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新时代 新担当 新作为 典型风采】

群众的需求就是干事的动力——记平定县委副书记李海民

2018年11月14日08:44    来源:山西日报

原标题:【新时代 新担当 新作为 典型风采】众的需求就是干事的动力

沉腰、挥臂,䦆头稳稳扎进土里,前后撬动,再侧过䦆头砸碎翻出的土块,朝阳下,李海民刨地的架势很是内行。

初冬、微凉,不一会儿工夫李海民的衣领已经湿透,一旁的红薯也堆成了堆。

“家里今年收成咋样?”“小子在城里的房买在哪块了?”“孩子学习咋样?”……喘着粗气、拉着家常,李海民和大伙很是熟络。

11月8日,距离“半沟红薯文化节”还有3天时间,作为半沟红薯的代言人,李海民心里始终牵挂着,今天又一次来到村里了解文化节的筹备情况。

“作为县里的领导干部,为红薯代言会难为情吗?如果推广不成功,考虑过别人的眼光吗?”记者问。“也考虑过,但百姓需要,那就是干事的动力,给百姓办实事更重要。”李海民说。

半沟村,坐落在平定县一座大山里,村子依山而建,层叠错落。小山村没啥资源,山上的“漏地”种粮也难有好收成,半沟村人祖祖辈辈守着几亩薄田,也没个赚钱的道道。

半沟村人口中的“漏地”,实际是土壤比较稀松的沙土地,土质松软,饱水性差,可这“漏地”恰恰是种红薯的好地。半沟村几乎家家都种着几亩红薯,种出的红薯更是味道香、入口甜、口感糯,只是苦于没有销路,大好的红薯难卖上个好价钱。

2016年,李海民下乡调研“三农”工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创新思路,提出由政府搭台让农产品唱戏,在阳泉市举办了“半沟红薯文化节”。文化节上,免费品尝的红薯让市民尝到了半沟的香甜,直播平台上10余万次的点击量更把半沟村拉进了“地球村”。

“销路一下子打开了,大伙都尝到了甜头,村里山坡上荒了好多年的地也都重新捡起来了,现在咱半沟的红薯根本不愁卖。”谈及文化节,半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培银乐开了花。

在李海民多方协调和有力推动下,不仅半沟红薯成功申报了无公害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半沟村更成了全市唯一的省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2017年,全村红薯种植面积达1100多亩,年产量达150万公斤,红薯产业纯收入近500万元,人均收入1.1万元,占村民人均收入的近九成。半沟村的成功,还带动了周边7个村共同发展红薯种植,累计达5500亩。

与此同时,半沟村还建起了可容纳300吨红薯的恒温库,引进了整条生产线,把以往没法卖只能扔掉的“边角料”小红薯,做成红薯面、红薯粉。如今,一条集红薯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富民产业链已初具规模。

时至晌午,大伙围坐在村委会里,午饭就是刚刚的劳动成果,红薯甜,大伙笑得更甜。

日头向西,李海民马不停蹄地赶往将军峪村。将军峪,全村108户人,没资源、没加工业,人均耕地2.5亩,全村三分之一是贫困户,是典型的纯农业贫困村,将军峪的脱贫也是县里有名的“硬骨头”。

刚到村头,就看到成百上千的大白鹅曲项高歌,招呼着大家。

为了帮助将军峪脱贫,李海民创新“合作社+贫困户+扶贫资金”模式,帮助村里发展养殖业,建起了养鹅合作社,鼓励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经营,有劳动能力的在养殖厂务工发工资,没有劳动能力的,合作社给他们分红。

“我腿脚不太灵便,不能干重活儿,在合作社帮着养鹅,现在一年也能赚一万多元。”去年刚刚脱贫的村民范瑞增,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起了养鹅厂一年的效益账——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每年有一万多的收入,土地流转的4户每户收入1110元,村里的贫困户每户能在合作社分到300元,合作社还能上缴村集体2万元。明年,合作社计划把养殖规模扩大到万只,为大伙增收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村里环境。

几年来,李海民走遍了全县的42个贫困村,上千次的进村入户,摸底排查,认真分析,帮助村里选到了一批真正符合村情、带动群众致富的产业。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4862户10427人的脱贫任务,33个村整村脱贫,贫困发生率由4.05%下降至0.61%。

满月斜挂,已是夜里十点多,七亘村的会议室里还是灯火通明,李海民和大伙热烈讨论着,研究村子发展的方向,解决当下掣肘的问题。说者认真,听者仔细。

回程时已是午夜,汽车盘桓在漆黑的山路中。昏黄的车灯下,李海民翻看着手中的笔记,是在思索着将军峪的脱贫,又或是记录着七亘村的增收。一天的奔波,只为了群众的需求。(记者苏晓晨)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