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委组织部
2018年11月01日11:1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麻江县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原则,积极深化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探索出“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到社区、公共服务力量汇聚到社区、公共财政资金保障到社区”的“三到社区”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形成党委统领、政府治理、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格局,促进城市社区治理标准化、网格化、精细化,提升了人民群众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现将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背景与起因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广大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给城市管理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近年来,麻江县在开展城市社区管理服务工作中,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社区管理资源缺乏。一方面是人力资源匮乏,从事社区治理与服务力量薄弱,社区工作强度大、工资薪酬偏低吸引不了高素质人才,社区工作者队伍青黄不接;另一方面是政策资源缺乏,街道办事处指导下的社区居委会,对自身行政服务和管理的范围没有制定明确的制度规范,容易造成管理缺位或越位的现象;社区非正式组织与政府机构之间、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共建与共享尚未成形,社区内居民参与和社会组织参与积极性不够高。二是社区服务水平不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居住环境、生活质量、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对社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新型社区给予承载和解决。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区办公用房都是借用、租用其他单位的房屋办公,最大的面积不足80平方米,最小的也不足20平方米,满足不了服务群众的需求。城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的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群众意见大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麻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从2015年起,在县城内城东、城西两个社区服务中心四个社区居委会,积极探索并深入开展“三到社区”管理机制改革,补齐城市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短板,实现城市社区大变样、群众满意率大提升。
二、做法与经验
(一)组织下沉,党的组织触角延伸到社区。一是党委高位统筹推动。县委着眼破解城市社区基层治理难题,突出强化党建引领,从阵地建设、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关键要素入手,制定《麻江县“三到社区”管理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推动公共服务力量汇聚到社区、公共财政资金保障到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到社区。坚持把社区基层党建作为各级党委“一把手”工程来抓,层层压实责任,先后组织召开县委常委会、街道社区党工委会议20多次,专题研究社区建设重要问题、部署重大任务、推动重点工作。二是部门配合协作联动。坚持党委统揽全局、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和街道配合,形成民政抓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社会救助、社会优抚;文广抓社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建设;政法抓好社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等,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同时,县、街道、社区逐级召开联席会议30多场次,上下联动研究解决工作难题。三是各界领域融合互动。在易地搬迁安置社区试点推行社区工委、社区党支部兼职委员制度,组织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共驻共建。今年来,全县76家机关事业单位与社区开展共驻共建活动432场次,红十字会、青年联合会、个协等社会团体深入安置社区开展义务诊疗、青年奉献岗、创业就业指导等活动620多场次,切实把服务做到社区群众心坎上。
