落实惠民政策等工作,夯实城乡稳定发展的社会基础。

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各工作队把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重要任务,结合各村实际情况,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从致富带头人到优秀青年村民,一批能带对路子、带正风气的“领头羊”被充实到基层党组织之中,成了村民们可以依靠的主心骨。

人选出来了,还得练就过硬的能力。各工作队通过结对子、专题培训、组织外出学习等方法,帮助基层干部掌握政策法规、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极推进“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规章制度的落实,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各工作队通过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方式,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党员佩戴党徽、亮明身份,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大大提升了党员们的荣誉感。在英吉沙县色提力乡阿依库勒村,今年有58人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软件强起来了,硬件也得跟上。各工作队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刷新村委会的“颜值”,让村委会成为村民们暖心的家园。“原来的村委会破破烂烂,根本没人愿意去,大家想聚在一起热闹下,都没有条件。经过和田地区住建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改造,现在这里每周都有演出,真没想到村里能歌善舞的人这么多!”和田市玉龙喀什镇依盖其村村民吐送托乎提·拜迪说。

助村民“蹚 ”出幸福路

新疆,这块雄奇瑰丽的土地,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然而长期以来,因为历史、社会等因素,新疆存在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等问题,特别是南疆地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脱贫攻坚的任务非常艰巨。

确保2020年全疆各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重要的历史使命。

“要按照‘队员当代表、单位作后盾、一把手负总责’的要求,推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在脱贫攻坚战中打头阵、当先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教育工委书记李鹏新指出。

新疆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深入农牧区一线,围绕精准脱贫,出实招补短板。不仅监督国家每项惠民政策的落实,还通过劳务输出、招商引资、发展产业、培训技能等方式拓宽致富门路。

在遍访民情的基础上,工作队认识到南疆深度贫困地区普遍存在人均土地少、亩产低等问题,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是增收的关键。为此,想方设法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拓宽就业渠道,成了各工作队“惠民生”的重要手段。据统计,近五年来,各工作队开展的实用技能培训惠及3800余万人次,帮助203.6万多名群众实现就业。

自治区审计厅驻和田市古江巴格乡塔木巴格霍伊拉村“访惠聚”工作队,在村里免费办起了技能培训班,开展家政服务、地毯编织、机械维修等培训。“工作队帮助联系工作岗位,只要掌握了技术,就能赚到钱。”村民阿卜杜卡合尔说。

针对不方便外出务工的群体,工作队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公司运作、农户参与的经营模式,把劳动密集型就业平台开到村里,打造脱贫致富的“梦工场”。

叶城县路政管理局驻夏合甫乡达吾干村“访惠聚”工作队为村里引来了服装加工的“卫星工厂”,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村民帕提姑丽·吐尔逊同200多名村民在此工作,每月可挣2000元。她说:“能挣到钱,还能顾上孩子,比种地好多了。”

阿勒泰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驻布尔津县冲乎尔镇合孜勒哈英村“访惠聚”工作队在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成立红叶林民俗家访旅游协会,统一规划管理、按股分红。从协会成立到现在仅一年时间,会员户均增收2.75万元。“从刚开始什么也不会,到现在民宿生意火爆,都是得益于工作队手把手地教。”村民叶尔波拉提·恰木奇汗的民宿暑期接待了1000多人,作为党员示范户的他信心更足了。

“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积极发挥宣传队的作用,运用“苞谷馕”式的语言,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宣传脱贫致富经验、脱贫致富案例、脱贫致富能手。利用农牧民夜校载体,提高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法治意识和劳动技能,引导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积极劳动脱贫致富。

“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从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着手,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或与民营企业合作等方式,引导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一个个“贫困村”变成了“养驴村”“玫瑰村”“雪菊村”……特色产业构成了一副绚丽多彩的田园美景,托起了群众致富的梦想。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策勒县乌鲁克萨依乡阿克其格村“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很欣慰,不久前,他们收到了就读于南京大学的村民古丽苏杜姆·麦提阿卜拉的一封信。

“两年没回家乡了,觉得一切既熟悉又陌生。低矮的土房子不见了,变成了宽大漂亮的安居富民房。家里通过合作社养了羊,有了稳定的收入。刮了胡子的父亲,露出头发的母亲,变得更年轻了……听父母讲,这些变化都离不开策勒县人民医院‘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我要由衷地为你们点赞,有你们真好!”信里写道。

只有惠民生,才能暖民心、聚民心、稳民心。像阿克其格村一样,在大小村落、社区里,全区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从稳疆安疆的战略高度出发,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办惠民生的实事,解决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各族群众安居乐业。

据统计,仅2017年一年,“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累计走访群众3167.01万户次,投入5.26亿元,慰问群众186.29万次;投入13.13亿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47.95万件,切实把群众工作做到了老乡们的心坎上。

“物质条件好了,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也要跟上趟,我们现在连乡亲们刷牙都得操心。”疏附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郑创笑着说。驻村以来,各工作队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传播现代文化理念,弘扬科学精神,引导各族群众逐步走向世俗化、现代化。近五年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685万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达到3.2亿多人次。

“现在不但家里干净整洁,村民们养成了洗漱、洗澡的好习惯。村里还经常开展舞会、运动赛、读书会等活动,生活非常丰富。”阿克苏市喀拉塔勒镇克地木阿依玛克村村民阿依木尼沙·吐尼亚孜开心地说。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

“要经常走访,坚持每两个月与结对认亲户开展一次交流活动,从日常生活入手、从具体事情做起,共创共建、增进感情,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向全疆各级干部提出要求。

