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甘做“沉在水底的秤砣”——记云南省德钦县羊拉乡党委书记立青农布

2018年10月26日10:45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甘做“沉在水底的秤砣”

德钦县羊拉乡地处高寒地带,堪称“云南北极”。这里山险石峻、交通阻隔、环境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猴子来了也会掉泪”。一个村到另一个村要翻好几座山,四五户人家可能就是个村民小组。薄暮下的羊拉,灯火星星点点,点缀着这片广袤的“高原荒漠”。

许多前来工作的人,刚一抵达,就想方设法出去。然而,有这么个人,他翻越了白茫雪山垭口,颠簸了两天才“走马上任”;他一来到羊拉,就深深扎根其中,58个村民小组记不清转了多少遍,1000多户人家没有不认识的。他就是羊拉乡党委书记立青农布。

自2011年上任以来,面对艰巨的发展任务、复杂的维稳形势,立青农布拒做“漂在水上的浮萍”,甘做“沉在水底的秤砣”,这一“沉”便是8年。

“天路”变通途

通往羊拉的公路是一条“天路”。

一路走来,奔腾的金沙江穿流而过,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举目所及一片荒凉。通往羊拉的一条窄路,盘山而过,时而高耸入云,时而蜿蜒入河。一下雨,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便接连不断。“人在天上走,鹰在脚下飞”,走在这条“天路”上,一不留神,就会与死神握手。

刚到这儿落脚,立青农布就下定决心,要把道路拓宽、路面硬化,让乡亲们出行更方便、更安全。

然而,盘山建公路,九曲十八弯,坚石多、险道多,施工成本高、难度大,一公里就得二三十万。怎么修?钱从哪里来?一想到这些问题,立青农布无比惆怅。

“这个老大难问题必须解决。”立青农布一方面向上争取支持,多方筹措资金;一方面,召开村民大会,积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乡里决定修路,可是资金不够,希望乡亲们支持!”

“什么,差钱?”“国家没补贴吗?”听说要修路,村民们自然高兴。但一听要出钱,就难免有了顾虑。

“咱们乡里不富裕,能拿出来的都拿出来了”,望着充满疑虑的村民们,立青农布耐心地解释,“我们也争取了县财政支持,还是差了些。”

“我们能做什么?”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需要开挖的路段,我们找工程公司。能自己干的,就一起干。”尽管说得口干舌燥,立青农布仍拼命做工作。

就这样,立青农布把村民们发动了起来。经讨论决定,按受益面定出资额。修路所占的山地面积,由村民义务出让。大家自愿结队,出工出力,伙食茶饮也自行承担。

为了打通羊拉通往各地的公路,立青农布还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地理优势和交通状况,提出打造“三通四纵”的交通网格建设规划。

在他的带领下,通乡公路全线铺上了柏油,通往西藏和四川的公路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新增乡村公路里程近200公里,实现全乡52个村民小组全部通公路,4个行政村全部通了硬化路。

昔日,在滇川藏交界处,羊拉犹如“牦牛上的尖角”,直抵芒康腹地;如今,作为香格里拉旅游环线过境地,羊拉必将成为名副其实通达滇川藏的“金三角”。

“上甘岭的日子”

羊拉边界多寺庙、僧侣,人员构成复杂,一直是云南藏区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的前沿阵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任务繁重。“处理不好,就会酿成跨省域的群体性事件。”

立青农布主动担起维稳重任,创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直面问题、主动介入,切实调解好群众利益纠纷。

2015年7月,羊拉乡羊拉村3个村民小组与西藏芒康县索多西乡大海隆村2个村民小组发生了山林和牧场纠纷。

大海隆村山上树木多,羊拉村的村民盖房子,就到那边山上伐木;大海隆村缺水,村民放牧的牛羊,得到羊拉村饮水。2015年夏天,羊拉村民去伐木,却被大海隆村民阻止了。大海隆村的牛羊再来饮水,羊拉村民也不允许了,还封了路。