(二)资源下聚,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到社区。一是建好社区活动阵地。在社区活动场所选址上,充分尊重民意,优先将黄金地块让给社区,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完善配套设施”的要求,在县城黄金地段建成城江、群英、凤凰、新兴 4 个社区办公楼,完成了对社区服务平台的美化、绿化、亮化。社区活动室总面积从 2013年的340 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平方米,公共活动场所分别增加 400—1500 平方米,实现了社区有场所议事、办事。二是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立“住建部门管大街、社区服务管小巷”工作机制,将小区和背街小巷设施修建、维护、环境整治等权限下放到社区服务中心。借助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级生态县大好契机,整合住建、国土、水务、环保、林业等部门资源,实施公共场所卫生设施改造、排水设施整改、环卫设施配置、小区绿化等,居民小区内污水处理率达87.0%、下水道管网覆盖率达85.0%、路灯亮化率达99.5%、垃圾清运率达100%,居民小区绿化面积新增6.6万平方米。三是建设“智慧服务”平台。建立发射点和基站,实现片区无线网络全覆盖,引进“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管理系统,配备移动终端设备,绘制“网络民情地图”,提高网格工作人员服务效率。开发“麻江大社区”APP服务平台,开设社区网上“民意直通车”、社区居民QQ群,建立社区和居民互动机制。在各社区安装智能安防系统,让居民随时远程掌握小区情况。搭建公共服务、医疗服务、居家服务等网络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三)力量下沉,公共服务力量汇聚到社区。一是汇聚党员干部到社区。成立城东、城西社区服务中心,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统筹划转44个事业编制到社区(其中两个中心核定领导职数10名,中心工作人员4名,社区网格站长8名,网格长22名)。实行“社区党组织+辖区单位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社区党建管理模式,形成了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及社会团体间“党建共商、服务共做、问题共解、资源共享、文明共创”“大党建”工作格局。开展县直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活动,党员到社区“亮身份、领任务、作表率、比奉献”,送服务到网格、到楼栋、到住户。实行无职党员服务居民奉献社区服务积分制,为居民提供代办服务,开展收集社情民意、调解邻里纠纷、“三特三留人员”关爱等工作。目前,全县 1500 余名县直单位在职党员已到社区报到,167 名党员加入社区志愿队,开展慰问、帮扶、调解、义务巡逻等服务。二是汇聚社会力量到社区。实行“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网格工作站—网格点”管理模式,将全县社区划分为 45 个网格,设 4 个网格工作站,服务居民 10479 户24868 人。各网格由网格长(社区在编在岗正式干部担任)、网格协管员、片区民警、消防联络员、法律服务员(政法部门下派干部兼任)、群众工作员、民生监督员(社区选举有威望的居民担任)、网格保洁员等 8 人组成“管家团队”,开展零距离贴心服务。同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技能对辖区内的能人、才人、艺人分类登记,组建夜间义务巡逻队、法律咨询援助队、社区保洁模范队等服务团队 39 支,为社区群众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明确 251 名楼栋长为治安信息员,驻社区党员及志愿者 1700 人为义务巡防员,加强社区社会治安服务力量。三是汇聚优质服务到社区。开展“一社区一特色”创建,提供优质服务。在城江社区创建儿童“温馨家园”,推出“四点半”无忧服务。目前,“温馨家园”共有志愿服务教师27人,近两年共开办各类学习辅导、假期兴趣培训班262期,受益儿童315名,开展留守儿童走访291人次。针对社区内企业改制、下岗职工多的实际,在群英社区创建下岗职工“和谐家园”,由驻区单位牵头开展就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落实就业帮扶政策。近两年,开展就业培训32次,培训1500余人次,登记失业人员信息491条,匹配就业信息420条,帮扶就业363人。针对进城移民规模大、暂不适应城市管理的问题,在新兴社区创建进城移民“安居家园”。开设“两室一市”(文化娱乐室、图书阅览室、慈善超市),保障进城移民休闲娱乐需求和生活需要,解决低收入进城移民困难户就业等问题。结合凤凰社区位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多的实际,创建流动人口“乐业家园”,建立“流动人口学习室”“流动人口服务站”“流动党员服务站”,建立“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证管人、以网管人、优质服务、区域协作、两地互通、信息支持”的服务管理机制,为流动人口提供高质高效的服务。
(四)经费下划,公共财政资金保障到社区。一是建设资金保障到社区。先后安排县财政资金 2400 余万元,分别在 4 个社区建成“一厅、一校、一堂、两栏、五站、八室”等活动阵地。
整合部门项目资金3248万元,建设2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个图书阅览室、17处健身小广场,社区面貌焕然一新。二是运转经费保障到社区。将社区各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社区年工作经费5万元,“两委”成员人均月报酬增加至2300元。县级财政每年下拨社区经费200万元,用于社区开展公共基础设施维护、环境卫生管理、岗位培训等,投入600余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200多个,用于解决进城安置移民的就业,其中160余万元用于购买五险。县级财政每年下拨社区服务经费200余万元,用于购买协管人员服务、公共基础设施维护、环境卫生管理、培训、体育文化活动等服务群众工作。三是职能经费保障到社区。建立“责随权走、费随事转”工作机制,凡在社区开展职能工作的部门,将所需经费下拨到社区服务中心,帮助社区开展工作。在移民小区引进物业管理公司,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为移民群众提供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居民服务业,吸引社会资金300多万元进入社区投资,重点发展社区购物、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物流配送等;鼓励单位设立服务站点,提供电信、燃气、自来水、电力等定点服务,试行“家庭医生”等上门服务,把移民小区无法做、做不好的事交给社会组织,提升进城移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成效与反响