全区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把民族团结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和“四同四送”(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送法律、送政策、送温暖、送文明)等活动。仅今年上半年,就开展民族团结联谊活动39万余场次,参与群众达到1872万人次。

干部们聚集村头、深入地头、坐在炕头,与亲人们拉家常、话脱贫,帮助结亲户解决实际问题,一起谋划着未来的好日子。许多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农牧民,也在亲戚的陪同下感受到乌鲁木齐等城市的现代生活。

彼有真情在,我有赤诚心。座谈会、联谊会、参观考察、双语学习、文体活动、志愿活动……广泛开展的结对认亲活动、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让干部群众情同手足、亲如一家,让民族团结之花竞相开放。

新疆国际博览事务局干部高禄智每两个月都会去喀什市浩罕乡库康村的“弟弟”亚森江·买买提家住几天。“吃农家饭、睡农家炕、分拣农产品,我就是亚森江的家人,今年准备帮他扩大农产品加工厂的规模,带动更多贫困户一起脱贫。”

湖南援疆干部周邦宇半个月内帮助托克逊县夏乡托台村低保户伊拉音·阿布莱孜卖掉了500多公斤葡萄干。伊拉音感动地说:“以前我把葡萄干拉到公路边去卖,三四个月也卖不了这么多,汉族哥哥在网上这么快就帮我卖完了。”

自治区地矿局干部黄伟林的“亲戚”是温宿县吐木秀克镇吐木秀克村村民阿依木尼沙·胡达拜尔地。阿依木尼沙独自照顾读高中的儿子和读初中的女儿,生活十分辛苦,黄伟林常到家里看她。今年离儿子高考还有一周,阿依木尼沙因病住院,得知消息的黄伟林立即请假到了村里,为备考的孩子当起了全职“保姆”,买菜、做饭、洗衣、辅导功课。“多亏了黄伟林,帮助我们这个家庭渡过了难关。”阿依木尼沙说。

一颗颗鲜红的石榴籽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亲亲热热,幸福甜蜜。如今新疆的各族人民就如同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如水滴融入大海

地处帕米尔高原的坎尔洋村,平均海拔3000多米,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极差。村落南北跨度27公里,跑下来要将近一个小时,224户人家散居在这里,以种植小麦、豌豆、青稞等作物为生,增收空间极其有限。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办公室副主任熊七洲今年2月份被任命为塔什库尔干县迪尔乡坎尔洋村第一书记,任期三年。一出校门就在机关工作的他,初到基层,就被安排了一块“硬骨头”。

“村干部常年在高原上生活,有的甚至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计算机,在领会党的政策方面有一定困难”,这是熊七洲开展工作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为此,他积极联系,组织10名村干部、村民骨干参加自治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培训结束后,明显感觉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熊七洲说村里的护边员尕瓦尔现在每次开会都提很多意见建议,还带领邻居们种起了大棚蔬菜。

“我没在农村生活过,刚到村里时,也没想好发展什么产业能带着大家致富。”熊七洲说自己怀着小学生一样的心态,组织返乡大学生、农牧民党员、村干部一起座谈,听大家的想法和建议,再比较论证,最终确定了“短期发展特色产业,长期发展旅游业增收”的脱贫攻坚思路。

“这是紫花苜蓿,这是大果沙棘,都是通过平整村集体土地种的,能增收不少!”熊七洲兴奋地介绍着村里发展的各个项目,“我们还要打造一个塔吉克风情的旅游基地,你看,这边建叼羊广场,那边弄一个民俗文化馆。”指着正如火如荼建设的旅游工地,熊七洲脸上堆满了笑。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与群众同吃同住中,才真切感受到群众的苦、基层的难,提高了实际工作本领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段经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熊七洲深有感触地说。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历来是矛盾问题的发源地、聚合点,是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自治区党委把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作为改进干部作风、培养锻炼干部的重大举措,明确提出“要真正建设一支政治上坚强有力,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同时,各级党委始终坚持“三个不吃亏”的用人导向,全区先后提拔、重用一大批在“访惠聚”驻村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在广大干部中引起了不小反响。

一半人员沉到基层,一半工作时间用在基层。在新疆,各级干部们已经习惯这样的工作节奏。和熊七洲一样,驻村干部们在基层这块磨刀石上,褪去了“三门干部”的书生气,成为了基层工作的行家里手。

许多驻村干部说:“过去在机关,习惯和文字打交道,驻村后学会了和群众打交道。我们和老百姓一起劈柴生火、烧水做饭,上他们的炕头,增进了感情。很多老百姓老远看到我们就打招呼,问我们工作忙不忙,告诉我们要注意身体。”

有人说:“过去是政策制定者,现在是政策的落实者。过去总是在办公室闭门造车,现在通过深入第一现场,明白了老百姓的诉求,今后想问题会更有针对性。”

还有的单位“一把手”反映,驻村使不少干部就像变了一个人,过去在机关默默无闻的人,驻村后生龙活虎,责任心强了、能力强了、作风强了,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变了。

水滴融入大海,就永远不会干涸。干部融入群众,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力量。

近五年来,全疆35万名驻村干部在基层一线服务群众,经受住了工作锻炼和实践考验。他们也以砥砺奋进和栉风沐雨的精神,在保稳定、强基层、办实事、助脱贫、促团结、聚民心等方面绘就了新疆发展的新画卷。

如今,行走天山南北,千年的丝路孕育着崭新的理想,悠远的驼铃在加入时代的合唱,一张张的笑脸映照出新时代的曙光。(记者 胡馨木)

(责编:谢倩、黄瑾)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