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03日10:45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174个党群服务中心拔地而起,124个精准扶贫就业基地重点布局,108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初享红利,79个村光伏扶贫项目精准覆盖……数据展现的不仅仅是脱贫攻坚战的“台前答卷”,解读的更是一串抓党建促脱贫的“民生密码”。
“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年年有洪涝,岁岁闹饥荒。”河南台前县是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三山一滩”脱贫攻坚主战场、省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县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脱贫扶贫,奏响一曲攻坚拔寨的凯歌。
集约性投放干部资源
为如期摘下“贫困帽”,该县出台《关于进一步引导干部到乡镇和重点工作一线任职的意见(试行)》,选优配强9个乡镇的党政正职,调整加强了服务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较重的20余个单位领导班子,把年富力强、能打硬仗的干部调整到脱贫攻坚关键岗位上。同时,坚持“应派尽派、硬抽人、抽硬人”原则,先后选派287名驻村第一书记,组建146个驻村工作队,组织4647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3548户贫困户。
吴坝镇晋城村驻村第一书记侯召磊就是其中的一员。作为县人才办综合办公室主任,对于扶贫扶智,他有着比旁人更深刻的体会:“很多贫困户之所以穷,不是不干,是不会干。”他曾想:全县9个专家服务团198名专家人才,如果能够投身脱贫攻坚一线送技术,那才是真正的及时雨。很快,他的期盼就变成了现实。3000余名外来人才投身创业、120余次“人才直通车”活动日常开展、10个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室陆续成立、23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接踵而至、3700余项技术难题迎刃而解……田间小路上、蔬菜大棚里、种植养殖场间……干部、党员、人才、群众的欢笑声、脚步声,合成众志成城齐攻坚的“协作曲”。
“这是一场输不起、也不能输的攻坚战,必须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脱贫攻坚上来,把最好的资源调度到脱贫攻坚上来,把最强的兵力充实到脱贫攻坚上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县长王俊海斩钉截铁地说。
立体式提升“先锋指数”
近日,一场有关要不要养牛的“口水战”在清水河乡丁李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上演。“咱没技术怕养不活,我支持第三方养殖场代养。”“县里派专家指导咱,怕啥,自己养。”……争论声此起彼伏。“自从去年盖了新村室,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而且村村都在上演。”该村党支部书记丁同春说。
该县按照统一规划设计、建筑风格、服务标识、编排序号等“六统一”标准,投资6000余万元,新建和提升党群综合服务中心174个,将基层党建、体育健身、卫生医疗、电商物流、百货超市、金融网点等进驻服务中心,同时添加党徽、党旗、远教站点、基层党校等党建元素,定期开展“党员主题日”活动,凸显阵地政治功能,推动其成为集议政议事、组织生活、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红色地标”。
为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助力脱贫攻坚的“先锋指数”加快转化为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该县开展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奔小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施了农村党员设岗定责量化管理,评选三面“红旗党支部”和三方面“党员红旗手”,提亮党员服务奉献的底色。同时,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分别制定印发了农村基层党支部“五化”建设和县直机关党支部“六个基本”目标任务及标准,推进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走前头、作表率。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此,侯庙镇许集村村民许庆红感受颇深。许集村从前是一个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村里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自从许延随当了村支部书记,俺村一年一变。”2014年10月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许延随带领村党支部积极想法子、跑路子、引项目……如今村里有了家具加工厂、厨房电器厂、山鸡养殖场、管道管件厂等,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产业支撑破发展瓶颈
天刚蒙蒙亮,家住清水河乡尖堌堆村的党员李洪勤就第一个来到村里的面粉厂上班了,一到厂里就开始打扫卫生。“自从厂里成立了党支部,感觉一下子找到组织了,找到家了。俺要是不带头干,就对不住党员这个光荣身份。”他一边扫地一边乐呵呵地说。
自从2016年8月成立了全省第一个扶贫就业基地党支部——奥玺诺服饰党支部以来,该县按照“应建则建、宜建则建”原则,统筹“点、链、块”设置党组织,先后围绕羽绒、化工、汽配等主导产业成立了“八大产业链”党建办公室,探索建立全产业链党组织,又依托农业产业化园区、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通过地域相邻联合建、行业相近分类建、村企互补结对建等,块状规划、成片推进党组织全覆盖。目前,建立行业联合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流动党支部近百个;开展了园区党建“先锋堡垒孵化行动”,成立县产业集聚区“先锋堡垒孵化中心”1个、“先锋堡垒孵化基地”3个、“先锋堡垒孵化点”35个。“自从俺厂成为先锋堡垒孵化基地,党员带头干,顺带着其他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也起来了。”台前县恒润化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曹泽允深有感触。
为补齐村集体经济这一短板,该县从产业带动型、股份经营型、资产盘活型等7个方面,探索“合作社+农户”“公司+贫困户”等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项目。目前,建设农业产业化扶贫基地18个、“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园区50个、发展特色农业7万亩,带动47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另外,立足长远厚植发展基础,建设124个精准扶贫就业基地,配套安装了分布式光伏项目,将扶贫就业基地产权和光伏发电收益明晰为村固定资产,每个车间年均增收2-3万元。(通讯员 王俊奎 白淑娟)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