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家庭小党校”牵动社区治理大格局

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党工委

2018年11月05日14:3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周家渡街道是一个老城厢,以纯居民区为主,辖区内老旧小区多,基础设施陈旧,居民和党员老龄化程度高,困难及特殊群体数量大。长期以来,社区党建基础较弱、活力不足、温度不高,社区治理面临服务资源少、热点矛盾多、自治参与率低等困境。为破解这个双重难题,周家渡街道以深化“家门口”服务为契机,自2017年起在居民区开展“家庭小党校”建设。近两年来,“家庭小党校”以送学上门、知行统一、党群融合的形式,在楼组层面实现党员教育管理、居民参与动员、民主协商议事、自助互助服务等功能的一体化,夯实了支部工作和居民自治的基础。通过“家庭小党校”项目,周家渡街道从小处入手,牵动了社区治理的大格局。

一、主要做法

周家渡街重视锻造“小党校”的“大气场”。在组织设置上注重接地气,在资源配置上注重聚和气,在内容安排上注重增热气,在活动机制上注重树正气,在队伍保障上注重强生气,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家庭小党校”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

(一)组织设置注重接地气

制定《“家庭小党校”建设标准》,明确了功能导向,规范了建设要件,保证“家庭小党校”能够接地气、进家庭。一是功能设计的复合性。按照“以人为本”理念,使“家庭小党校”成为思想上释疑解惑的微课堂、生活上排忧解难的睦邻点、行动上议事协商的小平台、组织上锤炼党性的小熔炉 。二是场所设置的前沿性。按照“下沉到底”要求,把“家庭小党校”设置在党员骨干的家庭中或家门口的邻里集聚点,使其活跃在楼组和邻里间。三是参与人群的开放性。按照“党群一体”原则,明确“家庭小党校”参加者不局限于社区在册党员,社区“双报到”党员、睦邻单位党员、居民群众都可参加。四是党员作用的主体性。按照“知行合一”原则,把一块党员责任区、一支志愿服务队、一批关爱对象作为“家庭小党校”的必备要件。

(二)资源配置注重聚和气

不需增加新的资源投入,而是着力激活、汇集现有服务资源,将其整合到“家庭小党校“这个终端上。一是下沉纵向资源。推动街道党建服务中心、社区党校等资源进一步下沉,以居民区党建服务站(“家门口”服务站)为枢纽向“家庭小党校”延伸。二是整合横向资源。在居民区网格片区内,推动党小组、党建服务点、居民睦邻点等资源向“家庭小党校”聚焦。三是动员居民资源。调动“家庭小党校”参加者及邻近居民中的内生资源,包括社群骨干、志愿者和零散资金等。四是导入社会资源。利用网格睦邻机制,链接“双报到”党员和社区单位,为“家庭小党校”开展活动提供支持。

(三)内容安排注重增热气

不断丰富“家庭小党校”的内涵,增加活动内容的温度和吸引力。一是党课会。以“议”为主,明确每个“家庭小党校”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党课会,内容包含“三部曲”,即重温入党誓词、共讲党的故事、共议“家长里短”。二是睦邻项目。以“事”为主,把党课会上达成共识又能自治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转化成睦邻项目,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实施。三是睦邻团队。以“人”为主,在学习讨论中发现、培育和动员骨干积极分子,组建睦邻志愿服务队。四是提案建议。以“诉”为主,把讨论中发现的突出矛盾,或者有共识但不能自治解决的事项,以提案建议的形式提交给社区乃至街道党组织。

(四)运作机制注重树正气

出台了《“家庭小党校”活动制度》、《“家庭小党校”议事规则》等配套制度,形成了六大机制。一是多元开放的志愿参与机制。“家庭小党校”可以打破党小组和楼组界限,由党员和邻近楼组居民根据地缘、业缘、志缘、趣缘等纽带自主汇集,保证参与有动力。二是自上而下的学习引导机制。结合“三会一课”要求,由社区学校和居民区党建服务站出“菜单”,小党校自主“点单”或“设单”,片区党支部“核单”,保证组织引领有抓手。三是自下而上的议题和项目形成机制。实行活动议题大家提、活动方式大家议、活动内容大家定,保证党员和居民关心的痛点、难点、矛盾能够进入议程。四是民主有序的议事协商机制。由社区党委指导,各小党校自行制定了议事规范,保证讨论既民主又文明。五是志愿服务的项目实施机制。通过小党校,发现个别有困难的老党员和居民,用党员联户结对等方式帮扶;发现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需求,形成睦邻项目,由召集人组织落实,片区党支部支持、督导。六是上下畅通的民意收集反馈机制。做实小党校与居街党组织之间民情收集、上报、反馈、解释闭合回路,使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

