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吴忠市委组织部
2018年11月02日09: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吴忠市主动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趋势,以实施基层党建“强龙工程”为抓手,以创建星级党组织为目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大抓基层、真抓基层,积极探索街道社区党建、驻区单位党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整合力量,下沉资源,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加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健康发展。
一、背景与起因
社区党组织与驻地单位党组织隶属不同、级别不对等,横向联系少,协调难度大,是困扰城市基层党建的老大难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社会组织不断涌现,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大,大量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城镇区域内农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类组织相互交错,管理难度增加。同时,街道和社区的有限公共资源难以实现服务全覆盖,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亟待提升。社区党建资源难整合、驻区单位作用难发挥、服务居民群众责任难落实等问题变得尤为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吴忠市从2013年开始探索推行社区“联合党委”,使社区党建工作从垂直管理向区域整合,实现社区党建工作“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构建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二、做法与经过
(一)打破壁垒、上下联动,创新共驻共建体制机制。针对城市区域化党建中长期存在的资源难整合、辖区单位“驻而不建、联而不合”等难题,采取虚拟化设置、实体化运行模式,全面推行社区“联合党委”工作机制,构建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驻区单位为主体,多方共同参与的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在组织设置上,制定下发了社区《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双创一提升”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调整市直机关、区属驻吴单位社区共建的通知》,按照“均衡分布、强弱搭配、全面覆盖”的原则,将市县两级603个部门单位平均分配到45个城市社区,每个社区都有10到15个单位参与共建。在街道(乡镇)、社区分别成立“联合工委”和“联合党委”,书记分别由街道、社区书记担任,共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副书记或委员,向下与网格党支部、功能党小组衔接,构成了开放融合、覆盖广泛的四级组织网络。在运行管理上,明确联合工委(党委)13项职责,建立了协调议事、双向沟通等5项制度,探索形成了以“组织联建、资源联用、党员联管、服务联做、活动联搞”为主要内容的“五联”运行模式。共建单位每年年初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公开服务承诺事项,社区党组织定期收集社情民意,梳理出问题清单。社区党组织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会议,通报承诺服务事项进展情况,有效增强了“联合党委”统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能力。在考核考评上,将社区“联合党委”工作纳入部门(单位)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和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成绩、问题、任务、责任“四个清单”,层层严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目标考核“指挥棒”作用,市、县(市、区)党委组织部从基层党建考核总分值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考核分值,由社区考核赋分直接计入部门年度效能考核目标总分,将考核结果与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负责人评先选优、职务调整等挂钩,促进城市基层党建责任的落实。
(二)统筹协调、集中发力,下沉共驻共建服务资源。始终坚持大抓基层、夯实基础的鲜明导向,推动管理和服务力量向基层下沉、在基层聚集,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一是推动服务项目向城市基层下沉。把各个部门投向社区的资金、面向社区的项目整合起来、统筹使用,先后将群众反映强烈的自来水水质指标改造、住宅小区综合管理、城市绿道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等列入为民办理实事。联合党委成员单位先后支持共建经费847万元,协调争取各类项目2321个,投入资金4800余万元,集中用于扶贫帮困、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工作,解决了一批居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推动服务政策向城市基层下沉。大力创新服务载体,推动好政策进社区、到家园,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福祉,先后出台社区办公和服务费用优惠、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区服务组织等多项政策,文化图书、基本医疗卫生、警务治安、残疾人康复实现城市社区覆盖,持续解决群众所需所盼的急事、难事、实事。利通区开展“聚焦百姓百件事”活动,建立问题解决机制,解决问题1033件,协调帮扶项目资金1250万元。青铜峡市探索了以“居民点单、社区交单、单位下单、干部接单”为主要内容的“四单式”服务机制,社区让居民群众点出服务需求“菜单”,社区按照责任权限转交“联合党委”相关成员单位限时进行办理。三是推动服务力量向城市基层下沉。大力推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实行双联双管“五步工作法”,通过开展在职党员“社区奉献日”“党员服务日”等活动,组织全市9370名在职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认领社区志愿服务岗位9517个,结对帮扶2722户,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微心愿”4700多个,构建了“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机制。
