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筑垒强基 凝心惠民 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大连市中山区委组织部

2018年10月24日13:4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背景与起因

近年来,随着大连全域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基层党建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条块分明、相对封闭,优势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发挥不了服务于民的“拳头”效应,亟待树立区域化党建“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把城市区域内的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谋划和推动。大连市中山区通过“五大机制”建设,构建了“3+N”社区共建体系,形成了“条块结合、共驻共建、惠民利民”的大服务生态。

二、做法与经过

构建网格化的组织管理体系。中山区实行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大总支(党委)制,充分发挥非公经济、社会组织党组织作用,吸收辖区各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为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总支(党委)兼职副书记和兼职委员,建立9个街道“大工委”、52个社区“大总支(党委)”,任命了183名街道、社区兼职委员和52名社区“第一书记”,建立了2个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进一步加强了区域化党建工作领导力量。同时,有效整合居民区资源与商务大厦资源,全区推行网格党支部建设,每个社区划分若干个网格,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支部书记任网格长,辖区单位负责人任副网格长,党员志愿者任网格管理员,将辖区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非公企业党员、流动党员等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其他各类党组织为结点的开放、扁平、紧密的网络化体系,实现了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和党员的全覆盖。

完善“3+N”社区共建体系。在社区层面,完善以社区党总支为龙头,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无物业小区自管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多个辖区单位共同参与的“3+N”共建体系。任命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无物业小区自管委员会)三方负责人中的党员,以及若干个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为社区党总支兼职委员;社区党总支委员和社区居委会成员分别担任物业管理公司的监督员和业主委员会(无物业小区自管委员会)的列席委员,通过多方交叉任职、联合办公,协调和处理业主与政府、业主与物业、物业与政府以及业主与业主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多位一体”的社区共管共治机制。若干个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中来,实现社区实事共做,社区活动共办,社区文明共创,社区服务共助,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发展。

健全联动式的运行机制。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山区“3+N”共建体系引领作用,中山区着力抓好五大机制建设,构筑起多元参与、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大党建平台。党建责任共担机制是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总支内,“3+N”共建体系各主体人员交叉任职、联合办公,定期召开议事会,研究讨论辖区内居民群众生活需求和社会管理问题,真正实现区域内实事共做,活动共办,文明共创,服务共助的局面。教育管理共享机制是依托区域内的学习教育网站、APP终端等,创办区域多元课堂、创新党员管理模式,社区实行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居民党员“直接管理”、离退休党员“服务管理”、流动党员“关爱管理”、非公企业党员“重点管理”的五种管理模式,达到了区域内党课共听、活动共办、骨干共育、党员共管的目标。党建项目共建机制是各街道、社区开展党建项目“契约化”共建活动,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拟定“服务订单”,街道、社区与辖区单位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履行“服务订单”,进一步盘活社区及辖区单位的优势资源,实现互动有为、互联共赢。激励约束共律机制是建立健全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总支区域化党建工作实绩考核和评议述职机制,兼职委员聘任和退出机制,在职党员双向反馈和表彰评优机制,不断提高各类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区域建设的担当意识和服务能力。运行保障共谋机制是大力实施区域化党建安家工程、服务保障工程和领头雁工程,每年对每个社区投入20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改造提升街道社区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打造区域性共建共享的社会服务平台。五大机制的有效运行,充分统筹整合了中山区各领域、各方面、各层次的优势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让广大居民共享党建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

三、成效与反响

智慧党建平台畅通民意。依托中山区“益治理”智慧管理平台,搭建全区为民办事的一张管理网络、一套运行机制、一个指挥系统、一个服务平台、一支综合力量的智慧化服务平台,征集和反映企业、居民的利益诉求,打造“十分钟社区服务圈”,形成了“会民情——惠民生——汇民心”的民情互联运行体系,提高了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效增强了党组织服务企业和群众的能力。

特色载体活动温暖民心。中山区积极开展在职党员“一线集结号”、“海之云”共享小镇、“三大惠民联盟”等160余个区域化党建服务新品牌,积极实施“张丽萍工作法”、“家门口工程”等78个党建创新项目,推广张丽萍等55个个人典型和工作典型。全区千名机关党员深入基层,每人联系10户企业和群众,广泛听取企情民意,3000余件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1.6万名在职党员积极发挥各自优势,成立了247支党员志愿服务队,认领服务岗位40类,组成“幸福集结号”“温暖集结号”等“在职党员一线集结号”,走进基层,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受到企业和居民的热烈欢迎。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张丽萍和她的工作法,成为广大党组织和党员学习的典范。

公益创投项目汇聚爱心。在全区广泛开展订单式“公益创投”活动,以小项目破解百姓大难题,将关乎居民群众衣食住行的“小微项目”统一纳入对接服务范畴,吸纳社会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公益人士参与项目认领,让有爱心的人献出爱心,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全区共征集社会资金500万元,形成1256个公益创投项目订单,1044个项目得到有效对接,直接受益10万余人。

四、经验与启示

中山区深化区域化党建的运行和探索,给我们带来了几方面启示:

要加强政治引领。中山区深化区域化党建工程凸显了在一定区域内,街道、社区党组织对辖区居民区及驻区各类组织实行政治、组织、文化等全面引领作用,通过政治引领焕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要优化组织设置。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将辖区在职党员、非公企业党员全部纳入网格管理,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开展党的组织生活、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使党的工作有效覆盖社会各类群体。

要创新活动载体。围绕着区域化党建工程,中山区打造了“月月林海节”、居家养老“林海模式”等一系列党员群众喜闻乐见、满足百姓切实需求的载体,提高了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形成了区域内各单位服务群众的合力。

要强化组织队伍。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提升基层组织力,加强队伍建设是重点。3+N”共建体系建立了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总支,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及辖区N个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或党员代表成为街道、社区两级党组织的兼职委员,在组织架构上增强了区域化党建的领导力量。同时,中山区首创街道党工委委员兼任“社区第一书记”制度,让处级领导干部真正沉到社区,引领服务,凝聚力量,加强了街道大工委对社区大总支的领导。 

(责编:黄瑾、乔业琼)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