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宿迁市宿豫区委组织部
2018年11月01日08:3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位于江苏北部,2004年3月,宿豫撤县设区。作为一个朝气蓬勃、年轻活力的城市,宿豫正以裂变式发展迅速崛起,不到20年,从一片稻田地建成了现辖87个机关单位、3个街道、10个城市社区、59个住宅小区,拥有17.5万人口、8263名党员的城区。近年来,面对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宿豫区坚持互促共融的区域化党建工作理念,在机关与社区之间开展组织结对、党群结亲、联手共建、联动服务的“双结双联”活动,推动机关党建与社区党建融合发展,做到力量下沉、资源下沉、项目下沉、服务下沉,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区域化共驻共建工作新格局。
一、背景动因
城市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和人居的基本平台,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变成了“城里人”,“固定人”变成了“流动人”,广大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增长迅速,给城市社区带来了巨大压力,从宿豫发展情况看,当前城市基层党建与城市社会发展之间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呈现出“三多三少”现象。
一是条块分割多、横向互动少。2017年7月,在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城市基层党建”这一概念,就是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但是,从实际工作运行情况来看,城市社区中存在着大量的机关、学校、医院等机关事业单位,他们与社区之间,由于行政关系、组织关系互不隶属,“条”与“块”结构相对封闭,缺少互联互动,可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同时,面对关系互不隶属、层级高低不同的驻区单位,街道社区往往有“小马拉大车”“想抓抓不了”的无力感,存在“小庙”难管“大神”的局面。
二是层层压担多、上下互动少。当前,街道社区党建还存在着县区指挥街道、街道指挥社区,都是行政命令,自上而下交担子,部分机关单位将社区作为自身的“下属单位”,习惯于“只下任务不给钱,只挂牌子不服务”,对街道社区缺少共建意识,导致机关单位自身拥有的丰富资源及服务职能,不能有效沉入基层,对居民完全开放。同时,城市社区也承担了大量诸如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等行政工作,而与之相应的职权和资源并没有一并下沉,社区党组织人员力量薄弱、经费不足等问题愈加凸显,陷入“无权办事”“无钱办事”而又要承担属地责任的现实困境。
三是体内循环多、内外互动少。当前,城市基层党建主要以社区党建为重心,大多靠社区自身力量来推进城市党的建设。由于机关与社区党组织之间的制度壁垒,整个城市区域内的党建工作存在街道搞街道的、机关弄机关的、单位干单位的,在同一区域,党建工作你抓你的,我抓我的,看似各自都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但到了解决实际问题、互联互动时,却存在推诿扯皮、各自独立的局面,无法形成城市基层党建的整体效应。同时,随着社会治理任务的加重,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能的下沉,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得到区直单位的充分认同和大力支持,由于条块分割,互不关联,造成横向联系难,工作推进阻力大,难以形成有效合力推动社会治理。
二、主要做法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宿豫区结合自身实际启动机关与社区党建“双结双联”结对共建工作,下发《关于开展“双结双联”活动推动机关社区党建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组织全区87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10个城市社区进行组织结对、党群结亲、联手共建、联动服务的“双结双联”工作。
一是深化“条块融合”,构建共驻共建的组织体系。打破机关与社区之间的“条块”固化结构,深入推动区域组织融合,建立自上而下四级组织共建体系。区级层面,建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组织、民政、住建等单位和街道共同参与的“双结双联”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会办,协调工作推进;街道层面,成立3个街道“大工委”,吸收公安、城管等22家资源较为丰富的区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兼职委员,每个季度至少召开1次街道“大工委”工作会议,统筹推动“双结双联”共建工作;社区层面,成立10个社区“大党委”,吸收街道辖区内的87家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分管负责人作为兼职委员,按月召开“大党委”工作例会,共同会商推动基层党建、社区建设等工作;小区层面,组织87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别与59个城市小区结成“N+1”共建对子,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在人力投入、智力保障、资金支持、结对帮扶等方面的共建责任。
二是深化“队伍融合”,构建多方参与的工作体系。通过自愿报名、组织推荐、双向选择等方式,集中选派87名机关事业单位年轻干部担任小区党支部第一书记,明确推动基层党建、发展社区经济、兴办民生实事“一岗三责”。通过“每周巡查、按月总结、季度述职、年终总评”的方式,对小区第一书记履职情况进行考核,结果纳入个人年度考核,实现年轻干部墩苗培养与社区发展“双赢”。推动公安、城管及住建职能力量下沉,公安分局分别向每个社区派驻1名社区民警,城管分局向每个社区派驻1—2名城管队员,住建局分别向每个社区派驻1名物业管理人员,为居民办理各类事项,实现服务职能关口前移。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亮身份优服务当先锋”活动,推动3800余名在职党员到结对社区党组织、居住地社区党组织“双报到”,加入党员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政策宣传、便民服务、技能培训等各类志愿活动,实现“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建立驻区单位党员与社区困难家庭结对认亲制度,362名党员与287户低收入户、困难家庭“结对认亲”,为居民解决各类问题2600余件,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深化“资源融合”,构建精准高效的服务体系。项目化推动“双结双联”共建工作开展,建立“双结双联”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每年初,由街道及社区党组织摸清居民需求,找准存在问题,结合实际制定需求清单;结对机关单位结合自身职能,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人员优势等,重点在加强党组织建设、参与社区治理、支持社区建设、开展共建活动等方面提供资源清单。