(三)拓面提质、延伸手臂,打通共驻共建神经末梢。坚持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在延伸网格化、商圈楼宇、社会组织工作链条上下功夫,上下共同发力,整体系统推进,抓住薄弱环节、补齐党建短板。一是健全网格化管理模式。综合研判社区人口密度、党员数量、分布特点、行业类别等情况,将社区划分为小区网格、楼栋网格、单位网格等361个网格,配备网格员547名,按照“趣缘”“业缘”“志缘”建立党小组85个,将网格内的人、事、物、组织的基础信息和社情民意、代办服务等事项,全部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范围,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责任主体、楼栋党小组为活动单元、党员中心户为服务骨干的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的社区党建服务管理网络。二是推进商圈市场党建覆盖。狠抓商圈市场、专业市场党建工作,采取单独、联合等党组织组建方式,在财满街清真餐饮区鑫鲜农副产品市场等建立党组织,在国贸商厦开展党员“挂牌评星”试点,将党建工作延伸到商圈市场内1300余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推行“1+N”党组织联合组建模式,依托吴忠市客车运输公司成立客运行业联合党支部,依托吴忠市三联公司成立驾培行业联合党支部,依托市房地产协会成立房产开发企业联合党支部,依托市建筑业协会成立建筑企业联合党支部,分布在城市基层的68家客运、驾培、房产等非公企业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三是推进社会组织党建覆盖。按照“谁登记、谁主管、谁摸底”原则,对全市社会组织进行逐户摸底调查,将分布在城市基层的139家社会团体、42家民办学校、19家民办医院、21家律师事务所分级建立台账。充分发挥民政、教育、司法、卫生计生等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组建优势和街道、社区的兜底组建作用,采取单独组建、行业统建、区域联建、挂靠组建等举措,建立党组织75个,其中单独建15个、联合建6个,功能型党组织54个,30人以上的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全部建立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应建尽建、党的工作全面覆盖。
(四)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激发共驻共建生机活力。紧扣城市基层广大党员群众的需求,大力创新服务载体、搭建服务平台,为共驻共建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是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健全完善舆情收集反馈、干部入户走访、错时上下班、节假日值班等制度,建立街道(镇)便民服务中心19个,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站65个,便民服务代理点133个,为居民提供婚姻计生、低保救助、创业就业、卫生医疗等服务项目。连续11年开展“党员社区奉献日”活动,通过设立党员示范户、责任区、先锋岗等方式,推行党员公开承诺践诺,带动广大党员解决群众关心关注问题4300个,搭建了社区党员作用发挥的“新平台”。二是搭建公益服务平台。建立“爱心超市”、“爱心敲门队”、“日间照料室”、“老饭桌”、“四点半学校”等公益设施,为空巢老人、低保、残困、军烈属、双职工提供“零利润”服务。推广社区呼叫服务系统,实现了特殊人群就医、救助等服务需求“一键通”,为居民提供零距离、全天候的服务。培育建立了“王兰花热心小组”、“583秀玲工作室”、“张建英调解室”等一批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一批退休党员干部投身志愿服务中发挥余热。三是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广泛开展“社区文化周”、“社区广场文艺晚会”、“百家睦邻好单元”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建成社区图书室62个,组建了132支5028人组成的各具特色的社区文艺团体。持续开展符合社区特点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先后评选出“文明楼院”600个、“文明(最美)家庭”11094个,社区“好邻居”1619个。连续13年举办“社区邻居节”,组织开展“小区百家宴”、“邻里一日游”、“居民才艺展”等主题活动,营造了“构建和谐社区、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三、成效与反响
吴忠市在全区率先探索进行了社区“联合党委”机制,为实现区域化党建找到了突破口,2015年全区深化社区“联合党委”运行现场推进会在吴忠市召开,在全区推广了吴忠市的经验做法。
(一)打破条块壁垒,实现区域化党建。在未建立并推行“联合党委”前,吴忠市也在抓区域化党建工作,但社区没有监督约束机制,督促辖区单位参与共驻共建,效果一直不明显。成立了“联合党委”后,由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联合党委”书记,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联合党委”委员,社区与辖区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了“联合党委”工作职责、例会、考勤、评议、考核等制度,确保“联合党委”不“空转”。社区党组织书记由以前腰杆不硬、到处求人的窘态,变为理直气壮地分配任务,辖区单位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作为”,社区有事需要协调辖区单位时,一点都不再难。
(二)资源整合共享,提升社区服务水平。过去辖区单位各管一块,一些很好的服务资源无法有效地为社区所用。“联合党委”成立后,成员单位人力、物力、财力向社区倾斜,共同打造了居家养老、物业自治、网格化管理和“一站式”便民服务等平台,实现了优势互补,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比如发动成员单位支持社区建成“八室一桌”,为高龄老人、残疾老人、独居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训练等爱心服务;住建部门解决小区道路不平、基础设施老化、地下管网堵塞等问题,等等。过去这些困难和问题社区有心无力,无法解决。现在有了“联合党委”,把共建责任实实在在地压到各成员单位肩上,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社区服务由过去的“独角戏”变成了现在的“大合唱”,社区服务群众不再向过去那样难。
(三)搭建服务平台,引领党员发挥作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工作过去一直在抓,但大多也就来“挂个名”。“联合党委”成立后,社区和辖区单位签订在职党员联合管理责任书,深入推进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工作。社区根据需要和党员特长,为在职党员设置了志愿者服务岗、环境卫生岗、政策宣传岗等岗位,让在职党员进百家门、知百家情,实现了“社区需要”对接“党员所能”,“组织服务”对接“群众需求”。同时,社区结合平时掌握情况,将在职党员的表现如实反馈给单位党组织,促使在职党员在社区亮身份、树形象。“联合党委”推行后,在职党员不再是社区的“隐身人”,他们通过实实在在为社区居民办实事,获得了广泛认可。
四、经验与启示
(一)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关键是形成区域化党建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城市基层党建难就难在体制机制的改革和突破。“联合党委”的形式,抓住了关键和根本,有效解决了传统党建模式与社区建设新任务的矛盾,破解了社区和区域党建条块分割体制下的属地管理难题,初步找到了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新模式和新的工作新机制,在体制方面的创新有着较强的推广价值。
(二)实现区域化党建发展,重点是资源整合共驻共建。坚持用新的科学理念、制度和方法,将区域内的党建“小循环”变为跨行业、跨领域、跨辖区、跨部门的“大融合”,使各类组织都能在区域化大党建平台上找到发挥作用的切入点,以党建共建促经济共建、文化共建、环境共建,实现优势互补,整体联动,进而凝聚全社会力量,共促区域和谐,共解发展难题,共享和谐建设成果。
(三)做好区域化党建工作,抓手是紧跟群众需求做好服务。区域化党建要有活力,要为群众所接受,必须以群众最关心、最渴望解决的问题为抓手,就要努力对接需求与供应的关系,调动更多的辖区社会资源来提供服务,满足不同服务对象需求,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让群众最大限度满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