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河南郑州市上街区:探索“1+3”党建模式 破解新型社区党建工作难题

中共郑州市上街区委组织部

2018年10月29日11:0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自2011年10月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步伐以来,郑州市上街区积极抢抓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加大对城中村、扶贫搬迁、项目搬迁的旧村改造力度,目前已基本实现全部农村人口入住城市新型社区的目标。在变革过程中,社会结构多元,居民构成复杂,利益诉求多样,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易发多发,管理服务亟待加强,原有的农村组织设置和领导体制也不能满足新型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加上每个村的集体资产厚薄不均,部分居民年龄大、文化技术欠缺,有很大的就业压力等等,造成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增大,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如何确保村转社区的顺利转型,成为基层党建面临的新课题。

一、背景与起因

郑州市上街区原有30个行政村,近年来先后建成迁住五云中心社区、聂寨社区、夏侯社区、二十里铺社区、通航社区等10个新型社区。全域城市化进程推动了规划全域覆盖、交通全域畅通、公共服务全域均衡,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加快了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同时也引发了城乡二元治理结构的深刻变革,带来了组织架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理念、生产生活方式和利益诉求等诸多深刻变化。一是运转机制不够科学。“村改居”社区组织架构、体制机制如仍沿袭村委会模式,其职能职责和管理主要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将难以满足新型社区对开展公共服务和发展经济的双重需要,基层党建服务范围不广、能力不足、水平不强,与城市改革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队伍素质不够精良。从党务工作看,一些党务工作者直接从村干部转变而来,工作精力不够、学习思考不深、能力水平不高、责任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从服务功能看,“村改居”社区缺乏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社区粗放式管理与城市精细化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从党员队伍看,“村改居”社区党员受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仍然存在农村党员思维定势,加之党员教育程度、思想素质、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主动融入城市发展的思路理念不够开阔。三是治理体系不够健全。“村改居”社区在管理和服务上与驻区单位、辖区内其他居民基本处于相对割离的状态,在辖区管理服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明显,多习惯于闭门造车、单打独斗、单兵作战,服务需求梳理不全面、服务资源整合不充分,缺乏城市基层党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思路理念和方法举措,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高。

