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延长县委组织部
2018年10月26日14: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背景动因】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离退休人员增加,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类流动人口大量涌入社区,社区服务需求与社区服务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社区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也使社区党组织管理运行模式显现出一些问题。一是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难。由于社区党组织政治敏感度不够,政治意识薄弱,对党的新时期理论政策向社区居民宣传的少、落实的少,加之部分党员干部自身能力和素质跟不上,不能及时更换观念,导致多数在职党员“八小时”外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意识淡薄,管理滞后。二是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质量难。社区除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服务职能外,有时还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能,成为政府部门的“腿”,制约了社区服务能力、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三是完善机制提升共驻共建协作难。目前社区与各机关事业单位、居民的联系日趋紧密,但社区与驻区单位在党的组织上互不隶属、行政上互不关联、管理上条块分割,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工作又缺乏有效的平台和激励约束机制,致使难以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和创新推进党建工作的需要。为了优化社区服务功能,强化政治功能,我县积极发挥社区党组织“红色磁场”的凝聚作用,改变了原来办公面积小,工作人员少,社区服务不好的状态,实现了引领社区居民幸福生活的目标。
【主要做法】
社区“大党委”以“锻造‘红色磁场’,引领幸福生活”为主题,通过打造“红色磁极”、培育“红色磁体”、发挥“红色磁力”、凝聚“红色磁能”,催生了“红色磁场”党建品牌。
(一)强化核心,打造集结社区力量的“红色磁极”
突出“党建、服务、公益、发展”四大理念,实施“123”工作法,将“大党委”打造成引领发展方向、凝聚团队力量、促进作用发挥的“红色磁极”。一是构建一个格局。社区书记担任“大党委”书记,整合辖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和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等力量,吸纳房地产开发公司、业委会、物业公司为成员单位,利用辖区内各种资源,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同发展”的共驻共建新格局。二是搭建两大平台。强化双向服务,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对辖区公检法、学校、医院、企业等进行分类整合,对能够实现共享的活动场地、设备器材、专业设备等资源进行梳理,供社区居民使用;成员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在改善社区硬件设施、加大社区硬件投入、充实社区工作力量等方面提供支持,促进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依托书记工作室,搭建协商议事平台。以“倾听民声、汇聚民智、接受民议、兑现民愿、共享民生”为宗旨,联合社区“智囊库”召开议事协商会议,对社区重大决议、重点工作和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协商议题,形成“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民主协商新模式。三是完善三项制度。实行党建联席会议制,每季度召开党建联席会议,通报社区各项工作情况,听取社区发展意见,商议热点问题,并由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提案,进行协调解决。实行承诺办结制,辖区单位党组织将承诺服务居民事项上报“大党委”备案并在辖区公示,“大党委”跟踪督查其按时履诺、限时办结,办结情况接受居民群众评议。实行评议考核制,将驻区单位参与支持“大党委”工作情况纳入其党建考核内容,由辖区各级代表、委员和居民代表组成监督组,对情况点评质询,提高共驻共建自觉性。
(二)怀揣热心,培育优化社区服务的“红色磁体”
鼓励共驻共建单位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引导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努力培育满足居民服务需求、倾听民情民意表达、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红色磁体”。一是搭建便民服务的“暖心桥”。建立便民服务大厅,推行“一窗口”受理、“一体化”办公、“一站式”服务,开通社区服务热线,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问题;推行首问负责制、一次讲清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做到件件有记录、事事有答复,提供优质贴心的“零距离”服务。二是提供诉求期盼的“应答器”。设立居民议事厅,运用“五事”工作法,通过议事箱、议事栏、议事薄了解社情民意,引导居民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搭建起社区与居民、物业、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沟通交流、议事商讨、解决问题的平台,解决居民的急事、愁事、难事。三是安装矛盾调解的“减压阀”。建立矛盾纠纷调解站、法律服务中心,畅通矛盾化解、民情诉求、法律援助三个渠道,完善“网格化排查、两级化调解”制度,协同“三官一律”进行矛盾调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区、大事不出社区。定期开展“巾帼维权,送法到家”、“平安社区”、“法律大讲堂”等宣传活动,助力和谐社区建设。
