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平顶山市委组织部
2018年11月06日12:5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河南省平顶山市从建强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服务阵地、思想阵地、网络阵地入手,强化政治引领,推进治理创新,着力构建党群同心、充满活力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一、背景起因
平顶山市现辖2市(汝州市、舞钢市)4县(宝丰县、郏县、鲁山县、叶县)4区(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54个街道,105个城市社区,总人口546.1万,城镇化率约52.6%。全市现有基层党组织11589个(其中,党委500个,党总支606个,党支部10483个),党员273305名(其中,城市街道党员21324名,社区党员10727名)。 平顶山是一个以煤炭工业为主的传统资源型城市,转型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愈来愈多的难题。如何强化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凝聚党员群众的合力,如何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是摆在该市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的全新课题。近年来,该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通过加强阵地建设、强化思想引领、推动机制创新,不断激发城市基层党建的生机和活力。
二、做法成效
(一)强服务阵地,提升政治功能。以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为主平台,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打造互动互联、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多元化、综合性服务阵地。一是围绕服务整合资源。在县(市、区)、街道,分级建立城市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动社区、驻区单位、行业党组织之间阵地共建、资源共享,整合区域内各类组织的党建、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场所阵地、活动设施,相互开放,统筹使用。区域党组织之间互相提供资源清单、需求清单,相互提供服务。卫东区五一路社区协调消防中队定期为学校、居民开展消防演练,增强了师生和居民的安全意识。二是强化保障推进规范。从优化职能入手,取消个别行政性职能及考核指标,实行职能部门职责下沉准入制度,为街道、社区减负到位。把社区组织工作运转经费、党建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等“三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每个社区每年各项经费不低于10万元。把城市党建列入区、街道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内容,加大考评权重。把共驻共建情况作为驻区单位评先表优的重要依据,由街道、社区提出评价意见。将城市党建工作情况与各级干部晋升、奖惩挂钩,形成上下齐心抓党建的良好格局。三是打造品牌凝聚人心。依托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注重群众需求感知化、党建服务精细化,街道、社区统筹辖区人、财、物各类资源,有针对性向居民提供育婴保健、居家养老、法律援助等服务。同时,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理发剪发等服务,形成了“党员代办站” “三免六助” “五点钟课堂” “360帮帮团”“微心愿” “便民百宝服务站”等一批富有特色、亮点突出的党建服务品牌。新华区矿工路街道与平煤集团二矿联合,建设“温馨驿站”,为退休矿工免费或低偿供餐,提供爱心洗衣、日间照料等服务,深受职工群众欢迎。
(二)强思想阵地,提升引领能力。针对城市区域内人群聚集、思想活跃的现状,发挥“中国曲艺之乡”优势,组织街道社区、厂矿企业的退休职工、民间艺人成立“红鹰党建宣讲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一是内容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通过党校教师把政策、先进模范讲事迹、社区干部供素材、民间艺人排节目,先后自编自排自演了《十九大精神天下传》《扫黑除恶出重拳》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曲艺节目,内容涵盖十九大精神、扫黑除恶、规范宗教、换届选举等党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深受群众欢迎。今年5月中旬,新华区河滨广场演出中途,突然下起瓢泼大雨,群众们没有一哄而散,而是打开各自准备的雨具,一直观看到演出结束。 二是形式丰富多样、寓教于乐。红鹰党建宣讲团将河南坠子、三弦书、大鼓书、鼓儿词、评书、相声、魔术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与党的理论宣讲紧密融合,用老百姓身边的例子、老百姓喜欢的形式,来阐明十九大精神的理论观点和改革举措。河南坠子《十九大精神天下传》,将群众身边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宣讲十九大精神及城市面貌的新变化。大鼓书《扫黑除恶出重拳》,将党中央扫黑除恶的决策部署和反面典型落网的例子,以生动的形式展现给群众,起到了良好的教育震慑作用。三是演出全面覆盖、成效明显。宣讲团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努力推动街道社区、厂矿企业党建宣讲全覆盖。坚持把舞台设在街道、社区一线,举办专场演出同时,把演讲团区分为数个小分队,深入小区楼宇、驻区单位、车间矿区,使宣讲团成为方便快捷、灵活出击的“轻骑兵”。截至目前宣讲团在基层一线巡回演出1642场次,现场参与群众累计约30万人次,节目在线点播超过200万。