二、做法与经过

(一)构建科学组织体系,以改革激活力。结合辖区实际,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用文化凝聚力量,靠服务共融共建,构架全覆盖的党组织体系,创设菜单式党建活动载体,建立高标准的党群服务网络,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全域城市化推进的共建共融共享的“1+3”党建工作新模式。一是创新组织设置。按照“1+3”党组织设置模式,在每个新型社区建立社区党总支(支部),下设服务中心党支部(党小组)和经济发展合作社党支部(党小组),在多村合并的新型社区,还下设路段党支部(党小组),专门负责管理辖区的各类流动党员。有的新型社区根据合并的行政村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设置多个经济发展合作社党支部(党小组)。通过村级组织体系的分类设置,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二是科学明确职能。新型社区党总支(支部)统筹管理社区范围内的各项重要事务。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党支部(小组)主要负责为群众提供各项服务,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教育,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各经济发展合作社党支部(小组)主要负责党员教育管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参与社区物业管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同时在各自经济合作社的发展上,监督维护群众利益,积极建言献策。如工业路街道通航和朱寨两个社区下属的各合作社党小组针对原来各村流转地块虽然相邻但面积较小、不适于招商引资的问题,在社区党支部主导下,通过各自召开股东大会,将原属各合作社的流转地块联片招商,先后引进郑州固力特、河南鑫昌新材料以及平安、人保等金融保险项目,促成街道建立保险金融服务中心,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不仅实现合作社的资产增值,还解决全区千余人的就业问题,同时,把村改居群众多余房屋用来租赁保障区企业职工住房,使居民增收。路段党支部(小组)负责管理辖区的流动党员及外出返乡的非农党员,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通过明确各支部的职能定位,实现了管理职能、组织人员的合理分工,新的组织体系运转更加快捷有效,实现了“村改居”的顺利转变。三是选优配强人员。新型社区党总支(支部)班子成员由城市社区调配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原村“三委”班子成员中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党员组成。为增强工作力量,鼓励街道副科级领导,或者街道后备力量、党务工作者、辖区大学生等层次优秀人员参与社区“两委”选举,担任新型社区党总支(支部)班子成员和便民服务中心党支部(小组)负责人。各合作社党小组长都是经过多方考验,从原担任过各村的历任的老书记、老村长以及各居民代表中懂经营善管理、带富能力强的党员选派出来。路段党小组长是由乐意奉献、热心社区建设发展,曾在企事业单位中担任过支部委员的退休老党员担任。在人员结构上的科学调配,真正实现了管理的精细化、专职化,提升了社区服务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二)实施精准社区服务,靠服务促融合。针对新型社区各类生产生活需求,积极推动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力满足群众“两个需求”,切实增强村改居居民幸福感和归属感。一是精准建设服务外圈。全面加强三级三类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和“15分钟生活服务圈”打造,围绕新型社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基础设施。近年来新建4所幼儿园、4所小学、1所初中、2家医疗卫生机构和3个专业产业园区。如为解决南部山区搬迁群众需求,在五云中心社区周边新建了峡窝镇卫生院、峡窝镇实验幼儿园和高标准的寄宿制实验小学、北大培文中学等;为方便道北三个新型社区居民,新建了通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通航幼儿园、小学等,很好地满足了社区居民就医、就学、就业等生产生活需求。各新型社区秉持“大服务让居民舒适、小服务让居民暖心”的理念,普遍建立健全了各项服务制度,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服务活动,“一站式”服务、错时延时服务、绿色快捷通道、全程代办服务等在各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已成为标配。同时根据居民实际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内容。如工业路街道采取“公办民营”新模式,由街道出资与郑州市社区专业管理机构合作,为辖区各新型社区提供母婴课堂、残障康复、家庭维修、搬运快递等多个服务项目,节约了社区管理成本,方便了居民生活;与河南安泰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共建为老服务中心,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有效解决了居家养老和社区托老难题。一些新型社区还积极开办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班,联系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为留守老人上门服务,在暑期为青少年儿童开办各类免费兴趣班、辅导班等等,把原来的“村民有困难跑腿找干部”变成了现在的“干部跑腿为居民解难题”,增强了社区主人翁意识,提升了居民优越感、幸福感。二是精品打造服务内圈。除严格对照“三室六有一中心”的城市社区标准建设新型社区党建服务阵地外,还根据新型社区面积大小、人口规模、党员数量等要素,确定不同的建设标准。如新建二十里铺新型社区、朱寨社区党建服务阵地面积达到了3500和3700平方米。社区党建服务阵地统一划分为办公会议区、便民服务区、教育培训区和特色功能区,用于服务的面积不得低于总面积的80%,有针对性地满足群众政务服务、就业培训、社区托老、文化娱乐、学习咨询等各类需求。便民服务中心内设民政、计生、社保、缴费代办、就业咨询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办事窗口。在社区内,按照每300户居民建设一处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健身或文化娱乐广场的标准,在每个社区内合理布局建设了多个绿地游园、文化长廊或健身设施场地。由社区党总支(支部)引导合作社积极利用门面房引进蔬菜、粮油等百货超市,理发、早餐等便民小店等,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周到实用的服务。