(五)队伍保障注重强生气

为保证“家庭小党校”有组织有活力,街道建立了结构化的队伍保障。一是明确领导责任。依托居民区党建服务站设立“家庭小党校”校务管理办公室,由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兼任主任,各网格片区党支部书记兼任本块区的小党校负责人。二是选好用好召集人队伍。各“家庭小党校”的召集人(宣讲人)通过党员选、自己荐、组织聘等方式,从社区选择党性强、素质高、口碑好、有一定专长的党员担任。各居民区普遍建立了“家庭小党校召集人交流会”,经常交流经验、协调行动。三是组建骨干队伍和志愿者团队,稳定“家庭小党校”的核心成员。四是居民区社工提供专业指导,保障“家庭小党校”的活动水准和团队成长。

二、取得成效

周家渡街道通过“家庭小党校”有效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基层组织力,有效激发了社区事务中的居民自治力,有效汇集了居民家门口的生活服务力,有效提升了党和政府的社会感召力,也对基层党建和治理创新形成了一定的示范力。

(一)有效提升了社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经过近两年发展,周家渡街道的“家庭小党校”已达355个,平均每个社区拥有超过11个,平均每个网格片区拥有超过2个,基本实现了对所有楼组的全覆盖。“家庭小党校”提高了基层组织生活的温度,让党员和居民对身边党组织更加“有感”。做实了支部工作的基础,用“小而活”的形式,克服了楼组层面场地缺少、党员老化等难题;用“小而实”的内容,凝聚了分散在楼组中的党员,激活了党小组。动员和组织了群众,通过向群众开放,教育了群众,拉近了党组织和居民、居民和居民的距离,在网格片区内初步形成了以党小组为核心的邻里生活共同体。

(二)有效激发了社区事务中的居民自治力

“家庭小党校”正确处理了政治要求和居民需求的关系,使党员和居民在活动中感悟到了国家大事、社区中事、个人小事之间的实质关联。由此,激发了参与自治的活力,使党员和居民把“党的要求”变成了“我的追求”,把“社区的事”变成了“我们的事”。发现和培养了自治骨干,涌现了大批社区“能人”、“达人”,在355个“家庭小党校”召集人中,有超过50%来自普通党员。带动了居民自组织发展,如云台二居“吾老之家”、上南四村“八仙阁茶会”、齐一居民区“暖心工作室”、昌五小区“顺畅易停365”等已具备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增强了解决社区问题的自治能力,经由“家庭小党校”共议,已解决了153件社区“琐碎”难题,涉及小区平安、停车难、路灯亮化、拆除违建、环境整治等多个方面。长远看,这里将形成以党组织为引领、以党员为先锋、以社群“能人”为骨干、以睦邻团队为主体的社区梯次结构,为促进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奠定基础。

(三)有效汇集了居民家门口的生活服务力

周家渡街道的“家庭小党校”既是“党校”,又是解决社区服务“最后50米”的多功能平台。把思想教育化为精神关怀,形成了楼道里的精神生活中心,使高龄老党员和困难居民得到了情感慰藉、解除了思想困惑、找到了精神归属。把党性修养化为关爱行动,编织了困难家庭的邻里支持网,使党员和居民的生活困难能在邻里中得到及时发现、应帮尽帮。由交流议事到协力自治,提升了楼组居民自我服务能力,衍生出了云台一居“睦邻公益集市”和“公益微基金”、上南四村“共同行动基金”、齐五居民区“楼道成长基金”等楼组公益微平台。由汇集民情到资源链接,充当了“家门口”服务的传送器,把党和政府、社会和社区等各方服务资源引进了居民家庭,提高了解决居民痛点的精准度。“家庭小党校”为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零空白”、“零缺憾”提供了可能。

(四)有效提升了党和政府的社会感召力

“家庭小党校”让党组织感知民情更灵敏,让政府服务民生更精准,让党员居民体现价值更充分,大大增强了党员和居民的获得感。谈起参加活动的感受,云台二居有老党员动情地说:“当时我们入党,把党组织当娘家,有些话不能对亲人讲的,可以跟党组织说,现在又有可以说的地方了”。上南五村的李阿姨认为,“通过小党校的平台,大家一起学学、谈谈、聊聊,以贴近心声的方式,更接地气,更有生气,也容易收到实效”。2018年5月,人民网上海频道对周家渡街道的“家庭小党校”做了专题报道,认为这是“镶嵌在居民楼里的红色阵地”。2018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同志到周家渡街道实地调研,对“家庭小党校”给予了高度肯定。陪同调研的区委副书记冯伟同志认为,周家渡街道的“家庭小党校”非常值得提炼和推广。