(三)强网络阵地,提升治理水平。主动适应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新需要,创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掌上红鹰”党建信息化系统,以党建工作的高质量推动社会治理的高质量。一是创新组织活动。针对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落实质量不高、“三会一课”抓而不实等问题,利用“掌上红鹰”信息化系统,将“三会一课”从“会前、会中、会后” 3个阶段,分解为“确定议题、发出通知、统计人数、宣布开会、开展讨论、进行表决、形成决议、及时报告、贯彻落实”等12个节点,对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全流程实现“远程参与、在线指导、实时录制、云端存储”,推动党内基本组织活动规范化、制度化、有形化。二是提供便捷服务。党员群众通过信息化系统,与党政、医疗、法律、就业、教育等单位建立视频关联,远程享受法律援助、医疗咨询、教育共享、劳务中介等服务。努力推进便民服务向特殊群体、文化生活等领域延伸,针对空巢老人、学龄儿童、残疾人等不同群体,研发“红鹰助残信息化系统”,推出“多元化服务一键通”“家政直通车”“网教课堂”等网上服务项目,组织专家服务团进行“点餐式”线上视频讲座,确保政策阳光、改革红利惠及党员群众。三是发挥党员作用。针对城市社区党员分散,管理难到位、活动难开展等问题,通过实时召开视频会议,开展网上组织生活、远程学习教育、定期思想汇报等,加强社区党员、在职党员和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结合社区实际和每名党员的特长,设置了安全防范岗、爱心救助岗、心理疏导岗、信息发布岗等岗位职责,实行积分管理,网上公开、线上评分,在线指导、全程监控,督促党员在推动城市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中亮出身份、发挥作用。一年来,全市召开视频会议47317次,总时长15314小时,先后组织开展十九大精神解读、党员培训、“千人空中课堂”等活动149次,取得良好效果。
三、经验启示
(一)加强系统统筹是根本。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非常紧迫的政治任务,必须着眼基层实践,总结经验规律,加强系统设计,努力构建区域性大党建工作格局。把城市区域内的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谋划和推动,充分发挥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等平台的党建统领和资源统筹作用,推动党组织从封闭、各自为政的单位党建模式,转向开放、有机联系的网络化党建模式, 从以往依赖行政手段包揽一切、决定一切,转向依赖协调、服务方式来整合社会、服务社会。
(二)积极改革创新是动力。城市基层党建植根于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流动性及其引发的新问题,必须依托于党建改革与探索创新,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要创新体制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封闭运行的格局,切实把城市基层的各类组织,包括“两新”组织、流动党员等都纳入到党的组织体系中来,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城市基层的全面覆盖。要强化经费保障。打破基层组织所需的阵地、资金等资源各自使用的藩篱,有效整合各项经费,推动资源配置向统筹共享转变。充分发挥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统筹各类党建资源的载体作用,采取财政拨付、党费补充、社会筹措相结合的办法,切实把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城市区域内各类党组织的共同阵地。
(三)遵循客观规律是关键。城市基层党建的关键是要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节奏和城市人口日益集聚的现状,以区域化的视角抓党建,努力实现城市区域内“有党员就有党的组织,有人群就有党的工作”的目标。要强化共驻共建意识,以城区、街道和社区党组织为主轴,以驻区单位和分布在城市的其他各类基层党组织为点和面,推动党建工作结对互助、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党员共管、人才共育。要落实全面覆盖举措,以基层党建带动基层治理创新,在社区、楼宇和不同群体中,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组织体系,织密基层组织之网。
(四)注重实际成效是目标。把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是共产党人的一贯作风,也是抓城市党建的根本目标。要结合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实际,明确街道、社区功能定位,落实街道、社区减负增效措施, 全面清理街道、社区组织承担的不合理行政负担,引导基层党组织聚焦主业主责。要创新管理服务手段,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运用到基层党建工作,大力推广“互联网+党建”等做法,加快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不断推动基层党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要因地制宜,在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各地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群体文明程度等方面各不相同,工作模式不能搞“一刀切”,要与当地的文化传承、民风民俗相结合,以切合实际、实在管用为目标,形成各具特色的多元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模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