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再苦再累挺挺总会过去”——记四川凉山州委副书记陈忠义

2018年10月24日10:0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再苦再累挺挺总会过去”

虽然年过半百,他仍经常跋山涉水、攀岩过涧。尽管峭壁嶙峋,他敢与村民绑在一根绳子上爬悬崖。他,就是四川凉山州委副书记陈忠义。2016年2月任职以来,他平均两天走访一个贫困村,跑坏了4双胶鞋,累计在深度贫困地区工作370余天,千方百计为凉山脱贫“把脉问诊,寻医问药”。

“脱贫攻坚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也没有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捷径,更没有任何借口和退路可言。只有沉下心来、俯下身子,真抓实干、埋头苦干。”面对记者,陈忠义坦言。这也是他时常告诫自己和基层干部的话。

脚下有泥心不慌

“一来就深入一线。”说起对陈忠义的第一印象,凉山的干部群众都说他非常“接地气”。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全州尚有11个贫困县,49.1万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高达11%,较全省高出7.6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战号角刚刚吹响,从甘孜藏区调到凉山州委工作的陈忠义,立马担负起分管脱贫攻坚的重任。“不下基层,心里慌。”他说,走访调研是了解基层情况、解决群众困难、推动脱贫攻坚的“金钥匙”。

2016年,喜德县考虑到陈忠义工作繁重,拟报送一个交通条件较好、脱贫难度较小的村作为他的联系点。但陈忠义提出,自己作为州委分管脱贫攻坚的领导,就是要联系最贫穷落后的村。最终,确定了距喜德县城约45公里的乐武乡里柯惹村。

里柯惹村属典型彝族聚居高寒山区,有贫困户117户,贫困人口529人,不通公路,没有通信信号,没有幼教点。

“那时刚下过雨,他穿着高筒雨靴,泥浆差点漫过靴筒。”村民阿于曲者清晰地记得,2016年6月12日陈忠义第一次来家里的情形。当天,陈忠义沿着泥泞山路来到村民中间,宣传脱贫政策,了解生产生活需求。

“陈书记不仅指出村里的问题,还指出脱贫路子。”喜德县委副书记陈嘉明说。里柯惹村原计划实施彝家新寨安全住房项目,因交通差、气候恶劣等造成运输成本高,贫困户修建一套安全住房需自筹10万元左右。陈忠义得知后,结合实际困难及村民意愿,与相关部门衔接协调,将该村彝家新寨安全住房项目调整为补助金额更高的易地扶贫搬迁安全住房项目,还统筹协调资金,修建了14公里的通村毛路和水泥硬化路,开办两个幼教点。

陈忠义乘坐汽车的后备箱里,随时备有草帽、雨靴、冲锋衣、睡袋等物品,就像他本人一样,随时准备出发。

2016年5月24日,媒体报道了昭觉县“悬崖村”消息。当晚,陈忠义便带着几个部门的同志连夜赶到县里,第二天一早冒雨直奔“悬崖村”。面对悬崖峭壁,他手脚并用攀爬了整整4个多小时。一登上“悬崖村”,便挨家挨户走访慰问。不少村民围上来,激动地说:“感谢党对我们的关心和牵挂,卡莎莎(彝语‘谢谢’)!卡莎莎!”

返回的路上,他绕行30余里、徒步近8小时。一天中,衣服被雨淋湿、被太阳晒干、被汗水湿透,深夜回到县里,才发现手臂划伤了,脚底也起泡了。“只有亲身经历,才会真正体味到当地百姓出行到底有多难。”陈忠义说。直到8月,通往“悬崖村”的钢梯建成,他悬着的心才放下。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陈忠义常对扶贫战线的同志说。驱车、坐船、骑马、走路、搭摩托,两年多来,他行车75800公里、徒步1700余里,走遍了全州最偏远、最艰苦、最贫穷的49个州级极度贫困村监测点和100余个县级极度贫困村。

一根绳子拉近群众距离

“当时接我们的村民用一根绳子,将一端紧紧系在我身上,另一端紧紧系在他身上,我们绑在一起爬上悬崖的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了‘鱼和水’‘血与肉’般的亲情。”陈忠义说,爬“悬岩村”的艰辛不算什么,村民和他一根绳子上悬崖的做法最令他感动。

这根绳子也把他和百姓的心拴得越来越近。两年多来,陈忠义主动放弃绝大多数周末和节假日休息,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脱贫攻坚上。