社区“大党委”在统筹需求清单及资源清单基础上,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多渠道征求意见等方式,确定“双结双联”项目清单,并分级推动实施。区级层面推进市民之家建设、政民互动平台建设等10项重点民生项目。各结对机关与社区,围绕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开展文体活动、帮扶关爱特殊群体等内容,有序推动落实共建项目674个,建设了“大先生”国学讲坛、“残疾人”之家、“夕阳红”爱心助餐点等30余个党建特色项目。同时,区委组织部每季度组织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双结双联”共建项目进行现场观摩、互评,按月督查共建项目完成情况,按季度发布督查通报。每年底,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各结对单位进行现场述职,社区党员群众代表对共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议打分,作为各单位基层党建考核重要内容。
四是深化“机制融合”,构建区域联动的治理体系。依托“双结双联”推动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在城市社区探索建立以社区“大党委”为核心,居委会、社会治理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及社会组织发展委员会共同参与的“一核四委”治理模式,充分整合机关与社区力量,共同推动城市社会治理提质。在城市小区,创新建立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业主委员会充分履职、物业公司优化服务的小区“三位一体”运行机制,小区第一书记常态参与推动,实行集中办公,共同解决小区治理难题,小区物业费收缴率提升近20%。同时,充分发挥机关党员在小区中的带头作用,建立小区党员志愿服务岗、干部作风监督台及物业服务监督台“一岗两台”,将小区内的机关单位党员干部信息及小区物业服务内容标准进行全面公开,接受居民监督,引导机关党员在小区内带头交纳物业费、带头参加志愿服务等“五带头”。
三、工作成效
通过实施机关与社区“双结双联”结对共建,充分整合区域党建力量,将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切实把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推动组织联系更紧密、开展工作更顺畅、服务群众更有效、居民生活更幸福。
一是实现区域组织融合发展。通过实施机关与社区“双结双联”结对工作,打破驻区机关单位与城市社区之间的行政隶属壁垒,拆除体制、身份、职级之间的无形之墙,重建组织架构,建立组织连接。通过“双结双联”常态化的考核督查推动,将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社会共治等作为驻区机关和社区党组织的重要职责,使得机关与社区党组织能够充分认识区域化共驻共建的重要意义,树立城市“大党建”的理念,主动走出单位、走进对方,加强沟通联系,常态化开展共建工作,推动城市基层党建从局部推进向整体融合转变。
二是推动社区服务提档升级。推动机关与社区“双结双联”结对共建,改变了以往资源不开放、不共享,使用效率低下,群众需求得不到满足,意见矛盾多等现实问题,有效的推动机关的资源、职能、力量等沉入社区基层一线。在社区便民服务大厅,设立了公安、城管及住建部门专门服务窗口,可以办理相应服务事项及受理各类投诉问题等,极大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同时,机关与社区充分聚焦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发挥各自优势,将群众需求转化为共建项目,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力量,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便捷、高效的服务,社区“四点半课堂”、老年人“爱心午餐”等一批共建项目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大大提升了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三是促进社会治理协同发力。通过“双结双联”平台载体,将驻区单位和街道社区党组织有效凝聚起来,产生了聚合效应,每个单位不论层级、不论身份,都成为了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由“两家人”变成“一家亲”。定期召开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会议,驻区单位和街道社区共商共议、群策群力,解决辖区各类社会治理的矛盾问题。同时,大家本着“一家人”的理念,针对城市社会治理工作能够共同谋划思考,创新思路,推动实施了“一核四委”“三位一体”等治理新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社区内信访和网络问政数量显著减少,获得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四、经验启示
推动机关社区“双结双联”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区域化共驻共建的具体举措,也是适应新时期城市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城市基层党建以及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创新做法。
一是强化组织引领是推动区域共驻共建的基础。抓好城市基层党建、推动区域共驻共建,就是要发挥好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敢于打破当前行政隶属壁垒,拆除相互封闭藩篱,通过组织纽带把驻区单位与社区紧密联系起来,把双方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双方优势发挥出来,推动区域内党组织结对共建、深度融合,使得党组织由封闭式向开放型转变,实现城市基层党建整体进步、整体过硬。
二是聚焦群众需求是推动区域共驻共建的关键。要坚持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居民的需求作为共驻共建互联互动的结合点,针对社区居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创新服务项目载体,兴办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惠民项目,让群众感知党组织的温度,使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的过程,成为树立党组织形象威信的过程,这样工作才能持续、才具有生命力。
三是健全制度机制是推动区域共驻共建的保障。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制度建设是推动任何一项工作的基本保障,只有制度化才能常态化。推动机关社区党组织互联互动也是如此,必须健全共驻共建制度体系,针对组织结对、项目推动、考核评价等形成一套健全完善的制度规范和约束,推动区域组织融合发展由外部推力转化为党组织的内生动力。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