为了平息矛盾纠纷,立青农布及乡党委班子,在第一时间召集公安、司法、林业等相关人员组成工作组,入驻纠纷现场。

封路的地方在半山腰,第一晚,立青农布点了堆篝火,坐了一宿。第二天,他在两辆车之间搭了个简易棚子,睡了一宿。僵持还在继续,不能再啃干粮了,开始埋锅造饭。水是骑摩托车拉来的,菜是村民轮班上山带的杂锅菜。工作组十几个人,一个锅里吃。

当时,正值羊拉的雨季。外面下大雨,棚里下小雨,雨水从立青农布的床下哗哗淌过。没水、没电,没信号。立青农布在山上过起了“上甘岭的日子”。

9月3日,矛盾最终全面爆发。双方近200名群众手持棍子、镰刀等对峙,寸步不让。

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叫喊声,立青农布及其工作队员马上赶到现场,一头扎进对峙的群众中间。

“不要冲!”

“别激动!”

“冷静一下!”

……

那时,临近黑夜,村民们手持电筒,镰刀、锄头泛着白光,刺得人眼生疼。大家憋着一股子劲,情绪激动,喊声震天,形势十分严峻。

在这紧要关头,立青农布高喊一句:“是共产党员的先退下来!”

听到书记的喊话,七八名党员主动从对峙队伍中退了出来,并帮助工作组做工作,最终把羊拉村民劝回了牧棚,一场一触即发的群体性事件得以平息。

在立青农布的协调下,这场持续70多天的对峙,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羊拉村民持有采伐证,就可以去大海隆村伐木;大海隆村的牛羊,也可以到羊拉这边来饮水。至于那条路,也允许通过了。村民们的生活都恢复了正常。

搬离“世外荒原”

羊拉自然禀赋先天不足,土地贫瘠,加上气候变幻无常,好不容易种点青稞、玉米,一场冰雹,就什么都没了。刚到这里,立青农布便下定决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易地搬迁这个既定的方向,带领群众搬离这“世外荒原”。

立青农布算过一笔账:住在山上,交通不便,一家只能锁在一亩三分地。这靠天吃饭的地方,很难有好收成,加之外出贩卖成本太高,根本没有竞争优势。算下来,人均0.26亩的土地,一个人一天挣5角都不到,只能勉强糊口。

住在山下,情况就不同了,外出打工特别方便。按照50元一天的标准,一个月干20天,一年就能挣12000元。一家7口人,4人外出打工,就能挣48000元。再加上林改、草改、低保等收入,一年最少能挣六七万。

算清了这笔账,立青农布便积极争取县里支持,同时做好周边乡镇协调沟通工作。最终拟订方案,分批次将条件艰苦的村民小组整体搬迁到奔子栏镇达日村。

然而,整体搬迁,土地怎么分?

为了给村民交个实底,一连几天,立青农布与工作组一道拿着皮尺,顶着炎炎烈日,跑遍了达日整个搬迁点,一块一块丈量,把每块土地都装进自己心里。

从土地分配方案,到自筹资金额度,再到房屋产权性质,立青农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先召集村里的长者、党员干部商量,再召集全体户代表集体表决,确立房屋规格、抽签顺序和土地分配编号。所有程序公开透明,土地分配及时公示,每家分多大房,需交多少钱,能得多少地,都一清二楚。

最后决定,土地三七开,三按户均分,七按人均分,依照抽签顺序分配;县乡共同筹资,统一建造房子,两层150平方米,市值21万,每户仅需出6万块。每户人家分得2-3亩土地,并教授种植油橄榄、葡萄等作物。

“有的事情不是通过工程性措施就能解决的。”立青农布深刻以为,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只有通过从六类地区迁出,才能实现挪穷窝、换穷貌、拔穷根的目的。“可能这一代人辛苦一点,但居住环境改善了,下一代人会更加幸福。”

立秋刚过,晓雨初霁,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大地上。一大早,村民们小心地将家里的旧家具、粮缸等物件擦拭一遍。太阳爬出山后,他们发动三轮车,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慢慢下来。此时,搬迁的队伍浩浩荡荡,一向寂静的达日村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记者 谢鹏)

(责编:谢倩、黄瑾)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