(三)温暖民心,发挥激活社区公益的“红色磁力”
坚持“服务心相悦,公益心相连”的宗旨,通过“微+”模式,营造公益正能量,充分发挥社工、义工、驻区单位公益服务的“红色磁力”。一是续航微心愿。发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孵化基地)的公益力量,成立微爱社,通过爱心超市、心愿树、微爱社公众号,结合在职党员进社区、“认领微心愿,传播正能量”等活动,实现爱的传递。二是紧抓微服务。依托社工联盟、课后乐园、日间照料中心和养生馆、健康室等场所,为社区居民提供家庭健康教育、青少年成长服务、老年人服务、社区资源信息服务和义工服务。三是践行微行动。社区积极开展“五个一”行动,即在每个网格区配备一名党员联络员、设置一个中心户、发放一张便民服务卡、树立一个公示牌、安放一个意见箱,做实小网格,减少居民跑腿,方便居民办事。
(四)不忘初心,凝聚筑梦社区文化的“红色磁能”
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凝聚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创建人文社区的“红色磁能”。一是培育一批文化团队。组建合唱团、演奏队、秧歌队、广场舞等文化团队,联合社区书法、绘画、剪纸爱好者定期开展文艺表演、书画展、艺术交流、文娱竞赛等文化活动,吸引居民参与互动,扩大社区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二是搭建一批文化平台。建立社区书吧、党校、文化长廊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居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居民群众知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三是开展一批文化培训。依托社区党校,开展普法知识、健康养生、防盗防骗等各类培训,推动平安社区建设;开办“社区大讲堂”,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居民调制“文化大餐”全方位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四是展示一批文化典型。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利用主题党日活动与当地红色资源,依托红色文化典型讲好延长故事,讲好社区故事,传播正能量,共筑中国梦。
【工作成效】
社区“大党委”成立后,不断强化“红色磁场”,通过标准化体系与人性化服务推动载体品牌化建设,并依托党建云平台、两微一端等不断推进管理信息化进程,主要取得以下四点成效:
一是组织效能发挥最强化。推进社区党建从单一型走向复合型,从垂直管理走向区域整合,有效提升党组织“两力两率”,通过 “五引四联六作用”工作模式,形成了以“大党委”为核心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同发展”的共驻共建新格局。
二是社区服务功能最优化。通过鼓励共驻共建单位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整合辖区内优势服务资源,有效化解了社区服务需求增长与服务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减少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社区服务功能更加多样化、精细化、人性化 ,实现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三是社会公益效果最佳化。通过“微+模式”,在党员干部、居民、志愿者及社会爱心人士与社区残疾家庭、低收入家庭、留守儿童、大病患者、空巢老人之间架起了爱的桥梁;减轻上班族和打工族照看老人和子女的负担;做实了小网格,减少居民跑腿,方便居民办事。
四是居民幸福指数最大化。通过便捷化、精细化、人性化的综合服务,营造干净整洁、安全舒适的社区环境,形成民主科学、文明先进的文化风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领社区居民迈向小康。
【几点启示】
社区“红色磁场”党建品牌的成功实践,对于当前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突出政治功能是前提。把政治性原则摆在首位,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党建引领,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发挥社区党组织在民主管理中的作用,提升其凝聚力、辐射力、战斗力。
二是完善服务机制是保障。建立完善以党建为统领的立体化、规范化服务运行机制与监督考核机制,强化组织协调,引导党组织、党员干部、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参与常态化服务,提高共驻共建、服务群众的自觉性与自发性。
三是整合区域资源是关键。打破党建行业、区域界限,坚持共驻共建,整合辖区内空间资源、服务资源、社会力量、资金力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满足居民群众多元化服务需求。
四是提升服务质量是根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困,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能力,简化办事流程、提升办事效率,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通过服务更好地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领群众。
相关专题 |
· 全国党建案例库 · “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