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依托党建提升首都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黄洁

2018年12月12日10:06    来源:法制日报

原标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王军在北京邮政系统工作。不久前,他在自己居住的北京昌平区龙泽苑社区获得了一个新称号“最闪之星”,起因是他作为党员回社区报到,主动接洽给社区装上了智能快递箱。

提起高波,达智桥胡同里的居民几乎无人不知,他是西城区广内街道办公室主任,不过让他被胡同居民认可的是他另一个身份——街巷长。

最近,住在夕照寺社区40年的梁萍老人有点爱操心,走到楼门口就盯着灭火器在不在,走在路上看见狗粪就铲起来……因为她也有了个新身份——小巷管家。

2018年1月,“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作为北京“1号改革课题”向全市推广。自那之后,70余万名像王军一样的在职党员回到社区报到,1.49万名街道处、科级干部走下大街和胡同担任街巷长,并带动由社区居民组成的“小巷管家”志愿队伍,形成合力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家门口”的治理难题。

在职党员“认领心愿”服务社区

今年以前,在龙泽苑社区住了10多年的王军,从没想过自己和社区会变得这般“亲密”。这个改变就发生在今年4月,他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回社区报到后。

“我们社区有130多名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后共同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凡是涉及社区建设的事,书记都会在群里@我们,邀请大家一起参加讨论。”王军告诉记者,这多半年,社区西侧院子筹划建篮球场、东边要建老年餐桌等事项,他都参与了意见,一下子就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

不过,作为回社区报到的党员,王军最关心的是如何更好发挥作用,为社区服务。幸好,龙泽苑社区党支部想出个好方法——“心愿认领”。“我们让居民提出愿望和需求,再让每位在职党员根据自己的专长认领心愿,结对子开展服务活动。”社区书记伊然说,需求明确,在职党员立刻行动起来,纷纷认领了自己的服务项目,很快社区里就多了书法培训班、法治宣传课、暑期编程小课堂,社区里的设施维护都被党员“包了干”,再不用社区操心了。

王军在邮政系统工作多年,听到居民对社区信报箱破旧的反映,立刻找到伊然,申请为社区更换智能快递箱。经过王军的居中协调,不久前,龙泽苑社区的智能快递箱已安装完成并正式运行。不仅如此,经过王军牵线搭桥,中国邮政北京分公司党支部还与龙泽苑社区党支部结成了对子。

“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在职党员,能够回到社区为居民们做点实事,更加体现出了党员的先进性。”王军说,报到至今,他只有两次社区支部活动没参加,一次是因为加班,另一次是因为出差。

伊然则对记者说:“有了党员的参与,社区生活添了活力,社区的难题也变得没有那么难了。”

龙泽苑社区发生的变化并非个例。记者了解到,在西城区开展的“进千门走万户”活动中,在职党员广泛入户听取社区民意,帮助居民解决实际问题;通州区的“社区服务我承诺、社区发展我建议、社区治理我行动”活动,更是在居民生活中凸显了在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支庞大的力量正在北京环境整治、教育培训、政策咨询、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街道干部基层报到打通“最后一公里”

自从2017年4月当上了达智桥胡同街巷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高波工作的“主战场”就从办公室改到了胡同里。他的手机号就写在胡同口的公示牌上,这里的居民们遇到难题都会找他来帮忙。

从一条脏乱差的乱巷变身如今的传统风貌街,达智桥胡同经历了艰苦的整治过程,怎么才能让整治成果不反弹,是高波现在最关注的事。今年“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行之后,西城区将其在胡同街巷治理中进一步延伸,开展“小微执法”,授权街巷长组织社区层面的联合执法,这让高波的工作越发得心应手。

“今年夏天,有个居民给我打电话,说胡同里有一家商户正在改造窗户,又要开墙打洞。我立刻警惕起来,马上联系了城管执法队一起赶到了现场。”高波说,幸亏处理得及时,当晚商户就把窗户恢复了原貌。

与高波一样,东城区东四街道组织部部长高洋,在“吹哨报到”机制推行后也下到了东四街道二条社区,当上了这里的社区专员。用高洋自己的话说,她就是百姓的通讯员,是社区难题的“吹哨者”。

到了社区没多久,高洋就听到居民们抱怨,东四四条胡同实施“垃圾不落地”之后出现了垃圾暴露问题,非常影响周边住户的生活。认真听取了居民意见后,高洋开始“吹哨”,协调胡同物业公司与社区常务会、居民代表展开三方座谈,商议解决方案。果然,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和积极参与,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之前我是高跟鞋、小西装、办公楼里工作忙;现在变成平底鞋、休闲服、走街串巷服务居民。”高洋笑着说,“社区工作多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可对居民们来说却是他们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小问题考验着基层治理的大智慧。”

截至今年9月底,北京全市已经选派了街巷长1.49万名,走进了约5000条大街、1.4万余条小巷,他们成为了破解服务群众、抓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

创新形式发动群众共治门口事

“群众的事情群众办”,在党员回社区报到、干部到基层报到的同时,发动基层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也被涵盖在“吹哨报到”改革的范围内。随之,遍布全市的“小巷管家”志愿队伍应运而生,

梁萍便是这样一名“小巷管家”。“社区招募时我当时就报了名,认领了夕照寺西里主线。”为了管好自己这条巷子,梁萍在小巷地图上用彩笔标注了每一栋房子、每一棵大树、每一个花箱、每一个宠物便纸箱的位置,还把居民情况也都一一进行了标注。每天“三巡”是她的常规任务,随手能做的小事就随手做,做不了的就报送街巷长解决。如今,夕照寺社区还建成了“家门同心管家团”,小巷管家不再是单一个人,而是更有力量的团队。

记者了解到,北京目前已经招募1.3万余名“小巷管家”,履行“每日巡、经常访、及实记、随手做、实时报”等职责,在家门口街巷环境整治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创造力并不止于此。

记者在东四街道六条社区采访中注意到,经过环境整治后的街巷中,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处“微花池”,栽种着不同品种的花木,花池内还都有一块小标牌,写着人名。

东四街道工委书记荀连忠告诉记者,这是东四六条社区“胡同花园花友汇”的花友们认领的,而这花友汇的由来还得从东四街道“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说起。当初,东四周边胡同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突出,为了改善环境,街道利用“吹哨报到”机制组织党员干部深入背街小巷,到居民院子里与居民一起开展环境整治,打造了“周末卫生大扫除”这一品牌。如今,这项机制已在全市推广。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群众从开始“站着看”变成了“跟着干”,再到后来主动献计献策献本领,自发提升居住环境。

57岁的李健,是东四六条社区花友汇的会长,现在花友已经有了120多人。“我们这个花友汇开始都是爱养花的人,把胡同清理出来的角落都改成了花池、廊架,让花友自己认养。时间长了,大家热情越来越高,互相比谁养花养得好。现在,想要认领都得要竞争才行!”

李健说,有了养花这个平台,胡同里拆违建、建景观,还建起了“口袋公园”,环境是越来越好。

据统计,今年前9个月,北京全市在职党员回社区参与各类活动49万余次,为民办实事40412件。八成以上居民对背街小巷环境整治表示满意,超过九成居民对开墙打洞、无证无照经营和老旧小区整治表示满意。同时,今年一、二季度群众安全感也同比提升了1.4和1个百分点。

如今,走在北京街头巷尾常能听到这样的感慨:“现在时刻能感受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就在我身边。”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