(三)繁荣社区文化活动,用文化聚人心。坚持以高频率、多层次文化活动促进新型社区特色文化形成,实现“居民—活动—文化”的良性互动,促进社区多元文化融合。一是党建文化引领带动。建设党建文化室、党建文化墙,展示传播党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等先进文化,广泛开展唱红歌、忆党史、观红影、文艺戏曲进社区等活动,经常性地举办红色主题沙龙活动,不断增强基层党建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狠抓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开展以“听党话、跟党走,做表率、促发展”为主题的“党员干部下基层、一网情深联万家”大走访活动,党员干部分包居民到户,不定期走访察民情、讲政策、解难题、办实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鼓励和带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各类活动。各新型社区还普遍推行了党员积分制管理,使党员平时“动”起来、履职“实”起来,让党员创先争优争在平时、不在评时。目前,各新型社区共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120余支、参与党员1500余名,经常带领社区居民共同开展环境保护、安全稳定、济贫帮困、劝阻不文明行为等社区共建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丰富社区文化载体。广泛开展书法绘画、唱歌摄影、心理养生、教育金融等各种文化培训,配套完善各种健身娱乐场所和设施,充分利用楼院、长廊、游园、广场等文化阵地,同时运用微信、微博等新的信息传播技术,积极打造社区文化“全媒体”,让社区文化影响无处不在。充分挖掘驻社区企业、单位、学校的文化潜力,创新开展由居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相结合的社区文化活动。如通航社区党总支统筹辖区资源创新开展“十个一”活动,即每季度一次体育比赛、书画展、摄影展,每月为群众上一次公开课、为社区老人进行一次义务理发,每周一次科普学习、志愿服务、文化演出,每两个月开展一次道德讲堂、圆梦微心愿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化文明素养,解决了不少群众生活难题,而且还让原来不同村组的群众在活动中相互认识、拉近距离、增近感情,弘扬了正能量,培养了好情趣。三是激发群众参与热情。针对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积极培育一批热心社区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队伍,努力做到在学习、教育、文娱、健身、科普、网络、艺术等领域百花齐放,做到富有情趣,喜闻乐见,贴近生活,与时俱进。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同时,注重把群众自发、分散的活动组织起来、领导起来,逐步建立和规范书画、棋牌、戏曲、腰鼓、体操、气功等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以社区成立的各种社团协会的名义组织他们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健全和创新社区文化责任机制、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以责任为依托,以激励为导向,以培训为抓手,把社区内各个层次、各个界面的人员团结和凝聚起来,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不断扩大社区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工作成效

(一)实现了党组织“两个全覆盖”。通过“1+3”模式设置新型社区党组织体系,真正做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对新型社区的全面覆盖,使新型社区的各项工作和事务全部处于党的有效领导之下,实现了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

(二)提升了党组织专职化水平。通过村级组织体系的分类设置、支部职能的重新定位,尤其是对工作人员的科学调配,实现了党组织管理职能、工作人员的合理分工,提升了管理的精细化、专职化水平,有效激发了基层活力,极大提升了新型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服务水平。

(三)促进了新型社区共融共建。在党建引领下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业余生活、提高了文明素养,还增近了不同村组群众间的感情,促进了社区共建共融共享,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几点启示

(一)党建引领是根本。创新让基层党建工作更加富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党建工作要充分认识发展阶段实际特征,要结合新型社区的构成状况,激发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优化组织机制,完善专业管理,从而更加广泛有效地发挥引领核心作用,实现党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的全域覆盖、深度覆盖。重视和提升新型社区党员干部队伍精神风貌、素质修养是社区行为模式的示范引领,也是社区规范建设的基础。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的发0挥,既是社区功能发挥的动力,也是社区持续发展的活力。

(二)素质提升是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提升是新型社区建设的必由之路,否则农民市民化只能沦为空谈。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资源,持续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培训需求,持续加强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居民整体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和生活质量,努力培育新一代具有良好精神风貌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促进新型社区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服务精准是关键。社区服务的有效供给,是新型社区农民转为市民优越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现实体现。新型社区作为新的社会整合系统,最终要发展成为各村群众的生活共同体。只有精准结合社区居民实际需求,有效配置社区资源,不断推动服务创新,有效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生产生活需要,才能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形成新型社区的强大凝聚力、融合力。

(四)文化共享是基础。文化是社区的灵魂,是群众的精神家园。要培养好新型社区的文艺骨干队伍,打造自身文化活动建设的主力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先进文化来影响人、感染人、带动人。要坚持社区文化向文化社区转变,让新型社区居民在共同享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把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成新型社区居民的共同目标。

(责编:黄瑾、乔业琼)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