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6日09:40 来源:农民日报
“通讯靠吼,交通靠走,靠天吃饭,广种薄收。”这是昔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裕河镇凤屏村贫困面貌的真实写照。
“凤屏的气候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村党支部决心带领全村群众种茶树,但当时许多群众不愿意。”凤屏村党支部书记黄永有说,自己就率先种植示范,让群众看到效益,村党支部又顺势多次进行动员鼓励,激发了群众种茶热情。如今,茶产业已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陇南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郃说,为了给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陇南市启动实施了以推进“党委管村、干部帮村、能人治村、产业富村、人才兴村”为主要内容的“五推进工程”,将集中利用3年时间,全面提升农村党组织的引领力,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建强基层组织,乡镇党委是关键
“抓党建促脱贫、促乡村振兴,乡镇党委是关键。”陇南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陇南大力推进“党委管村”,实行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分片包村制度,定期督查考核村级党建工作。同时,陇南还强化驻村帮扶工作力量,帮助农村建强基层组织。
“我们乡党委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两当县云屏乡党委书记冯红波说,云屏乡党委向全乡每个村党支部都选派了一名党建指导员,在每个支部确定了一名党建骨干,不断完善“一岗双责”工作机制,实现了乡村干部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由“经验型”向“创新型”、由“粗通型”向“专家型”的“三个转变”。
2017年8月,赵亮被选派到文县范坝镇高桥村任“第一书记”时,高桥村党支部呈现的状态是软弱涣散,作用发挥欠佳,同时村里一些群众有“等靠要”思想,正气不彰。面对村党支部及村子发展现状,他决心从建强组织这个关键环节入手,改变村党支部“‘主心骨’不硬、群众不信任”的局面。
“进村工作第一步,我的选择是亲力亲为带着干。比如,在低保评定等工作中,我带着村干部严格走程序,邀请群众积极监督,全面走访申请者。在这一过程中,村党支部的议事决策程序也逐步得到了规范。”赵亮说。
如今,高桥村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走上了“党支部+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发展之路,原本想外出打工增收的几名村干部在赵亮的引导下留在村里筹资办起了茶厂,带动17户贫困户抱团发展。同时,村党支部还将两名能人吸纳进“两委”班子,村班子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陇南基层干部普遍认为,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只有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班子,推进“能人治村”,乡村振兴才会有希望。
西和县石峡镇潘湾村曾经是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这几年,潘湾村的发展是一年一个台阶。”村党支部书记潘仓平说,由村党支部牵头,探索建立了“党支部+龙头企业+村集体”的模式,引进投资成立了西和巧乡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突破。当前,潘湾村正依托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韵等优势,大力培育乡村休闲旅游。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自“五推进工程”实施以来,陇南市全市各县区积极结合农村“三变”改革,由乡镇党委和驻村帮扶力量指导帮助村党支部,在每个村选好富民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创办专业合作社,按照“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电商”的模式,用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土地等资源控股或入股,动员农户、贫困户入股,为贫困户无偿配股,实现党支部领导、合作社运营、村集体控股分红、农户和贫困户持股增收。为此,陇南市将扶持110个村党支部创建集体经济发展示范点,为全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基层组织搭台,人才唱“大戏”
“村里来了大学生村官,电商做得红火,解决了我们村里土特产销售的大难题。”记者在陇南市武都区洛塘镇和平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尹清朝说。村委会副主任武宏是选聘到村里任职的一名大学生村官,他到村任职后,发现农户家中普遍有土蜂蜜、山野菜等优质山珍土特产,但始终没有一个好的销路。经过深入调研,武宏建议村里走电商扶贫路子。
涉足电商之初,武宏自己注册了网店,帮助群众销售香菇、木耳、土蜂蜜等土特产品,效果不错。随后,在和平村党支部的支持下,武宏成立了和平村宝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创建了“和平村宝”特色农产品品牌。
目前,和平村宝品牌现已开发了10种特色产品,2017年为村集体创造经济纯收入2.78万元,预计2018年底村集体收入增加8万余元。
武宏是陇南市众多农村实用人才的缩影。陇南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陇南将通过实施“五推进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人才的培养机制,着力培训乡土人才,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人员等人才回乡创业,带动农村发展。为此,陇南将在每个村选拔3-5名各方面的技术能手,集中培训,使他们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群众掌握实用技术,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记者吴晓燕鲁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