周家渡街道的“家庭小党校”有系统的功能设计,有配套的制度安排,方便党支部推广和楼组居民参与,仅用不足两年时间,就在辖区内楼组层面上基本实现了组织全覆盖、活动常态化。通过这个广覆盖、多功能的小平台,社区日常生活中实现了政治学习、协商议事、互助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协调,居民家门口实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居民自组织、社区服务组织等多元主体的有机衔接,从而使社区治理的基础更加坚实,也为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了实践范本。

三、案例启示

周家渡街道的“家庭小党校” 是“党校”,又不仅仅是“党校”,它实际上是社区党组织设在最基本的网格片区之内、流动在家庭和邻里之间、活跃在党员和居民身边的新型组织形式和多功能服务平台。这个经验探索可以提供三点重要启示: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要有理念创新;增强社区党建组织力要有功能创新;提高居民自治质量要有制度创新。

(一)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要求理念创新

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目标是实现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实践表明,通过推动党和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在社区空间中形成多主体共治的架构并不难,难就难在怎样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破解这个难题,关键在加强和改进党组织引领,要求党建工作越是下沉到底,越要打破传统思维,衔接动态、多元、开放的社区生活。周家渡街道建设“家庭小党校”,不是停留在纵向思维,简单地寻求自上而下的管理如何体现自下而上的需求,而是进一步拓展横向思维,通过打破组织边界使参与范围从党员向普通居民延伸,通过开放议题设置使活动内容从政治学习向社区生活延伸。如此,邻近的社区在册党员、“双报到”党员和居民群众向“家庭小党校”自主汇集,在参与中表达意见,在讨论中凝聚共识,在行动中提升觉悟,在服务中回应需求,实现了党的引领与社区生活同频共振。这中间隐含的理念创新,就是以开放包容动态和多元,把“以人为本”转化为“以人人为本”,营造“人人服务,服务人人”的共建共治共享氛围。

(二)增强社区党建组织力要求功能创新

提升居民自治水平需要把居民组织起来,健全社区共治格局需要把各类分散的组织“组织”起来,但恰恰是这个组织动员问题,成了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的瓶颈。实际上,功能是组织存在的前提,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因此,提升社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要创新组织形式,但首先要考虑创新功能设计,重视回应社区功能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家渡街道的“家庭小党校”超越了“党校”的一般功能。这里的“家庭小党校”不是首先想象治理功能,而是从发挥服务功能抓起,通过强化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治理功能。正因为直接面向党员和居民,有机融合了释疑解惑、情感慰藉、邻里互助、反映民意、链接资源等服务功能,它才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党员和居民组织起来的内生动力,不仅增强了党员组织归属感、吸引了居民群众参与,而且培养了社群骨干队伍、带动了自治团队的发育和发展,由此顺理成章地实现了汇集社情民意、组织协商议事、激发公共意识、配置服务资源等治理功能。

(三)保证居民自治可持续重在制度创新

居民参与社区自治需要有效的动员和组织,但是调动居民参与自治的意愿是一回事,使这种参与真正可持续又是另一回事。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关键在推进制度化、规范化运作。周家渡街道不仅赋予“家庭小党校”一系列新功能,而且建立了保障这些功能得到实现的制度体系和流程规范。通过制定《“家庭小党校”建设标准》,统一了设置原则、组织形式、功能导向和必备要件。通过制定《“家庭小党校”活动制度》,规范了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工作流程和领导架构,明确了街道、居民区、片区等各级党组织在“家庭小党校”成立及运作中的具体职责。通过出台《“家庭小党校”议事规则》,细化了会前、会中、会后等具体环节,对每个环节的必做事项、参与人员和程序步骤做了规范,保证了共同参与、民主参与、有序参与、有效参与。通过这些配套制度,周家渡街道的“家庭小党校”形成了“四类载体”、“六大机制”,使党员和居民的参与行为从感性吸引上升到了理性自觉,从满足个体需求上升到了追求邻里和睦、实现公共价值。

(责编:宋晨、乔业琼)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