今年9月26日下午,喜德县尼波镇尼觉村的院坝会开了两个多小时。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和困难,陈忠义现场一一回应:“依且尔大桥建设因为雨季施工延期,我回去马上联系协调有关部门单位,争取按期完工。”“高山绵羊养殖场建起来了,一定要注意养殖标准,科学化养殖。”……

“这是陈书记今年第3次来尼觉村了。只要涉及百姓利益的事,他总是尽心尽力解决。”喜德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比布吴奖说。

在院坝会前,陈忠义已经实地调研了依且尔大桥的选址和养殖场的饲养情况,还走访了几户村民。当贫困户沙马木叁说想再多养几只羊时,陈忠义笑着鼓励他:“好!我们就是要有信心和决心,依靠自身双手脱贫致富。”

大量深入的调研,让陈忠义看到了“深度贫困与恶劣自然条件、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思想观念、突出社会问题相互交织”的现状。他曾说,凉山的脱贫攻坚不仅是一场物质生活的大跃进,更是一场以改变贫困群众落后思想观念为核心的群众工作革命,必须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每次走访中,他问得最多的除了“吃的粮食够不够?冬天里穿的衣服有没有?”就是“脱贫的信心足不足?”

“凉山的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阶段,正是贫困群众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再苦再累挺挺总会过去。”陈忠义说,“只要能让群众脱贫,我再脱两层皮也值得!”

2017年8月8日早晨,正在普格县陪工作组调研的陈忠义听说,附近的荞窝镇耿底村突发泥石流,立即调转车头,火速赶往现场开展应急抢险救援,紧急部署临时安置、疫情防控等工作。直至第二天中午,最后一名失踪者遗体找到,现场清理结束,他才返回西昌。连续奋战一天一夜的他,终于再也撑不住,突然昏倒。醒来后,医生和同事都劝他好好休养几天,但他二话没说直接就从医院回了办公室。

下足“绣花”功夫

自主搬迁是凉山多年累积下来的一个特殊问题。过去10多年,有近15万多农民从边远落后的大山深处,自主搬迁到安宁河谷,主要集中在州府西昌及其周边县。由此带来的计划生育、禁毒防艾、教育医疗、生态环境、治安管理等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同时,“无序搬迁”也导致出现扶贫盲区,给当地社会治理带来严峻挑战。

2017年5月,凉山州委明确由陈忠义牵头推动这项工作。在3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5次深入实地调研,挨家挨户走访群众,多次召开会议部署,专题研究政策措施,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已自主搬迁农民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解决了困扰州县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及时精准识别自主搬迁农民中的贫困户,对识别出的5285户、21150人,全部落实“五个一”帮扶,确保不落下一户一人。

西昌市月华乡新华村有本地人口2000多人,外来人口超4000人。村党支部书记冯军说,以前外来适龄儿童要交借读费才能就近入学,现在根据规定,将2015年12月31日前已自主搬迁农民子女全部纳入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不得收取与入学挂钩的任何费用。

今年67岁的乃乃伟日大爷一家,为了远离高寒气候,也为了娃读书,于2010年从平均海拔2750米的越西县申普乡自主搬迁到新华村。现在3个孙子都已入学,他对一家人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自己买了房子,村里正在进行‘三建四改’,条件越来越好了。”

在脱贫攻坚中,陈忠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抓关键、补短板、强弱项。针对交通和安全住房问题,坚持修路不停、建房不止,两年共建成通乡油路1500余公里、通村硬化路5600余公里;为提高贫困群众文化素质和劳动就业技能,实施“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集中4年将12.73万贫困户适龄劳动力轮训一遍;为拓宽贫困群众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展“以购代捐”,2017年购销金额达3400多万元;针对贫困群众增收难问题,狠抓劳务开发,2017年新增建卡贫困劳动力输出6.2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31亿元,直接带动近4万贫困户脱贫增收……

“陈书记在脱贫攻坚上下足了‘绣花’功夫。”州脱贫攻坚指挥部领导小组办公室干部沙马小平说,凉山已制定实施全州23个专项扶贫方案,形成了一整套务实管用的攻坚体系和长效机制。

陈忠义的一言一行,感动和激励着奋战在凉山脱贫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两年多来,凉山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2016-2017年累计退出贫困村954个、脱贫25.4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15%降至11%,安宁河谷6县市率先脱贫。(记者 王军)

(责编:谢倩、黄瑾)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