(一)创新了城市社会治理新模式。通过实施“三到社区”管理改革工作,全县城市社区实现了“权随事走、费随事转”工作机制,解决了城市社区在组织设置、工作机制、党员管理、服务群众、运行保障、基层治理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突出问题,城市社区“网格”工作得到覆盖、社区服务得到加强、自治能力得到提升、邻里纠纷得到减少。
(二)打造了“大家园”服务大品牌。通过以“五大创优工程社区党建为引领,深入推进“三到社区”改革创新城市基层党建,特别是四个城市社区着力打造了“四园社区”(城江社区儿童“温馨家园”、群英社区下岗职工“和谐家园”、新兴社区进城移民“安居家园”、凤凰社区流动人口“乐业家园”),让城市社区治理体系不断得到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得到增强、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促进了城市社区治理标准化、网格化和精细化,提升城市居民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激发了城市基层党建新活力。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麻江县“三到社区”创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真正实现了“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到社区、公共服务力量汇聚到社区、公共财政资金保障到社区”的改革目标任务,全面提升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让社区居民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16年1月15日中编办将《麻江县部门职能入驻社区 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创新做法编入《2015年接地气一招鲜见实效》创新文选一书。2017年3月14日,省改革办“贵州改革情况交流”2017年第13期单独采用《麻江县“三到社区”助推农村社会治理上新台阶》改革信息,对麻江县“三到社区”改革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18年4月20日,黔东南州调查与研究第3期单独采用《麻江县“三到社区”不断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报告》对麻江县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给予充分的展示。
四、经验与启示
麻江县自实施“三到社区”创新城市基层党建以来,形成了大党建统领、大团队服务、大网络互动、大数据支撑、大品牌推进的“五大创优”工作格局,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加了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总结和归纳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突出政治功能,党的领导是实施“三到社区”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三到社区”改革,是党委的重大决策内容之一,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县委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谋划,发挥好“指挥棒”作用,凸显党建引领作用,确保了改革工作有效推进。
(二)突出本位功能,政府主导社区建设是“三到社区”管理机制改革的基础。推进社区改革,要着力解决基础保障问题,涉及到机构编制、人事整合、职务调整、权力下放、政策支撑、经费保障等方面,需要各级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支持。政府的本位功能是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能给社区提供一个整合性的机制,促进政府大量资源的投入。
(三)突出服务功能,社区主抓是实施“三到社区”管理机制改革的保障。社区是服务城市居民的“家”,各项改革目标任务的落实,最终都要由社区抓落实。社区党组织着力汇集公共服务力量,“检查设施、主动服务、预算资金”,主动入位、主动作为,积极工作,凸显服务功能,保障改革成果的落地生根,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四)突出自治功能,强化群众参与是实施“三到社区”管理机制改革的根本。全面深化“三到社区”改革,是一个需要社区人民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伟大事业,要着力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凝心聚力,“完善设施、团结群众、资金解困”,凝聚共识,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人翁作用,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改革建设,凸显自治功能,实现共驻共建共享。
五、探讨与评论
(一)抓住领导干部这个“牛鼻子。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转型,可以通过城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加速重心下移,抓支部、建支部、到支部,建立起一整套纵向联动、横向互动的工作体系。同时,要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纳入主要领导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和基层党建任务清单的重要内容,压紧压实责任。
(二)抓住商务楼宇这个“融合点”。要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扩大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互联网业等新兴领域党建覆盖,提高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
(三)强化上下联动这个“桥头堡”。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把城区、街道、社区三级党组织联动起来,健全党的组织,做好党的工作,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